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交易你的人生
-
2 # 就掌燈Sung
在江山,周氏是個大姓,據近年的統計材料,人口就達四萬餘人。自唐代始祖周美(史載:任衢州刺史)遷居此地,生五子,取名為新、桐、學、麗、平,史稱五坦,遍佈江山各地。江山是個周氏祠堂頗為多的地方,據民國26年的江山周氏五坦總綱譜記載,有名有號的,就有53個之多。而排行第二的桐字輩,走遍江山各地,竟難以找到桐坦祠堂的落腳之所。
僅在民國26年版的江山周氏五坦總綱譜中有一句記載:後周榮三祠,第二十九世祖諱繼祖行榮三為中興祖現傳五十三世丁,一百五十餘人祠建於南宋鹹淳年(1264年)間,民國十一年(1922年)壬戌山舊祠遷造深堂于山(後周)。此是江山唯一留存的一座桐坦宗祠,即榮三祠。其建築規格是一字五間,兩邊各三小間廂房,其柱大如籮。雖其恢弘氣派,也只能在此深山中自喻。在此偏僻之所,仍難逃1940年日寇之兵火。大火之後,只剩一片焦土。
也就是說,榮三祠在(1264—1922)722年這一長時間段消失過。
為何其他各“坦”人丁興旺,宗祠遍佈,唯桐坦一支獨損?據桐坦後人述,他們的先祖在南宋時曾有學富五車者考取功命,舉探花銜,於是周氏桐坦一支榮耀一時。當是時,那位先祖因家底豐厚,又獲如此榮耀。於是,失控自我,在當地橫行一時。適值三省總督路過此地,此公故病重犯,讓人逮個正著,禍及滿門。
於是,舉家連夜避難,逃至深山,即現清湖鎮賀周村。
現查可靠資料,原籍周氏桐坦榮三祠族有244人,外遷清湖鎮一村10人,小清湖九村一支12人,及考取大學,或外出經商辦廠遷出戶籍10餘人。時隔七百餘年,這支曾被人遺忘的周氏桐坦一族,人人安其本份,從未有人行所謂越規闖禍之事。相反,據最近江山周氏宗族普查,這支居於深山之中的桐坦榮三祠族人,解放後考取大學的,獲市級以上榮譽的,經商辦廠有成的,仕途前程可人的,倒不乏其人。
易經曰: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江山周氏桐坦後周榮三祠的興衰,以自身的經歷印證了這一哲理。
回覆列表
1、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如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複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南朝陳時,有一著名將領叫項猛奴的被周薈撫養改姓周,名文育。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唐末有叫成訥的,後梁時賜姓周。元時,有一位叫蘇卓周的改姓周。又有喜同、術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明代江蘇吳縣人吳健7歲時家貧賣身同縣周家,也改姓周。
二、遷徙分佈: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發展繁衍。居住在河南臨汝的周氏,部分人於秦代遷往沛郡,成為當地著姓,西漢大臣周昌、周勃、名將周亞夫即屬此支。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士族隨晉室同渡,有一支周氏遷往姑熟[又稱姑孰、南洲,今安徽當塗]。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這是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時,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稱其先祖為鄭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遷往福建寧化石壁鄉,還有一支徙居永定。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唐代元和年間,除沛國周氏、長安周氏為周赧王的後代,河南周氏為鮮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5世孫周燕,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當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