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sir讀書

    范仲淹小的時候,就以知道苦讀為著稱。

    孔子曾這樣表揚過他的弟子顏回——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它的意思是:顏回的品質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內,普通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的生活,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多麼高尚啊!

    范仲淹和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很相似。

    范仲淹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他生活的朱家,是長山的富貴人家,范仲淹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他忙於吟誦的身影,給僧人留下深刻印象。

    范仲淹生活很艱苦,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粥涼了他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著幾棵山間野菜,調拌鹽醋,吃完繼續苦讀。他很安於這種清苦生活,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關於這個情節,後世有了劃粥斷齏的美譽。

    在寺中學習兩年多,長山的書籍已不能滿足范仲淹的需求。後來因為偶然的事件,范仲淹發現家世的秘密,他知道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朱姓繼父關照度日。這使得門族觀念深厚的范仲淹感到刺激和震驚,他決心脫離朱家,自立門戶,好好學習,將來成就一番事業光宗耀祖。於是他收拾了簡單的衣物,不顧朱家和母親阻攔,毅然離開長山求學去了。

    真宗年間(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這裡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數千卷(後更名為南京國子監)。更主要的是,這裡雲集許多才志俱佳的師生。有名師可以請教,有同學互相切磋,有大量書籍可供閱覽,學院還免費就學,這是經濟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范仲淹十分珍惜學習環境,他晝夜不停刻苦攻讀。他的一位同學是南京留守的兒子,看到范仲淹常年吃粥太過清苦,就好心送他美食。不料范仲淹竟然一口也不品嚐,任由佳餚變質發黴,直到同學問其究竟,他才長揖致謝說:

    “我已安於劃粥割齏的生活,如果偶然享受美餐,恐怕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

    正是因為范仲淹如此苦讀詩書,並且以讀書為樂,他後來才有了斐然的文采。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也激勵著歷代文人熱愛祖國、心繫蒼生。(完)

    世界是一本書,人生是一份緣。請關注蘭闍讀書吧~

  • 2 # 作家桑妮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賢能第一,朱熹稱他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他為人正直,忠君愛國,的確是士大夫的榜樣。關於范仲淹的勵志故事很多,有的地方的教材好像還專門有一篇課文講的就是勵志的范仲淹。

    斷齏劃粥

    宋·魏泰《東軒筆錄》:“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十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

    范仲淹少年時,因為家裡貧困,只能住在廟裡讀書,晝夜不息。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每晚用兩升小米煮粥,等隔夜粥凝固後用刀一劃為四,次日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劃粥”。寺院周邊野地裡有野蔥、野韭菜之類,也就是齏,他白天去山洞讀書時,就順便採幾根,吃粥的時候,就將這些野菜切碎,加點鹽拌一下,佐餐的菜就有了,這就是“斷齏”。在寺廟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都過著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後來到應天讀書,他也經常喝粥充飢。一位官員的兒子和他同學,非常同情他,把他的故事告訴了父親,那位官員獎掖後進,叫兒子把自己的飯菜送一份給范仲淹,但他婉言謝絕了,說:我已經吃粥慣了,怕一吃好吃的,以後就會以吃粥為苦了。

    抱負遠大

    范仲淹在南京應天書院求學五年,其間有一次宋真宗出巡南京,應天萬人空巷,應天書院師生也傾巢而出,爭睹聖顏,唯有范仲淹不為所動,繼續悶頭讀書。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他說:“將來再見也不晚。”

    寧鳴不默

    范仲淹為人正直,在朝為官時直言敢諫,宰相呂夷簡、當朝太后他都有話直說,得罪一大批人,屢次被貶。在他被貶到饒州期間,身體不好,又患上了肺疾,這時,妻子李氏也病死了。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委婉地告訴范仲淹,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希日他從此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隨意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范仲淹立即也回覆了一首《靈烏賦》,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 3 # 綺閣書生

    范仲淹(989至1052),字希文,諡“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年幼時父亡家貧,經過苦讀,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困難的磨練,讓范仲淹身上發生了許多動人的勵志故事。

    天聖六年(1028),范仲淹向朝廷上疏萬言的《上執政書》,奏請改革吏治,裁減冗員,安撫將帥,加強邊防,鼓勵農耕。宰相王曾對萬言書極為讚賞,推薦給晏殊,晏殊遂面聖陳述范仲淹既往政績,後便被授予秘書校理。次年,章獻太后大壽,帝欲率百官在會慶殿祝壽,范仲淹兩次上奏,不宜公辦,家祝即可。

    景祜元年(1034),范仲淹調任蘇州知府,闢所居南園之地,興建郡學。時蘇軾發生水災,范仲淹命令民眾疏通五條河渠,興修水利,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因治水有功,升國子監,轉吏部員外郎,知開封。范仲淹整頓機構,剔除陳腐,開封府“肅然稱治”。時稱“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康定元年(1040),因邊事吃緊,仁宗召回范仲淹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詩,升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並修築城牆,加強防範,節省開支。時有軍中有一範,西夏嚇破膽之說。

  • 4 # 好玩的國學

    范仲淹的立志與勵志!

    和宋朝許多偉大的政治人物一樣,范仲淹是個苦命的孩子。他出生在河北正定,不到一歲的時候隨父母遷居蘇州。父親去世後,母親改嫁到了山東一個富裕的家庭,范仲淹也隨之改名朱說。家庭條件很不錯的范仲淹,很幸運地沒有變成為非作歹的“富二代”,而是個勤奮刻苦的好少年。他是個典型的自虐型人格,他深知病蚌成珠、化蛹為蝶的道理,他不願意呆在家裡享受少爺的清福,而是一個人搬到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做了一名清苦的寄宿生,每天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後來他到了當時著名的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開始了另一段苦讀生活。在書院,他繼續著吃上頓沒下頓但自得其樂的生活。同學中有個“官二代”,家長是南京市長,(此南京非現在的南京,宋代是河南商丘),給他帶來好酒好菜接濟他,但范仲淹放到發黴也不去吃,這倒是不是因為范仲淹的自尊心有多麼強,不吃“嗟來之食”,他說,“我已安於劃粥割齏的生活,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生活清苦,別人叫苦連天,范仲淹卻樂在其中。

    求學期間,范仲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他不僅沒時間玩,連皇帝來視察的浩蕩場面他都沒空瞧一眼。宋真宗去朝拜太清宮時路過書院,同學們都去一睹龍顏,有個同學特地跑來叫他一起去看皇帝,但范仲淹頭也不抬說,“將來再見也不晚”,可見范仲淹的志向遠大。東漢末年著名隱士管寧也有個類似的故事。管寧和華歆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這管寧也夠較真的,不就是去看了個當官的嗎,何至於割席分坐朋友絕交呢。當然了,在管寧看來,華歆沒事就跑出去看當官的,這很沒有品位。因為魏晉時代的名士很看重品位。品位,就是他們的生命。和管寧不同,范仲淹追求的不是清高的品位,他少有大志發奮讀書更不是為了隱居起來,他的理想是兼濟天下。

    “不為良相,即為良醫”,這是范仲淹的人生理想。他懷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價值追求,本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獨立人格,雖三次被貶出朝,卻無怨無悔,“持一節以自信,歷三黜而無悔”,他是宋朝最偉大的“公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雜,如何安靜,專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