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吃的桃子
-
2 # 小哥趙多慶
你好,敢問你的孩子多大了??就我個人所見所聞簡單的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年幼的孩子為什麼不回家:在小朋友的世界裡只要有玩伴,或者只要喜歡某樣東西。她在哪裡都感覺時間不夠用。她可以開心的與玩伴玩鬧嬉戲這往往是大人不能比擬的,小孩的世界大人不懂不是嗎?所以在內向的一個小孩只要找到了她內心認可的玩伴,父母的一切交流都是無用功。甚至她為了能多玩兩分鐘可以與你耍賴、哭鬧。青年的孩子為什麼不回家:這往往是一個那每個家長都頭疼的問題。這年紀段的孩子剛好處於青春期,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認知。往往會因為一個問題或一件事可以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比如離家出走,躲在好友家。這時候怕是大人也該好好的反省自己身上的問題了。在我看來孩子或大或小,只要大人平常中多關於孩子主動與之交流,用和藹的認真的語氣與之交談。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解決的,望朋友多注意這方面的交流。
-
3 # 馬兒馬小姐姐
對孩子來說,前面三年都是父母安排自己去哪裡,做什麼
越來越大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出去玩當然很吸引人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希望自由,沒有人管
-
4 # 幸福😊
問題很簡單,家長的問題,喋喋不休的嘮叨。家長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鏡子,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或者說家長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譴責孩子,問題全在家長身上。但很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卻拿出家長制的強勢態度,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反抗能力,等到他逐漸長大有能力反抗後,要麼不願意回家,要麼和家長對著幹,而此時家長與孩子正好是青春期碰上更年期,家長是拗不過孩子的,因此就只能放任自流,感嘆管不了管不動了。要想避免這樣的問題,必須從小教育,愛的教育,勞動教育,理想教育等等,讓他認識到家長的不容易,學會感恩!
-
5 # 蒹霞蒼蒼3070
家是每個孩子心中最安全的地方,孩子不願回家,只有一個解釋:這個安全的港灣出了問題!
在一個冰冷的、缺乏愛的家裡,不僅孩子不願意回家,我們也不願意回去。我接觸過一些被家庭傷害的人,在她們面前根本不能提家庭這兩個字。 她們會想到自己在家庭裡受到的傷害。 她們在組建新的家庭後,也會覺得老公不愛她。她們覺得父母淡漠,老公淡漠,對孩子也淡漠。整個人是一種抑鬱狀態,她們沒體會過什麼是健康的家庭關係,健康的家庭關係是這樣的:父母與孩子形成一個鐵三角的關係,是一種很穩定的狀態,每個人都做好自己,我們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 但如果夫妻雙方矛盾不斷,孩子就很難體會到穩定的安全感。 所以她們會想迅速逃離這個給她們毫無溫暖的家,在外面只要有異性稍微對她們好一點,就會感動,想跟他在一起。可是呢,在相處過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原來並不合適,所以她們的婚姻就像她們父母的婚姻一樣不幸福。 這樣不建康的家庭關係有太多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所言極是。因為幸福的家庭成員有穩定的三角關係,有清晰的等級,夫妻關係才是重要的,其次是親子關係。 我經常聽到有父母說,等孩子高考後再離婚,因為現在不能耽誤孩子學習,可是夫妻倆在家裡冷戰不斷,我很難想象孩子在這裡不會受到影響。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回家?是因為家裡缺乏溫暖。而溫暖不是別人給的,是你自己內心有的,我們感受到的溫暖是別人的,我們自己內心也可以有溫暖。只是我們不願意給而已。 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兩個人結婚後,很多時候都是女方去男方家裡住,而男方是跟父母住,這種觀念在農村特別普遍,所以媽寶男特別多。在家裡婆婆說了算,兒子是沒有發言權的,而且公公更是被忽視的,這樣的模式,我去了解了一下,真的太多了。 我們為什麼總在一個怪圈裡打轉呢?如果覺得家庭缺少溫暖,那麼我們就試試怎麼樣讓它升溫,怎麼樣處理人際關係,如果還不行的話,建議離開,因為我們何苦為難自己呢?我們還是有選擇權的呀! 我們寧可抱著個雞肋,也不願意放手的意義在哪兒呢?這哪是健康的家庭關係呀!
生活中,以下的場景是不是同樣熟悉:離異的母親帶著孩子,孩子怒目圓睜,對父親總是一副深仇大恨的樣子;
那個整天抱怨的同事,你是不是在她開始絮絮叨叨前儘快逃離?
抱怨,是一面聚集了怨念的黑色圍牆,既困住了自己,也推開了別人。
你抱怨,可能是表達你的不滿,起初別人處於同情心或共理心,會傾聽你,安慰你,認可你。只是次數一多,周圍的人必然是逃之夭夭。畢竟,誰都不想做別人的情感發洩筒,每個人生活都不易,滿滿的負能量,這日子也就沒法過了。還記得魯迅先生刻畫的那個祥林嫂嗎?喜歡抱怨的人,可能都沒意識到,有時候真的就是那個樣子,被人厭煩而不自知。
記得有一段時間,我也是這樣,特別的暴躁,逢人就抱怨工作的辛苦,上司的不公。換而來之,同事們特別不願靠近我。後來,有個同事好心告訴我說,你怨氣太多,戾氣太重,作為一個女生,這可不是一件好事。一言驚醒夢中人,我從來不把抱怨當回事。可是卻給別人帶去了滿滿的負能量而不自知。記住記得有位作家曾說過:不管多美的女生,一抱怨,靈氣頓失,形象就大打折扣。深以為然。
營造幸福遠比傳播怨恨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幸福是會傳染的,抱怨也會被習得。在孩童時期,孩子一般都缺少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比如說,一個女人離異了,對孩子父親怨恨滿滿,就會對孩子整天抱怨,你爸爸不是東西,怎樣傷害我們母子,然後BlaBla講了一堆。好吧,你的確是發洩了你的壞情緒,而你的孩子呢,自此他可能對父親恨之入骨。從小在孩子心裡種下一棵恨得種子,試問這種孩子在成長過程裡會真正地幸福嗎?
在我看來,無論與對方的關係多差,都不應該在孩子面前逞口舌之快,把這種抱怨和恨傳播給孩子。孩子是無辜的,即使彼此分開,也應該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即使做不到說對方的好話,不在孩子面前抱怨或者指責對方,總是可以的。需要發洩,你可以寫私密日記,也可以找閨蜜,或者私下打電話罵一通對方都比傳播給孩子更好一些。
在每個孩子的心裡,都希望父母是積極的,是生命中仰仗的物件。被這種愛與希望牽引著,孩子才能活得朝氣蓬勃,活得天真爛漫。所以,即使分開了,也請理性對待,為孩子編造一個充滿善意的謊言,讓孩子在愛與鼓勵的環境裡成長!
回覆列表
如果是幼兒的話:
1、 不能一味地遷就滿足他,否則容易形成任性固執的毛病。
2、 寶寶不願回家,父母不要簡單粗暴地打罵。用粗暴的方法讓寶寶服從,可能會一時奏效,但時間長了會使寶寶失去自尊心,產生逆反心理,影響寶寶心理的正常發展。
3、寶寶的注意力容易轉移,父母可用使他感興趣的事吸引他回家,比如告訴寶寶回家給他講個有趣的故事。以後再找機會耐心地教育他。
4、在出來玩之前給寶寶提出要求:“出去玩,時間不能太長,媽媽叫你回家,你要聽話。因為媽媽回家還要做飯。”或在寶寶玩的時候給他一個心理準備:“再玩一會兒,咱們就該回家了。”
5、父母要從正面引導,多采用鼓勵表揚的方法,使寶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寶寶不願回家,這時看到有個孩子正跟著媽媽回家,於是就對寶寶說:“你看!那個寶寶高高興興地跟媽媽回家了,他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如果寶寶也願意回家,父母要及時地對寶寶進行表揚,強化寶寶的行為。天長日久,寶寶就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果是青少年的話
青少年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能力表現,不想要大人加以管束的了,做家長的是不是有哪裡做的太嚴厲,或擾人了?一般不願意回家的孩子通常都是大人,環境導致的。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回家,當家長的真應該反思反思。我們家長都做了什麼讓孩子如此傷心,家長們口口聲聲愛孩子,到底給孩子是怎樣的愛?這些問題應該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