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近代史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5417637860

    我不想講那麼多空話。為什麼會輸很簡單。因為方方面面徹徹底底被英國碾壓了。英國是一個完成了工業革命,殖民地遍佈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大清只能算得上是中世紀國家。其實看兩個國家的實力只要看最簡單的經濟實力就行

    由上面兩圖可知。大英帝國1840年,光是陸海軍和軍械局的開支就高達1380萬英鎊。摺合白銀約為4140萬兩。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時大清國財政收入總和。光是經濟實力一項就有如此巨大的差距。試問,大清又如何和大英帝國對抗呢?(軍事就更別談了。大清陸軍實力至多相當於1683年圍攻維也納的奧斯曼土耳其,海軍實力還不如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

  • 2 # 落雨析木

    評價一場戰爭失敗的原因,不能單方面的去解答,必須從政治,經濟,思想等多個角度去分析。下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政治上: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獨立封建制度的中央集權國家,此時君主專制達到頂峰,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戰爭爆發後軍隊將領受制於皇帝,不能很好的制定戰略方針,是戰是和,完全聽命於中央。反觀英國,此時的英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體,王權遭到限制,議會權力大大加強,確立資產革命政體後的英國發展迅速,戰爭爆發後能很好的派遣軍隊赴華,不受國王節制

    經濟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戰前的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依賴性弱,自然經濟有其存在的侷限性,抵禦不了天災人禍,造成了生產力的落後,此時的中國還在用紡織機進行生產。這一時期的英國,自從確立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體,又剛剛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加之海外擴張掠奪了大量資本,經濟發展迅速,瓦特改良後的蒸汽機使生產力迅速提高,從而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擴軍備戰

    思想上:中國統治者盲目自大的思想,實行閉關鎖國,從而造成了中國的落後。相反,自由主義思想在英國占主導地位,統治者積極向外擴張

    軍事上:戰前中國的軍隊基本上還是以大刀長矛,弓箭為主,也有少量的火炮,但火炮的水平依然停滯在明朝時期,沒有經過任何改進。反觀英國,此時的英國可謂是兵強馬壯,大量火槍裝備,鐵甲戰艦運用到海戰

    鴉片戰爭實際上是中英在政治經濟上的比拼,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戰勝那中國的封建制度,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戰勝了中國的自然經濟。

  • 3 # 阿穆教你假裝讀書多

    第一個是:在武器裝備和實際參戰兵力上清朝都不是英國的對手。

    第二個是:清朝因為外交上的無知導致的損失不亞於戰敗造成的損失。

    第三個是:天朝夢讓清朝喪失了及時止損的機會。

    前兩點都有很多人說過了,這裡就不贅述了,這裡我主要說下第三點,天朝夢讓清朝喪失了及時止損的機會。

    在軍事上沒有取勝的可能,其實越早和談,對清朝就越有利。

    對於清朝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避免戰爭,直接跟英華人求和。一方面可以儲存實力,一方面也可以藉機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壯大自己。在鴉片戰爭爆發後不久,受到美國侵略的日本就是這樣做的。日本毫不抵抗的簽訂了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同時,西方文明的入侵也在日本激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明治維新。全面西化和現代化的明治維新運動,讓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並且逐步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徹底洗雪了往日的恥辱。

    但是清朝和日本不同,習慣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朝不可能相信,自己居然打不過一個區區蠻夷。所以戰爭的爆發勢在必行。

    最優解行不通,如果能夠抓住次優解,在初次戰敗後,及時止損,及時向英華人求和也是不錯的選擇。然而這個選擇,也被道光皇帝堵死了。

    在鴉片戰爭爆發初期,整個清朝上層都叫囂主戰。小小蠻夷居然敢欺負到大天朝的頭上?怎麼能不給他們點教訓?!然而,隨著戰事的發展,道光皇帝和前線統帥琦善卻都開始動搖了。琦善的動搖很容易理解,目睹了英軍的“堅船利炮”,想不動搖都難。但道光皇帝的動搖卻不是因為得知了前方的實際戰況,而是因為他收到了英華人的“喊冤書”。裡面言辭謙卑的向道光皇帝表明,他們受到了林則徐的迫害,請求天朝大皇帝做主。英華人當然不會向道光皇帝訴冤。事實上他們給道光皇帝的是一份要求賠償的書信。是翻譯為了適應天朝皇帝的胃口,將內容的意思潤色了一下。這一潤色,就將英華人領兵上門要挾行兇的形象,變成了含冤受屈,上京告御狀的形象。道光皇帝看了這份“喊冤書”,心裡頗為受用,於是內心開始偏向主和。當然這裡的主和並不是前線統帥打算的割地賠款,而是天朝皇帝對蠻夷小弟的安撫。安撫的方式,也不過是處置林則徐,和允許英華人繼續通商。這跟英華人的要求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所以後來英華人的桀驁不馴,又讓道光皇帝的心理天平轉向主戰。

    英華人言辭恭順,他就主張安撫,英華人桀驁不馴,他就主張清剿。顯然道光皇帝思考問題的方式,依然停留在天朝大皇帝的階段。

    難道就沒有一個前線統帥願意把實際情況告訴道光皇帝嗎?當然有。

    最早被派到廣東前線的欽差大臣琦善就曾對道光皇帝如實報告過前線的戰況。但是道光皇帝將他的話統統當作胡說八道,還將廣東戰敗的原因歸結為他作戰怯懦,將他罷官。道光皇帝對琦善的態度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跟他說真話了。

    次優解就此流產。

    想要讓沉浸在天朝夢裡的道光皇帝幡然悔悟,勵精圖治是不可能了。能早點結束戰事,減少戰爭損失就不錯了。事實上,這些前線統帥也是這麼做的。他們選擇了瞞著道光皇帝向英華人求和。

    跟琦善同一時期,被派往浙江戰場的統帥叫做伊里布。被後人稱為“投降派”的伊里布,在接到任命的前一個多月裡,可以說是一個不知不扣的主戰派。剛剛走馬上任,他就拿出了比任何清朝官員都積極的備戰態度。一旦獲得情報立刻形成對策,立即報告道光皇帝。並且他還是清朝官員中第一個未經皇帝批准就積極調動外省軍隊備戰的官員。

    但是到達浙江前線後,伊里布變了。在見識了英軍的堅船利炮之後,伊里布明白了,武力收復失地是不可能的。但是這樣的話,他哪裡敢對道光皇帝直說?反覆權衡之後,伊里布動了私下跟英華人和談的念頭。此時,也正是道光皇帝收到英華人所謂的“喊冤書”,讓琦善在廣東跟英華人談判的時候。伊里布索性跟英華人說,有什麼要求去廣東找琦善談吧,他會滿足你們。伊里布就這樣厚著臉皮把責任全都推給了琦善。

    可惜伊里布的如意算盤很快就落空了,廣東傳來琦善談判不利的訊息,道光皇帝再次命令伊里布武力收復失地。有苦說不出的伊里布只能一邊敷衍道光皇帝,一邊再想辦法跟英華人和談。不料伊里布的敷衍觸怒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怒之下派裕謙前往浙江取代伊里布。

    幸好此時伊里布又收到琦善的通知,說英軍願意歸還失地。伊里布大喜過望,立刻把道光皇帝要求武力收復失地的旨意扔在一邊,去跟英華人講和了。最終伊里布用英國戰俘換回了失地。為了能夠靠著這次收復失地的功勞保住烏紗帽。伊里布在給道光皇帝的上奏中謊話連篇,生生將換回來的失地,說成了是自己英勇無畏搶奪回來的。

    伊里布就這樣從一個忠誠幹練的主戰派,變成了一個謊話連篇的主和派。有意思的是,在伊里布之後,幾乎每一任的前線統帥,都在重複著伊里布的道路。從一心主站到一意主和,從基本忠誠到謊話連篇。整個鴉片戰爭,變成了一場前線將領欺騙皇帝,一心向英華人求和的戰爭。

    但是話又說回來,前線統帥瞞著道光皇帝向英華人求和,雖然不符合臣子對皇帝的忠誠,但是並不代表這不符合清朝的真正利益。如作者所說,打的越久損失越大,和談越早損失越小。所以前線統帥能夠瞞著道光皇帝儘早跟英華人和談,也算是幫清朝抓住了所剩無幾的止損機會。

    最終,鴉片戰爭中最後一個被派往浙江的欽差大臣耆英,跟英華人簽訂了《南京條約》。中英兩國的戰事至此宣告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現在的小龍蝦“不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