-
1 # 史論縱橫
-
2 # 楊朱學派
中國古代的婚姻一定要有媒人。所謂無媒不成婚。有媒人,不等於父母包辦婚姻。
媒人在周代是低階官職,承擔了部分今天派出所戶籍警,以及民政局婚姻登記的職責。
《周官·地官·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
我們先看《詩經-衛風-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此篇詩歌中的作者與氓是青梅竹馬,自由戀愛。氓向作者談及婚時,作者要求心上人找一個好媒人來提親。
再看《戰國策-燕策》:燕王對蘇代說:寡人最不喜歡騙子。蘇代理直氣壯的辯解:周人皆鄙視媒人,因媒言不信。然無媒,女不得嫁,男不得娶。大王若建功立業,必須要有我這樣的騙子。燕王曰:善矣。
媒人在上古社會不但介紹男女婚配,協商彩禮。還負責登記婚姻,主持婚姻訴訟等。此時的媒人又擔任法官的角色。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徵在野外相遇,一見鍾情。兩人野外歡合之後,叔梁紇也是透過媒人,向顏徵在父母提親。
所以,上古社會的媒人,等於今天的媒人+戶籍警+民政局婚姻登記員+婚姻訴訟法官。是拿國家俸祿的官員。
如果古代男女婚嫁,若沒有媒人。就相當於今天沒有婚姻登記,沒有領取結婚證一樣。
-
3 # 尚武菌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俗話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古時候人們結婚,講究明媒正娶,既要父母之命,也要媒妁之言。媒人若沒有在其中牽線搭橋,就於禮不合。哪怕雙方已經情投意合,也要透過媒人跑腿說親、提親、定親,最後結婚。《詩經》裡面有:“匪我愆(qin)期,子無良媒。”意思是說並不是女子一再拖延婚期,而是男子沒有好的媒人,因此不能成婚。還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說的是沒有斧頭就不能伐樹,沒有媒人就不能娶妻。媒人的作用為什麼這麼重要?
媒人這一行當作為時代的產物,已經 存在了幾千年,古時候門戶之間相對封閉“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禮教對女性的束縛很大。“男女授受不性親”“三歲不同床、五歲不同席”“好女不出點門戶”等禮儀要求,使得男女之間並不能隨語意相見,成年後的男女更是如此,所以說親的媒人也就應運而生。 媒人的出現其實最早源於原始的生殖 崇拜。《周禮》《呂氏春秋》諸書中,記載著上古時候人們祭祀高楳的情形,楳同媒,這是一位掌管婚姻和生育的神。對高楳的祭祀,可以看作是原始生殖崇拜的遺留。又相傳因為女媧讓男女結合,才有了人類後代,因此人們將女媧奉為高楳神,這樣說來,女媧也算是中國第一位媒人。在周代,已經設定了官媒,專門掌管男女婚姻之事。戰國之後,私媒漸漸興起,但同時,對於婚姻的規定也漸漸嚴格起來。漢代以後,凡婚姻必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沒有經過這些程式就私定終身,就會“父母華人皆賤之”。唐代時還有律令:“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可見,媒人的身份地位一開始就十分崇高,無怪後世風俗中,男女成婚必須有媒。
從宋代開始,就產生了以營利為目的的職業媒人。按照古代的禮 制,標準的婚姻要經過六個環節—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基本上每個環節都需要媒人穿針引線。媒人在其中為男女兩家聯絡,協調相關婚姻事宜,事成男女結婚時,還要活躍氣氛,說吉祥話,祝福新人幸福美滿等,往往能說會道,伶牙俐齒。這不僅是一種天分,更是一門技術。媒婆一旦開口說起話來,這世上似乎就沒有什麼人是不能嫁娶的,再怎麼不般配的也變成了如天仙配一般的佳偶。當然,無論怎麼吹捧打諢,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彰顯對方的優點,濙化對方的缺點,成就一樁婚姻,自己也從中賺取媒人錢。 後世對媒人的稱呼有很多,唐代有“月老”,元代有“紅娘”,明清有“媒婆”,除此外,還有“伐柯”“冰人”“保山”等。
在提倡婚姻自由的現代社會,媒婆的實際作用大多已經消失了,不過在有些農村,還有著一些業餘的媒人,為未婚男女“義務”牽線搭橋,成就好姻緣。此外,在傳統的婚禮中也還保留著謝媒錢、謝媒酒等風俗。在婚禮上,媒婆對新人說著吉祥祝福的話語,既熱鬧了氣氛,又討了吉利。
-
4 # 一株吊蘭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苦尤娘賺入大觀園 酸鳳姐大鬧寧國府》,說賈璉偷娶尤二姐,王熙鳳到尤家鬧事。王熙鳳說道:“你尤家的丫頭沒人要了,偷著只往賈家送!難道賈家的人都是好的,普天下死絕了男人了!就願意給,也你要三媒六證,大家說明,成個體統才是“。
王熙鳳正是抓住了尤二姐不是賈璉明媒正娶的這一點,才敢大鬧寧國府,最後在她的借刀殺人計謀下,尤二姐備受折磨,當胎兒被庸醫打下後,她絕望地吞金自盡。
這同時也說明,明媒正娶在過去是正統觀念。
媒婆是中國民間一種古老的職業,多數是女性,男的也有,很少,不過不叫媒婆,叫月老。他們以說合婚姻為職業,是古時男女婚配的重要中間人。
有”千里姻緣一線牽“這句話,牽線的正是媒婆。而像《水滸傳》裡面的王婆,只是一個兼職的媒婆,她的這根線牽掉幾條命,自己也被官府判騎木驢而死。王婆還一個綽號,叫”馬泊六“。搜尋之後,才知道是指撮合男女搞不正當關係的人。
回覆列表
在古代男女結婚一定要經過媒婆說媒嗎?答案是肯定的!《詩經·衛風》中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的就是中國古代無媒不成婚的風俗。
孟子把”父母之命“與”媒妁之言“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可見媒婆在古代婚姻制度裡佔據的重要地位。
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形態講究自給自足,將人們的生活侷限在一家之中,相互之間交流並不多,因此經常出現兒女已經長大卻不知哪裡有適合配偶人選的情況。加之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禮教的束縛徹底杜絕了年輕男女自由戀愛的可能,三媒六聘成了擇婚的主要途徑,媒人這個行業也就應運而生。
媒人男女皆可,但以中年婦女居多,畢竟女人出入家宅方便,而且中年婦女與雙方父母也比較好溝通,察言觀色能力也較強。
在古代媒人是很受人尊敬的,位列三姑六婆,每說成一樁媒,都會收到新人準備的禮金,而且在婚禮上還會和新人父母一樣接受新人的禮拜。但是,媒人這行還是很考驗專業素質的,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媒婆也並不輕鬆。
媒人首先得勤快,十里八村的適齡青年情況以及家庭條件必須得摸清楚,這工作量是很大的,媒人得吃得辛苦。其次,媒人得通曉人情世故,能說會道,即使有合適的有緣人,也得媒人從中斡旋,使得雙方滿意,才能促成姻緣。再者,媒人頭腦也得靈活,在過彩禮時,能夠根據雙方的經濟實力裁定出最合適的彩禮數量,達到雙方滿意,自己的酬勞也能豐厚一些。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一定得以德服人,樹立良好的碑。畢竟保媒時候,雙方父母對彼此家庭並不瞭解,都是基於對媒人的信任,憑藉媒人給出的資訊來決定是否聯姻的。若是婚後小夫妻能舉案齊眉,和和美美的,那麼媒人的好名聲也就有了。若是隻想著賺錢而巧言欺騙,毀了年輕人的下半生,必然引人非議,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慢慢大家都知道這個媒人靠不住,也就沒有人請她了,這行的飯碗就算砸了。
在古代幾千年的時光裡,也不乏《水滸傳》裡王婆那種喪盡天良的媒人,但是大多數媒人還是靠譜的,謹遵行規,掙個辛苦錢,否則媒人這個行當也不會流傳下來,成為舊時代中三百六十行中較為重要的一個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