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因為他們就是傳說中的門閥士族啊!

    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的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為尊貴,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這就是當時五姓七望的大士族,崔氏、裴氏就是最大的兩個。

    他們地位有多高呢?

    李世民貞觀六年讓吏部尚書高士廉主持編寫《氏族志》,六年後,李世民看到崔民幹排第一,把李唐皇姓排第三,很不高興,於是又修改了氏族志,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崔民幹被降為第三等。

    李世民為什麼這麼在乎氏族志?其實是想打擊門閥士族的囂張氣焰,李世民當初想過用聯姻來收買山東士族,可是人山東士族根本看不起皇族,不屑與李世民聯姻,他們覺得李世民有鮮卑血統,血統不純,而且他們覺得李姓是二流士族。

    門閥士族這個群體,是魏晉時代興起的,魏文帝曹丕根據陳群的建議,於是就有了“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是那個時代官場的特徵,那是一個二代有理的時代,只要你是士族出身,就註定你以後是高官,東晉的朝堂就是庾氏、王氏、桓氏、郗氏、謝氏等幾大豪門主持的,他們輪流執政,他們的權力是世襲的,王敦、桓溫接連造反,王家、桓家依然屹立不倒,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指的就是東晉大士族王氏和謝氏,王氏就是王導、王羲之家族,王羲之的出身就註定了他是高官,人稱右軍將軍王右軍。

    隋唐就是魏晉南北朝的延續,楊堅篡位後,就想透過科舉制度選拔寒門來取代門閥士族,只是操之過急,一下玩崩了,隋朝滅亡。

    李淵半年就打進了長安,取得了門閥士族的支援,就篡位成功了。

    雖然李唐百年都打擊門閥士族,但是依然屹立不倒,直到黃巢之亂和五代十國的打擊,門閥士族這個群體才退出歷史舞臺。

  • 2 # 茱萸DD

    河東裴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都是當時著名的門閥士族。“士”族,我們都知道“士”在古代指的就是讀書人。門閥又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閥閱指家族官曆、功績。所以門閥士族,就是世代為官的讀書人家族。

    雖然隋唐開始用科舉制選拔人才,平民百姓得以“學而優則仕”,但“學”也是個問題!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人們思想是老實了,國家安穩了,可另一個問題也來了。

    國家定儒家經書成為主要的教材,可經學難學啊!經學大師多傳給子孫弟子,再加上兩漢時期選官制度的日益腐朽,出現了累世公卿的氏族,門閥士族開始形成了。

    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以人的家世、德行為衡量物件分為九個品級授予官職,本意想“唯才是舉”,壓制門閥士族,可無奈中正官又多出身大族,士族把持選官又直接促進了門閥世族的發展!導致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後來隋唐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開始科舉制,但學問已經被這些家族壟斷幾百年了,平民弟子唸的極不穩定的私塾怎麼能跟這些自小正統嚴苛教育的世家弟子相比。即便隋唐皇室再打擊這些家族,可朝廷還是要用人的,國家還是要治理的!是以隋唐官員,還是這些家族的人多些。

  • 3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這是因為世家的緣故,其實隋唐歷史上不止姓裴與姓崔的人多,其他的例如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等 還有關隴集團的八大柱國,河東裴氏和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只是隋唐貴族中的一部分而已。

    五姓七望和關隴集團把持朝政千年,這也是隋朝楊廣三徵高句【gou】麗以及開創科舉的原因,楊過希望透過徵高句【gou】麗來削弱關隴集團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透過開創科舉來減輕五姓七望對於朝政的控制力。這些政策都是打擊當初的貴族的。但是因為隋朝在楊廣手裡就沒了,所以對於關隴集團以及五姓七望並滅有削弱多少。

    接手隋朝的是唐朝,唐朝也開始了打擊關隴集團和五姓七望。從新開始的科舉,以及大肆重用不是關隴集團的武將。最終在唐高宗李治時期,透過廢王立武事件中,把關隴集團的領頭羊長孫無忌被貶黔州,關隴集團成員也大肆被貶。影響力不如當初。五姓七望則是在武則天時期被大肆打壓迫害影響力大不如當初。最終貴族的影響力日漸消弱。

    其實當初的貴族力量是龐大的,龐大到不對皇帝感興趣,當初李淵起兵造反就是收到了當時的貴族的支援。當時李世民為了削弱貴族的影響還編制了一部《氏族志》結果成了當時貴族中的笑話。

  • 4 # 春秋風雲

    裴姓始祖是嬴秦非子之後,裴姓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獨一無二的世家望族,源於河東(今山西聞喜)。裴姓先後出宰相59位,大將軍59名,七品以上大小官員3000多名。崔姓是隋唐時期排名第一的世家大族,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先後共出29位宰相,其它大小官員數不勝數;詩人層出不窮,如寫《黃鶴樓》的崔顥、寫“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崔護、寫“從此蕭郎是路人”的崔郊、寫《巴山道中除夜書懷》的崔塗等等。編纂《氏族志》的大臣,據實將崔氏列為第一姓氏,引發唐太宗雷廷之怒,李世民對崔氏口誅筆伐,歷數崔氏現在如何蕭條,崔氏女子如何高價索婚等等,編纂大臣只得將李姓排為第一,長孫皇后姓氏排第二,崔氏屈居第三。想當初,李世民仰慕五姓七望的世家大族們,有意與他們聯姻,以抬高自已的聲譽。他們一個個表面恭維,行動上推三阻四,覺得與老李家結親,辱沒了自已的姓氏。老李家號稱五姓七望中的隴西李氏,其實,在正宗的五姓七望眼裡,李世民家染有胡人血統,不被他們承認。雖然貴為皇族,不過是暴發戶而已,內心極為鄙視,就象現在的知識分子,瞧不起一夜暴富的人,是一樣的道理。隨唐最出名的五姓七望分別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這些名門望族在社會上有極高的地位和威望,他們蔑視其它姓氏,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唐文宗自恃天子身份,欲與宰相鄭覃結親,想讓自已的兒子娶鄭覃的孫女為妻。鄭覃直接婉拒,鄭覃的孫女寧可嫁九品衛佐的崔家,也不願嫁給皇家。唐文宗大怒:“民間姻親,不重官品重門第,難道我李家200年天子不及山東舊族嗎?”。程咬金原配孫氏31歲去世後,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爭著將黃花閨女嫁給他,都被他謝絕了。老程的最大願望是:在有生之年吃上天鵝肉---與尊貴的五姓女結婚。結果,他的美夢成真了,找了一個37歲還在選婿的崔姓老姑娘,老程心裡樂開了花。

    翼州長史吉懋想與南宮縣丞崔敬結親,明知道直接提親是行不通的,就派人查他,結果查出了問題,以此為把柄要挾崔敬。吉懋之子吉頊娶親那天,崔敬長女和夫人抱頭哀哭、不肯上車。幸好次女解難,她說:“父急有難,當殺身救解。姊若不可,兒自當之。”,於是代姐登車而嫁。

    李義府當上宰相後,也想為自己的兒子找個五姓女結婚,以光耀門庭。結果都不給面子,老李對這些人恨之入骨,於是慫恿高宗下詔:禁止五姓內部通婚。詔書下達後,五姓自有對策:不辦婚禮,將女兒打扮一新,暗中送入男家;或者終身不嫁,對抗朝廷。這些世家大族是怎麼形成的呢?漢朝時期實行察舉制,察舉制就是地方官將有才德的人舉薦上去當官。而掌握這一權利的人,都是在朝廷有地位的人。他們利用這一職權,將親戚六眷網羅其中,形成龐大的勢力。到曹操時期,對這些門閥勢力進行過打擊。可到了曹丕當權,他為了自已的統治,承襲漢制,實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全國設立中正,由中正對臣民進行評分,然後根據評分,分別授予九個等級的官員。這就又為形成世家大族提供了機會。隋朝首開科舉,就是要從寒門中選拔人才,打壓門閥世族,可惜氣運不長,“壯志未酬身先卒”。

    到了武則天時期,她更重視科舉選拔人才。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門閥世族子弟,佔盡文化先機,透過考試也能湧現大批人才;而寒門子弟,很少有錢供他們讀書,出人才的機率還是少一點。但是,相比九品中正制,有了根本的變化。直到唐朝末年,世家大族才走向衰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豪格和碩果曾經是否連手刺殺過多爾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