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來註定不凡

    我個人覺得有如下一個重要的原因:他不重視人才的培養,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他手底下的得力干將都是他早期因為他個人魅力聚集起來的,後期基本上都是一些投降的敵將,尤其是他在佔領了巴蜀這塊富饒之地以後便不思進取,忘記了當初的初衷,導致後期的人心渙散!

    反觀魏國和吳國就不同,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用人之道和培養新人的機制!人才源源不斷。

    尤其是後期五虎上將相繼戰死以後,蜀國便出現了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不得已的情況下,諸葛亮都親自上陣!

    這樣的情況下,他失敗就是必然的!

  • 2 # 筆下點史

    《三國演義》中的“主角”劉備為什麼最後沒有得到天下?其實是有原因的,並且跟劉備自身的關係很大,跟後繼無人也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中的標誌性人物,一直都有“臥龍雛風得其一者得天下”天下的說法,那麼為什麼兩個人都得到的劉備,最後還是沒有得到天下呢?

    一、劉備性格上的缺陷,過於被性格牽制導致功虧一簣

    關羽的死亡可以說是劉備從巔峰直轉下落的一個轉折點,正是因為這一次關羽的大意,導致了蝴蝶效應,最後使得劉備急轉直下。

    劉備佔據漢中之後,吩咐關羽去鎮守荊州,本來鎮守荊州的最佳人選是趙雲,但是荊州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導致劉備覺得讓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留守比較好,這就是關羽死亡的前奏。

    “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三國志》

    上述是對於荊州地理位置的概括,意思是佔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而後進入到中原,這是一個重要的隘口,是兵家必爭之地。並且在《隆中對》之中也有提及。

    因為關羽的大意以及粗心,不願意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導致荊州被奪,荊州被奪之後,劉備甚是悲痛,故而決心東征伐吳。

    親自帶兵的劉備,在遭遇諸葛亮強烈反對之下出發了,在天時不佔,地利不全,人心渙散之時出征,失敗已經成為了必然的結局,導致最後被區區陸遜一把火給帶走了“夢想。”

    這一次軍隊的失利,打亂了諸葛亮的全盤計劃,可以說劉備的這一次決定,導致了劉備失去了逐鹿天下的最佳時機。

    二、蜀華人才枯竭,後續有將卻無帥才,人才的斷層。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國無大將,王平可用之

    這是一個蜀國後期的真實寫照,後期的蜀國,可謂是人才凋零,就剩下一批老將在前面衝鋒陷陣,關羽還已經死去,最為看好的龐統也是英年早逝,苦留諸葛亮一人掌控大局。

    在姜維北伐之時,蜀國能用的大將,已經所剩無多,甚至年近八十的廖化都跑去打前鋒,可見當時的蜀國多麼的缺人。

    魏延需要鎮守漢中,防止漢中的失守;馬超在鎮守建寧;諸葛亮也要單獨負責偌大的益州,黃忠以及姜維都是徐徐老矣,這種情況下,蜀國後繼無帥的局面被擺到臺上。

    因為諸葛亮一人掌控大局,劉備沒有唯才是舉的心,導致了蜀國後繼無力,無奈只能由諸葛亮一人強撐大局,最後劉備病逝,留下一子,名叫“阿斗。”

    人才的斷層導致蜀國後期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資格,只能死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任何的軍事行動都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這也是劉備沒有得到天下的一個原因。

    後期的三國,呈現的是一個紛亂的局面,曹操手下有與諸葛亮相似的謀臣“司馬懿”的存在,孫權本身有才,又有魯肅一群人的相助,導致劉備想要贏得天下分外困難。

    夷陵之戰的最後失敗也是劉備沒有得到天下的根本因素,假如沒有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可能就不會死在白帝城,一切都可能還有迴轉的餘地。

    一統天下不是隨口的一句話,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劉備的優柔寡斷、劉禪的無才無志都是最後蜀國沒有得到天下的根本原因。

  • 3 # 靜修禪齋

    劉備為什麼沒有最終統一中國呢?

    最關鍵的因素是,他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完成創業組織轉型……

    讓我仔細道來……

    劉備,三國亂世裡的一代梟雄……

    在劉備取得西川、漢中和荊州之後,可以說是當時天下實力最強軍事集團了……

    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統一中國是很有希望的……

    可是,達到巔峰之後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而迅速逆轉……一統華夏已成為“黃粱一夢”……

    可惜、可嘆……

    但是,幾乎沒有人從“組織轉型”的角度上去論述這個問題……

    這我說一些自己的淺見……開啟話題,以達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劉備集團是用劉備的身份這個“金字招牌”,拉到地方豪強張飛、關於的首輪投資搭建起來的,以“義”為旗幟,股東之間以兄弟相稱,猶如“幫會”組織……

    這就是這個組織的基因……

    儘管後來徐州有天使投資給組織注資,再後來兼併了劉表的荊州集團……有代表荊州士族的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加入!

    這時候,劉備就應該進行組織架構重組……

    但是,他沒有,依然還是以前慣用的方法,你看諸葛亮來了,盡然“食同桌,寢同塌”,聯關張都看不過去了……

    還是那一句話“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

    這樣有問題嗎?似乎沒有什麼不好的,你看關張對他死心塌地,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問題恰恰就在這裡……

    一個組織能這樣子發展壯大嗎?

    你看,魏延、黃忠來了……馬超、馬岱來了……

    你能一個一個的拜把嗎?你能繼續稱兄道弟嗎?

    總稱兄道弟,這革命還怎麼幹呢?會不會有階層組織分化呢?你看,後來關羽兵敗如山倒,也是因為劉封、孟達坐視關羽覆滅……因為關羽這個叔叔,你都沒從心裡面認劉封這個侄兒,大難臨頭,侄兒就坐視不管囉……

    所以,劉備之敗在奪取荊州九郡之後,依然沒有進行組織變革,這就為後來覆滅埋下了禍根……

    相比之下,他的祖先劉邦這個亭長出身的做得比他好多了,在這方面,你看看在芒碭山逃亡的時候,他就完成了組織的變革,已經不再是在沛縣時候的地痞流氓組織了,已經轉變成一個具有組織鐵律的革命隊伍了……你看在芒碭山殺尾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奪取西川后,荊州集團與西川集團表面相安無事,但是,暗地裡勢同水火……

    這時候,也是借西川勢力對荊州集團進行改組的最好時機……

    可惜,他又錯過了……

    這一錯過,他在也沒有機會了!

    關羽、張飛個人野心膨脹,毫無制約,沒有集團統一戰略規劃就冒然出兵……以荊州九郡之力,抵抗兩大軍事集團,儘管前期有些成績,但是沒有戰略合作,相互配合,最後不失敗是不可能的!

    關羽丟了荊州被殺後,劉備從漢中王進位九五至尊……

    但是組織框架依然沒有實質的變化……

    國家神器只用來個人洩憤,或者說是來實現個人的野心而已……

    張飛一句“大哥當了皇帝,就忘了當年結義之時了嗎?……”就改變了一個國家軍國大事……

    還是那句:“雲長之仇不報,縱然有萬里江山,又有何用呢?”

    並不是說個人之“義”就不要了,而是在國家大義面前,應該暫時放下個人“小義”……

    這才是一個組織,否則像劉備那樣的組織結構,哪能配得上一統華夏呢?

    猇亭之戰後,西蜀元氣大傷……劉備駕鶴西去……

    從此,西蜀有神如諸葛亮,又能奈何呢?

    因為劉備沒有完成組織上的轉變,後來面對西川舊勢力……諸葛亮也無能為力了……只能透過連年北伐來維持………

    要改變成怎麼樣的組織呢?這又是後話了,這裡就不說那麼多了……

    總之,無論是什麼型別的組織,創業團隊在創業過程中,一定要完成組織的轉變,否則,制約發展不說,也為最後的覆滅埋下禍根……

    悲嘆千古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人節到了,最感動你的愛情故事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