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哥說歷史

    其實劉禪還是很厲害的還是有過人之處的,在劉禪執政蜀國期間,其實經濟發展迅速,劉禪他其實腦子很聰明善於運用人才,他之後又廢除了丞相制,將執政的權利到自己一個人的手裡,這樣新的政治安排,劉禪無疑是想掌管一切,這樣的行為可見劉禪還是比較聰明的。

  • 2 # 青青子衿Tom

    在後世的影視、文學作品中,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末代皇帝劉禪大多被描寫為“扶不起的劉阿斗”,這更多他在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在真正的歷史上,劉禪可以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皇二代,既不是大智若愚、高智商高情商的帝皇,也不是爛泥扶不上牆、愚笨如豬之人。不算什麼壞人,也不是弱智,能明事理兒,但放不下自己的私心。

    其實世人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他們每次在評論劉禪時,總會變成兩個極端。要麼說此人愚蠢透頂,不可救藥;要麼說他大智若愚,韜光養晦。古人之所以將劉禪描述成一個昏庸無能、無所作為的“扶不起的劉阿斗”,只是因為古人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信奉著“國破身死”的思想,對於劉禪為了保命而賣國的行為非常不屑,成為了帝皇們教育繼任者的反面案例。

    現在的人和過去心態不一樣,所以我們從崇尚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存哲學角度看,劉禪臨危投敵的行為也可以理解。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說過:“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劉禪其實既沒有諸葛孔明那皓如日月的智慧,也沒有劉備那包容萬物的胸襟氣量,但他同樣不是昏庸無能、愚蠢透頂的爛泥。在面對司馬昭提問是否思念蜀國的時候,如果說思念故國,恐怕會惹來殺頭的禍害。人又不是草木,怎麼可能沒有感情,劉禪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輩子,即使他再薄情,對蜀地總歸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馬昭面前著實演了一場戲,也就騙得了一個“樂不思蜀”的昏君之名。與為了自己千秋之後的美名勞苦一生的大多皇帝不一樣,他著眼的是當下。劉禪這樣做是想保全劉氏的血脈,使得哪天能夠東山再起。所以他選擇了忍耐,但是忍讓卻不代表是無能,如果當時劉禪為了一時之氣,就回答說思念故國,那他的下場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牽連。

    平心而論,劉禪既不是雄才大略的馬上天子,也不是整兵治民的中興之主,但是他中規中矩地統治了蜀漢政權近四十年,也沒出什麼大的亂子;最後投降魏晉後,能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生態下當安樂公得以善終,也難能可貴。

    同樣,從他與諸葛亮相處之道就可以看出他有著一定的胸懷和政治頭腦。與其說劉禪是心甘情願地做甩手掌故,不如說他不得不這麼做!因為無論能力智商、資歷威望、謀略經驗以及戰略眼光他都與諸葛亮相差甚遠,如果想勉強與丞相“共事”或“共政”,其結果不是掣肘就是添亂。當能力撐不起野心時,劉禪索性“螢燭不與日月爭輝”!

    其實劉禪選擇投降魏國並不是沒有好處的,至少能讓蜀漢的百姓少受一次災難。當然,那些極力抵抗的君主會受到後人的敬仰,自己獲得了一世英名,但是對百姓更多的是災難。

    綜上所述,劉禪被比作“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後人從建功立業、國破身死的角度給他定的標籤,劉禪本人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普通的皇帝,在三國紛爭的年代,選擇了一條頗具爭議的道路。

  • 3 # 凡度空間

    劉禪並非無能,只是沒有主見只聽大臣的。所以很容易被帶偏。如果他真的無能的話為何諸葛亮還要寫出師表來告訴他如何當好一位君王而不是讓他退位讓賢讓他的兒子(那時候已經成年了)來當呢。他只安於維持現狀罷了至於國事基本都是由諸葛亮安排的人來處理的直到費褘去世。諸葛亮的最後安排的最後一名大臣離世。魏國攻打了過來蜀國未戰投降了。劉禪他從皇帝的角度他不是一名好皇帝。可從其他角度看他保全了蜀國軍民的性命。總得來說他不適合當皇帝更適合當一個城池城主。

  • 4 # 新新聊歷史

    劉禪,小字阿斗,後蜀漢懷帝。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幼時多遭難,曾兩次被蜀國大將趙雲所救,電視劇演繹的畫面曾有劉備為招攬人心,將阿斗摔出的場景,以此聯絡後劉禪投降曹魏,樂不思蜀的場景,很多人都認為劉禪直接被摔傻了,此後一系列的表現,成為千年來昏庸無能的典範。

    不過近日有史學家根據歷史的蛛絲馬跡推斷,其實劉禪是屬於那種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的型別。

    大家對劉禪的印象多是從《三國演義》而來,而小說作者為突出渲染,往往會會刻意的神話或醜化一些人物,而劉禪屬於躺槍的那種。

    很多人只看到了劉禪被摔、不通詩書,貪玩,投降等情節,而並不清楚劉禪其實在位30多年,他在位期間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人民安樂富足,除了沒有獨擋一面的軍事將領外,並沒有毛病挑剔。即便是諸葛亮在世時,劉禪事事如君如父,在諸葛亮的引導下,逐步理順蜀漢的各項政要,而諸葛亮也多次讚揚後主的聰慧,二者的關係非常融洽,完全沒有顯現諸葛亮功高蓋主的意思。可見劉禪在用人機制上非常知人善任。

    在看待劉禪投降曹魏一事,在大事已去無可挽回之際,並沒有傾全國之力作拼死頑抗,反而隱忍下來,既保全了城中百姓,也為自己今後的安身立命提供了基礎,甚至不惜被流言蜚語所籠罩,也許在他的心中,活下去才有機會翻身,只有莽撞人才會慷慨赴死。

    雖然劉算死前也沒有等到翻身的機會,不過獨善其身,見證了曹魏統一天下,也算是一種額外的補償吧。

  • 5 # 史侃

    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這一形象源於他嬉笑自若地應對“此間樂不思蜀”。但若從當時情勢來看,面對司馬昭殺機重重的試探,身陷囹圄的劉禪若不能釋除司馬昭的疑忌,頃刻間即有殺身之禍。正因洞悉司馬昭的用意,劉禪才矯飾昏聵。明代學者于慎行便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危急關頭,劉禪輕輕一句“樂不思蜀”便從容化解,說明這位在位41年之久的帝王不無政治機變。

    劉備臨終託孤,遺詔劉禪要父事諸葛亮,由此便奠定了之後的權力格局。劉禪君臣不過是執行了這種“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的安排。

    劉禪本人極富機變,很有政治頭腦。如諸葛亮死訊傳到成都後,劉禪即果斷地下令宵禁,降低這一非常事件帶來的震盪。劉禪非但沒有殘殺暴謔大興土木的記錄,更在諸葛亮死後,即停止窮兵黷武的北伐以休養民力。延熙元年、六年、九年、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景耀元年、四年均大赦境內。

    在諸葛亮之後,劉禪始終掌控著用人之權,蔣琬、費禕、姜維都由其親自授職。並且取消了“丞相”一職,蔣琬以大司馬錄尚書事執政,蔣琬之後又取消大司馬之職,費禕僅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名義執政。另外,為諸葛亮立廟一事,被他整整拖了三十年,在快亡國時才頒令在遙遠的陝西勉縣立祠。所以不同意在成都,因為擔憂臣子的聲望過大有損人主權威。凡此種種均非昏聵帝王所能為。

    要知道,劉禪並非嫡子,其生母甘夫人只是劉備早死的一妾,夫人名號還是劉禪被立太子後的追諡,劉禪所以被冊為儲君,除年長外稟賦應該是主因。

    劉禪對亡蜀也並無太多責任。在其即位伊始,蜀國疲弱之勢已經難以挽回。劉備諸葛亮對此形勢也異常明晰。劉備臨終“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推心置腹中,難掩憂鬱悲涼。再看劉備給劉禪的遺詔,勉勵兒子修德、讀書、父事諸葛亮外,無一句提及自己奮鬥一生的“興復漢室”,酷似富家翁臨終“好自為之”的告誡,既無“王師北定中原日”的期望,自然不會叮囑“家祭無忘告乃翁”,劉備對時局的氣餒可以想見。諸葛亮所能做的也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臨終時,劉禪派人請示後事,諸葛亮依次推薦蔣琬、費禕,再問其次,即不答。可見諸葛亮對蜀的前景已不抱期望。

    總之,劉禪所以扮作昏聵,應該是險惡高壓下的韜晦自全,恰是一個亡國帝王的酸楚。劉禪在傳統文化中的形象受演義詆譭太多,今天我們應該重新看待這一歷史人物。

    參考解洪興《重評劉禪》《蜀漢劉禪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Dct雙離合變速箱的汽車,在等紅燈時需要掛空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