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天涯

    愚忠。絕對愚忠。司馬懿笑他 焉能久乎?結果成了事實 諸葛亮對個人的道德要求太高太嚴,並且全天下都知道了劉備託孤時說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讓天下人的眼睛都盯著諸葛亮,他做的一般都有可能招來非議,所以他只能拼命地為劉備集團奮鬥至死了

    知遇之恩,古人眼裡知遇之恩好比父母的恩情,甚至以死相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諸葛亮雖然是當時的名士但是出身卑微,能夠不嫌棄寒門而重用的恩情在當時非同小可。例如袁紹,他看起來貌似廣招賢士,其實非常注重出身,龐統,郭嘉等頂級謀士曾主動入士袁紹,後來都失望離開。原因就是他們出身卑微,沒有家境。不然,袁紹能坐擁天下也說不定了。

    劉備乃中山靖王之後,雖然是沒落皇族,但是在當時身份是很重要的,舉個例子,張遼比曹真的功績要高,但是張遼的官職怎麼也不會比曹真高。就因為曹真是本宗宗族。更何況諸葛亮沒有做任何事蹟前就贏得劉備三顧之恩,而且立刻封為軍師。這樣的恩情是我們現代人比較難能體會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三顧茅廬會那麼出名的原因。

    事情大小都過問諸葛亮,完全放心給諸葛亮治理國家,這份信任是難能可貴的。

    白帝城劉備臨死對諸葛亮託孤的肺腑之言大意是:我後悔不聽先生的話才會有今天的失敗,魏國國君曹丕,先生你的能力才幹比他高得多,劉禪年幼,請盡心輔導,倘若教化不了,你可以廢了他自己治理國家。然後當著諸葛亮的面對劉禪說:先生就是你的父親,先生的話就是我的話,要聽先生的話,毋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握著諸葛亮的手含淚死去。試問此情此景諸葛亮的心是如何心如刀絞,感動涕零呢?

    荊珂刺秦王是有名的典故,荊珂和秦王之間沒有任何仇恨,只是為了報答公子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事實上無論他是否成功刺殺秦始皇,他都得死,他也明白,但是古人就是如此執著。

    就因如此諸葛亮才會那麼盡心盡力為蜀國付出,不顧身體狀況,揮淚寫下出師表,六出祁山最後累死病死在軍中!臨死前都還想著如何讓蜀軍退軍,無法在有生之年完成先主的願望。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以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2 # 生來註定不凡

    在《三國演義》之中,要論聰明才智,非諸葛亮莫屬,就連周公瑾都要稍遜一籌,如此才華出眾的能人為何卻對蜀國的劉備如此的忠心耿耿,甚至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為何呢?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三足鼎立形成的初期,就屬劉備的實力最弱,當時的劉備,既沒有曹操軍事實力和雄才大略,也沒有孫權的肥沃之地和人才。而諸葛亮卻偏偏看中了劉備,對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為了感激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雖然乍一看有幾分的道理。

    當時我認為這不是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的主要原因。總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個儒生,本身就具備著強烈的正統觀念,在他看來,只有劉備才是真命天子,曹操,孫權只不過是竊國的亂臣賊子而已,即便他們實力再強大,諸葛亮也不可能加入他們的陣營。

    其次,劉備對於自己的部下很是愛戴,又有一顆仁人之心,這在諸葛亮看來,將來如果一統大業,自己也不至於被卸磨殺驢。

    最後,劉備本人和曹操,孫權比起來,確實沒有他們的雄才大略,而諸葛亮卻是以為才智過人的人,若果投入他的帳下,毫無意外肯定會得到重用,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諸葛亮一生都被重用,從未被冷落過。

  • 3 # 魯西南的鄉野村夫

    這就是士為知己者死。

    因為諸葛亮是士!是儒!是君子!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君子儒。

    是士,當然就要為知己者死。為報知遇之恩,肝腦塗地,這沒啥好說的。

    是君子儒,那就不一樣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就是說君子必須要為一個理想而奮鬥終身。而在東漢末年,諸葛亮的理想是啥?兩句話——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是故,他要求自己必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 4 # 青山居士說

    《三國演義》是明朝羅貫中創作的中國著名歷史白話文小說。格局宏大,氣勢磅礴,寫人經典,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是中國文學史上優秀的瑰寶。

    單說三國中經典的人物,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其智近妖,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為了蜀國的統一天下大業耗費了一生的心血。那麼,諸葛亮為何會對蜀國如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原因如下:

    1.士為知己者死,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當年劉備起家之時,曾經求賢若渴,聽聞隆中有不出世的賢才,不惜降低身份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一起共創大業。諸葛亮本是個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高人,極具有政治,軍事才能,又懂陰陽之道,這樣的一個年輕人自然不會在山野中浪費一生的光陰。他是有意出山建功立業的。這一點李白與他很像,他們在山中隱居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等待機會出去幹一番大事業啊。諸葛亮滿腹才華自然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裡。但是當時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真正心懷正義為了天下蒼生的優秀領袖不多。因此,當劉備三顧茅廬來請他時,他終於試探到了劉備這個人與其他人不一樣,他充滿了仁慈之心,又是漢室之後,儘管當時弱小,但是豈不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缺的只是在一定時間內歷練成長,以及將佐之才的輔佐。諸葛亮透過與劉備的一番長談,他知道自己的機會到了,是出山幹一番大事的時候了。於是,為了這個初心,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作為優秀儒家代表人物的諸葛亮,自然不會輕易背叛自己的恩主。他要為了實現蜀國統一天下的大業而努力奮鬥。對他來說,蜀國的統一天下的大業,不僅僅是劉備的使命,更是他諸葛亮一生的使命啊。

    2.諸葛亮這個人具有傳統士大夫的高尚情操,答應了恩主的事情自然不會隨意反悔。應當說他有很強的戀主情結。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前,對諸葛亮說到了蜀國的後事。劉備說到了自己的兒子劉禪,說如果劉禪能被輔佐起來就輔佐他,不能輔佐的話就自己上位作皇帝。但是諸葛亮是含著淚答應劉備好好輔佐劉禪的,也就是讓他放心自己不會上位。作為蜀國的丞相,諸葛亮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聲望威望極高,要廢劉禪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且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的障礙。但是諸葛亮恪守臣子的本分,腦子裡根本就沒有廢君上位的想法,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做好臣子的本職工作,輔佐後主劉禪儘快擔起責任來。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怎麼會不知道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只能說諸葛亮太忠心了,他容不得自己的一生中有任何的汙點,哪怕是一切都是說的過去的,但是他的心裡卻不是這樣認為的。就為了他心中的完美和名譽,諸葛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終六次北伐中原,明知不成功,但是為了成仁他去努力做了。

    3.蜀國後期已無多少可用之才,諸葛亮只能自己扛一切事情。在蜀國後期,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相繼死去,蜀國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局面,連殺一個王雙都要諸葛亮親自用計。而大將魏延,諸葛亮又認為此人天生有反骨,不能重用,最後留下一個錦囊,讓楊儀等人除掉了他。然而,可恨的是那時扶不起的劉禪身邊又聚集了一批奸佞小人。面對蜀國如此情景,諸葛亮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啊。為了蜀國的大業,諸葛亮只好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事操心,最終把自己累垮了。

  • 5 # 秋風輕吹

    當你擁有一身才華而沒人賞識,當你擁有一腔熱血而報國無門,自己又出身卑微,沒人相信你,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突然有一個王者放下身份,對你禮賢下士,賞識有加,信任你委以重任。這種感覺就像枯木逢春的感覺,自己一身的本領,終於不會被埋沒。這種知遇之恩,會讓人沒齒難忘。劉備是正統王室的後代,諸葛亮去輔助他也名正言順。輔助劉備可以將自己的才華盡情施展,輔助曹操和孫權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特權。蜀國是諸葛亮最好的選擇 ,最終,諸葛亮也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蜀國,深受蜀華人的尊敬和愛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盡頭沒有止息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