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來自文獻名邦
-
2 # 歷史影片剪輯
當滿洲人的鐵蹄剛剛踏入中原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區區數百萬人的部族竟能征服整個中原,並穩固統治266年之久。無論是當時的西方傳教士還是今日的歷史學家,都對這一看似荒謬的結果驚歎不已。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國運”。這一曾經證據確鑿的斷言卻在滿洲人的成就面前不攻自破。
一,比起元朝,更會團結漢人,雖然基本也是滿漢分治,滿人高貴,但相比於元朝漢人位列蒙古人,金人,色目人之後,好多了
二,前期統治者的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平定叛亂,擊準部於西北,平三藩於西南,拒沙俄於東北,復臺灣於東南,現今中國之疆域,基本上就是清朝確立的
三,各大王朝前期自然都有明君,但清朝厲害就在於出了康熙乾隆這長壽的爺孫倆,光他倆的統治時間就長達125年,再加上雍正13年,康乾盛世維持了138年,三個皇帝就佔了整個大清一半的統治時間
四,統治者的漢化程度,皇子除了學習滿文,必須學習漢文化,康熙的書法水平也是極高的
五,前期的恐怖統治,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基本上把漢人殺怕了
六,殘酷的文字獄,從思想根源讓漢人骨子裡接受滿人統治
七,破壞漢人的文化體系,修《四庫全書》,收錄四萬冊,焚燒七萬冊
八,閉關鎖國,華人不知世界之變,創新之人
-
3 # 歐洲軍武通訊
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清朝可以如此鞏固的統治268年:
第一、團結!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統一的統治階級王朝。首先,滿族貴族聯盟是固定的。三百年來,滿族貴族世代通婚。在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之前,蒙古一直致力於追隨清朝。滿族民族的統一,縱觀中國的歷史,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從來沒有把滿語看作是滿族自從努爾哈奇統一以來的300年裡,滿族人沒有流血和內鬥。清朝皇帝雖然為爭奪王位而戰,但他們都是背地裡搞陰謀的,從來沒有搞過民族分裂,也沒有發生漢人喜歡看到的血腥衝突。然而,其他民族在這一點上遠不及滿族,漢族本身不用說,從商朝到明朝末李自成、張賢忠起義,內戰一直是漢族的主流。
第二、進取!中原統一後,清朝並沒有把目光投向中原大地。相反,清朝統治階級非常平靜。一方面,他們積極吸取明代死亡的教訓,廢除了數位歷代統治者的一系列不良法律法規。例如,在政治方面,我們完全禁止"太監"、"廢除"24門"、"廢除"工廠衛兵、"嚴厲打擊黨和政府",取消經濟方面的"三增工資"。
第三、妥協!滿族統治者對妥協的方式有著深刻的認識,與死板的明朝相比,這可以說是"弱不禁風的極端"。為了穩定統治,擴大統治基礎,在國家政策中採取了妥協政策!為了吸引蒙古、漢族,滿族毫不猶豫地給予蒙古、一些漢族人滿族身份證資格,大力推行"歸化政策",給予他們與滿族同等的政治、經濟待遇,另一方面,滿族統治者覺得力度不夠,執行"和諧政策"的滿族統治者甚至可以被視為友好物件。歷史上,滿族皇帝娶了蒙古貴族的女兒,漢族八旗兒女為皇后,妾,滿族珍貴的女兒嫁給了蒙古族貝勒,漢族八旗真是無處不在。
第四、在考慮了滿族統治階級之後,滿族統治階級在文化上也採取了妥協政策!在滿族、滿族等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滿族人認識到漢文明的先進性,並向漢文化的正統地位低頭。除剃鬚外,禮儀、品格、程度、數量、規模、官制、科舉制度等所有制度都遵守漢制。同時,要求本民族人民努力學習先進的漢文化,甚至名稱也要求滿族採用漢名。滿族人從什麼努爾哈奇(野豬)、多貢(狗獾)、阿茲格、多、吉哈蘭等聽來的差別是一個有點酷的全名,分為宣業、殷震、紅禮、珍珠、富康安等寓言吉祥的中文名字。後來,漢字和漢語成為滿族學習的主流。
總結:如果不能堅持不完整,就要積極進取,多方面開拓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生存空間!積極學習外國先進經驗,相互學習,消除過時、甚至落後、腐朽的封建思想制約。
-
4 # 賀五窩
穩固的統治需要合適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如果周邊地區一直虎視眈眈,你能有的選擇其實不多,要麼戰略防禦,像秦;要麼主動出擊,像漢;再就是花錢買太平,像宋。不論哪一種都是開銷巨大,絕對是統治階級的負擔。對內,要面對人口增長和生產力相互約束,時不時發生的天災人禍,要是為了抵禦外敵再來個增加賦稅,絕對是飲鴆止渴。
我們先來看大清帝國的外部環境。
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恰好遇到了地球氣候的小冰期時代,這對農耕民族來說絕對是巨大的災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氣候決定這農耕文明的國運,而400毫米等降水線限定了農耕文明的疆域。
對遊牧民族來說,小冰期給農耕文明帶來的普遍性的打擊,正是他們的春天。多插一句,在公元15世紀左右的這個小冰期內,從西邊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向東數,波斯帝國、印度帝國、大清帝國,無一例外都是有遊牧民族主導的。
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的對抗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史,除了我們熟知的蒙古草原,東北林區、雪域高原和西域諸部也都是遊牧民族包圍圈的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中原地區建立的任何政權,在成立之初,就不得不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在冷兵器時代擁有極高戰鬥力和機動性的遊牧騎兵的圍攻。
如果水草豐美,自然相安無事,遇上氣候變遷,遊牧民族的劫掠無疑會給同樣受災的農耕文明雪上加霜。
我們戲稱大清是帶著嫁妝入關的,隨著滿清鐵騎入主中原,東北和蒙古的大片土地也歸入了帝國版圖。接著又透過和準噶爾汗國的幾次戰爭,成功將外蒙、雪域和西域的大片土地納入帝國統治。從根本上解決了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之間的對峙,節省了龐大的軍費開支,營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
面對漢滿蒙回藏的複雜民族構成,大清帝國對內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政治智慧,作為遊牧民族出身的滿清貴族,有著對遊牧文化天然的理解,入關之後對漢文化的接納和吸收,有增長了他們利用儒學和農耕文明交流的能力。
自此,大清帝國開始了自己多元化統治的開端。
漢族地區掌握著錢糧,是帝國最富庶的地區,農耕文明的生產力遠高於遊牧民族。在這裡,帝國統治者遵從儒家學說,搞定華夷之辯,以皇帝的身份出現,奉天承運,統治萬民。有了漢族地區積累的財富,統治者就可以輕易的調動滿蒙騎兵,反過來維護漢族地區的穩定。
不過,這種類似於僱傭兵關係的軍事結盟並不穩固。滿是自己人,但是各旗旗主依然有成為威脅的可能性,不過有錢事情就好辦了。蒙就比較複雜,一部分是外戚,有聯姻關係,比如科爾沁部。另一部分就是外藩蒙古,這一部分人有著自己的世襲領主,和大清的關係就是個合夥人,偏生又極具戰鬥力。這時候,宗教的力量的就體現出來了,大清統治者鼓勵他們信奉藏傳佛教,騎兵耍的就是機動性,如果牧民都圍著寺廟過日子,那就基本沒了威脅。康熙就曾說過“一座廟勝十萬兵”,這可是實打實的價值,對這部分人,大清統治者被尊為可汗。
這下藏傳佛教的控制力有上升了,不要緊,因為大清統治者還有另一個身份,是文殊菩薩轉世。這在佛教中是地位極其尊崇的,就像達賴喇嘛宣稱是觀世音菩薩轉世的作用一樣。
透過多元的身份,大清對內完成了多元的統治結構,使漢滿蒙回藏各部族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又相互制約。
再加上土豆、紅薯、玉米等美洲作物的引進,既增加了種植面積,也提高了畝產量,基本上解決了生產力對人口的限制,減少了因為饑荒導致政權內部崩塌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全球化到來,導致外部環境的概念不再只是門口的一畝三分地,還有大洋彼岸的各國列強,大清帝國這個古代中國的最終政治形態還不知道能延續多久呢。
回覆列表
清朝能統治中國268年主要是入關時依靠吳三桂等漢奸充當馬前卒,不然他的兵力是有限的。有句話說的是:吳三桂打天下,順治君安眠。後期也都是依靠曾剃頭、李鴻章、左崇堂維持朝政直至辛亥革命被推翻存活了2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