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無止境不忘初心
-
2 # 四藝空間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不是無心之動而是有心之動,有心為何心?建立在“致良知”之上的心。儒家重要的兩大傳承主要以朱熹和陸九淵,而王陽明先生是推動了陸九淵的理論併發揚光大。一個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一個是唯心主義的代表,我認為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所說的並不是簡單的唯心主義,必須要聯絡他的全部思想,他主張先練心後唯心。比如你要先“致良知”後而唯心,其實不是唯心而是“唯良知”,而且良知是要在“事上練”的,你的良知不能簡單的是停留在知道或者瞭解上,要達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心是正的,行為練就了知行合一,那麼一切才能夠此心不動,這樣的“此心”才有資格隨心。就像佛家講的佛經一樣,不管它要求有多高都要去揭諦,一切沒有揭諦的理論都是無用的,那麼此心講的就不是自己隨心所欲的心,而是有良知而修煉的心,只有被良知修煉的心才是隨機而動的心。心非無心,心是良知之心,動非亂動是有心之動!
-
3 # 董鏡亮
關於“此心不動,隨心而動”的解釋
此心不動:重在“心定”二字。你感到心有所“定”,自然會有此心不動的感覺。
隨心而動:重在“靜亦定,動亦定”。無論是靜,還是動,都能保持心態的安定平和。
因此,“此心不動,隨心而動”的核心在於一個“定”字。
首先,需要理解清楚“心究竟能否保持不動”的問題。
正所謂“心隨意動”。王陽明認為,只要人處於清醒的狀態時,其意念是無時無刻不在運轉流行的,這就如河水一樣川流不息,不捨晝夜。一旦人的意念停息,不再運轉,那麼就代表此人的精神已經熄滅,生命走到了盡頭。因此,人的意念不可能保持不動。
比如,有一件嚴重的突發事件出現在你面前,你怎麼可能如行屍走肉一般,內心不為所動呢?怎麼可能做到“意不隨事轉,心不隨意動”呢?即使是王陽明那樣的聖人,也承認自己做不到這一點。
因此,我們可以確定一點:“此心不可能不動”。心和意,都是無時無刻不在運轉的,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此心不動”。所謂“此心不動”,其實並非表示心真的不動,而是重在強調一個“定”字。
其次,需要理解“隨心而動時,應該如何保持心定”的問題。
人心是存在良知的,同時人心也存在著各種私慾。如果我們隨“良知”而動,就能對得起良心,不違背天理,就會心安理得,心有所“定”。如果我們隨著“私慾”而動,就容易墮落沉淪,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違背天理,就會因此而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感,甚至產生強烈的負罪感,不停地困擾著自己的內心,這樣就難以保持“心定”的狀態。
因此,“隨心而動”的前提是“格物致知”。也就是說,你在“隨心而動”之前,已經將內心的私慾格除,使得此心純是天理良知。在這樣的基礎上,你的“隨心而動”,其實就是“隨天理良知而動”,這樣就能夠使你保持心定的狀態。
自“陽明心學”問世以來,其實有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一點,只一味地強調“隨心而動”,反而將這句話當成了自己放縱私慾的藉口。這就是學問不到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正是由於這類人的出現,導致世人對於“陽明心學”產生了很大的誤解,認為王陽明的學問只是空談心性。對此,吾輩應深以為戒。
總結:應該如何做到“此心不動,隨心而動”?
答案只一句話:“格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只要你能夠格物致知,使得自己內心純是天理良知,然後踏實踐行“知行合一”的原則,你就能保持“心定”。任憑東南西北風把你吹得東搖西晃,但你只要心有所“定”,就能夠如同不倒翁一般,最終定在原處,巋然如山。到了這層境界,你就能達到“此心不動,隨心而動”的境界,感受到“吾心光明,靜亦定,動亦定”的快感。
-
4 # aremo
“知行合一”說在哲學上的根據知行合一,本來是一種實踐的工作,不應該拿來在理上播弄。用哲學家譚玄的頭腦來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不免有違反陽明本意的危險(後來王學末流,其真相正犯此弊)。但是,凡一個學說所以能成立光大,不能不有極深遠、極強固的理由在裡頭。我們想徹底瞭解知行合一說之何以能顛撲不破,當然不能不推求到陽明在哲學上的根據。陽明在哲學上有極高超而且極一貫的理解。他的發明力和組織力,比朱子和陸子都強。簡單說,他是一位極端的唯心論者,同時又是一位極端的實驗主義者。從中國哲學史上看,他一面像禪宗,一面又像顏習齋;從西洋哲學史上看,他一面像英國的巴克黎,一面又像美國的詹姆士。表面上像距離很遠的兩派學說,他能冶為一爐,建設他自己的一派極圓融、極深切的哲學,真是異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是從他的“心理合一說”“心物合一說”中演釋出來的。拿西洋哲學的話頭來講,可以說,他是個絕對的一元論者。“一”者何?即“心”是也。他根據這種唯心的一元論,把宇宙萬有都看成一體,把聖賢的多少言語都打成一片。所以他不但說知行合一而已,而是什麼都是合一。孟子說:“夫道一而已矣。”他最喜歡引用這句話。他的“心理合一說”“心物合一說”,是從解釋《大學》引申出來的。我們要知道他立論的根源,不能不將《大學》本文仔細繹。《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兩句話沒有什麼難解的,但下文緊接著說:“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兩句卻真令人費解了。......
-
5 # 漢人子龍
此心不動,隨心而動。
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此心不動。不動是一種修煉方法,禪宗和道家修丹都有闡釋。此心是自我主人翁,你成為你的主人。此心是意識形態的定位。
此心不動是明心見性的功夫。只有寧靜不動的時候,心像一面鏡子即照見自己的性情動想,也照見萬物萬事的呼吸起伏動靜的脈絡。心如明鏡的境界可以知己知彼。
自知可以明,明白自己的優劣勢才可以發揮長處。知人者智,身心聚靜可以凝神聚力通達一切精微的動向意識的變數。獲得宇宙能量的智慧瞭解他人的心想神勢。
此心不動是為了更細緻入微的客觀的在內心這面鏡子面前看清自己和他人。
隨心而動。是做事行動的方法依據。很多時候行動做事會隨著他人而跑偏,隨勢力而逆天逆道逆德逆人倫,隨身體而安逸,隨親人而軟弱,隨世事而婆娑不能獨立。
只有在做到此心不動的明心見性之後的第二部,隨心而動即不違背內心真正的覺悟而行動,以心為法隨心而動可以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
當一個人做到隨心而動時,不畏懼勢力的壓迫,不顧及名利的得失,不在乎親友的遠近,不懼怕生死的考驗,沒奈何世俗的眼光,不吝嗇身心財富生命的投入。
此心光明何言以復,你的超然就像光一樣無私通透由內而外的照見一切。
此心不動,隨心而動。是修行者覺悟修行利我利他的上層功夫,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應該努力學習實踐,才可以達到無愧於心!
此心不動如鏡默
照見五蘊與凡天
隨心而動勢必果
如龍升淵正陽明
-
6 # 夢圓之禪意人生
謝謝你的提問!首先我要宣告的是,王陽明的著作我沒有研究過,但從“此心不動,隨心而動”這句話的本義來講,應該是佛家說的“真心不動,而是隨妄心而動”。再說白一點,就是真心本性如如不動,是因為真如不守自性,而起妄念,我們的心就隨妄念而動,或者說我們便隨妄心而動。
不知能否使你滿意,供你參考!
回覆列表
吾心不動,見他人心動而相機行事,攻無不克,王陽明平亂就是生動體現。心不動要修心,看看《阿含經》比較好,但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