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應該是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吧,寧王朱權為什麼這麼支援朱棣?還有起兵的錢是哪來的?
12
回覆列表
  • 1 # 大明錦衣衛士

    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只所以能夠推翻建文朝廷,首先道衍和尚姚廣孝,為朱棣制定了戰略思想,以奉天行道,剷除奸佞為號召,這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力地位。

    朱棣手下忠臣良將如雲,鄭和,朱能,張玉,丘福等,皆是驍勇善戰的將領,奠定了人才基礎,最主要的是他花錢收賣了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這支蒙古鐵騎,由於朵顏三衛宣佈效忠了燕王朱棣,加上朱允炆的削藩國策所帶來壓力,寧王朱權只能支援朱棣,也是最明智的選擇,朱棣給他畫餅充飢,許諾平分天下,這也是朱權投靠朱棣的重要原因。

    朱允炆掌握著中央大量的兵力,雖然在軍事上佔據巨大的優勢,但朱允炆崇文抑武,打壓武將集團,還仁慈的想生擒朱棣,又有天意助力,這為朱棣數次轉危為安,脫險而出創造了條件,在這些基礎上,朱棣採取了姚廣孝的策略,不計一城一池之得失,率軍一路南下直取京師,可謂是一路之上許多將領望風投降,最終平燕大將軍李景隆發動了金川門之變,燕王朱棣成功入主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失去了所有藩王的向心力,燕王朱棣透過政治軍事手段,取得了大明江山社稷,真是奉天靖難蒼穹變,執掌乾坤創大業,開創了前所未有也後無來者的永樂盛世。

  • 2 # 於左

    燕王朱棣能夠成功奪得皇位,除了他自己的雄心、魄力和頑強的意志,還得益於許多人的捨命支援,關鍵的支持者主要有這樣一些:

    第一,最核心的支持者。

    主要是朱棣自己的親信,其中包括燕王妃徐氏、朱棣的三個兒子和燕王府的軍將,比如張玉、硃能、邱福、王忠、王聰、火真、王真等人,這些是他的看家資本。

    當然,只有這些遠遠不夠,其他的關鍵力量也不可缺少。

    第二,是《殊域周咨錄》中提到的三個人,即姚廣孝、袁珙和張信。

    《殊域周咨錄》是這樣說的:“(朱棣奪得天下)始於姚,定於袁,成於張也”。

    這裡的“姚”就是姚廣孝,關於他的重要性,大家說得很多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袁”就是袁珙,一個高明的相士,最早給姚廣孝看相,認為他形如病虎,是個高人。以後姚廣孝把袁珙推薦給朱棣,袁珙給朱棣看相,說他有龍鳳之姿,紫髯過臍,四十歲之後可以得到大位,做二十年的皇帝。又說燕王府的許多校尉都有公侯之相。這些說法,堅定了朱棣的信心。

    “張”就是張信。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建文皇帝任命張昺出任北平布政使,謝貴為北平都指揮使,張信為都指揮僉事,監督燕王朱棣。

    結果張信暗中投靠朱棣,關鍵時刻幫助朱棣殺死張昺、謝貴等人,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後來朱棣封他為隆平侯,稱他為“恩張”。

    第三,寧王朱權和朵顏三衛。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藩地在大寧。朱元璋在大寧設定北平行都司,同時管轄泰寧衛、朵顏衛、福餘衛等,被稱為朵顏三衛。也因此,朱權兵力雄健,“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實力超過朱棣。

    朱棣起兵之後,用計控制了朱權和他的兵力,朵顏三衛也成為朱棣的支持者,為他奪得皇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些是朱棣最重要的支持者,當然,還有一些明裡暗裡的支持者,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 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靖難之役可以說是明朝初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起兵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表面上看靖難之役是皇族內鬥,燕王朱棣依靠軍事勝利成了大贏家,但是軍事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是各利益集團互相博弈妥協的過程,“靖難之役”朱棣能獲勝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他拉攏了大多數人。

    明朝的政治格局可以說完全是明太祖朱元璋打下的,別看朱元璋出身貧苦,沒受過系統教育,但他對於政治權謀的掌控是中國古代帝王中頂尖的。總結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在朱元璋的規劃下明朝統治階級主要分成了四個部分,皇族、武勳、文臣、宦官,皇帝居於仲裁者的地位平衡各方,掌控天下。

    皇族就是朱元璋的子孫們,朱元璋為了保障朱明皇室的統治地位,將自己成年的兒子分封到全國的重鎮和交通要道,這些王爺們雖然不能插手地方政務,但是手握軍事大權和大量財富,特別是邊塞九王每個人都有數萬兵馬,可以自行征伐蒙元殘餘勢力,權勢滔天,燕王朱棣就是邊塞九王之一。

    武勳集團就是為了明朝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們,比如徐達、常遇春、湯和等人都屬於這個階層。經過“藍玉案”、“胡惟庸案”,武勳雖然遭到了朱元璋的大肆打壓,但因為這些家族和皇室之間的姻親關係,以及這些人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和各種特權,到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武勳集團依然舉足輕重。

    文臣集團在朱元璋時期可以說是處在弱勢地位。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間受到過貪官汙吏的壓迫,再加上他自己是馬上皇帝,因此對於讀書人一直不太看得上。明朝初年文臣的地位相較於唐宋時期是遠遠不如,比如宋朝時刑不上士大夫,但是朱元璋對文臣動輒打罵,只是將文臣當成自己的助手和制衡武勳的工具,中樞決策大權牢牢地掌握在朱元璋手中。

    宦官集團作為依附於皇室存在的群體應該算是半個勢力。朱元璋鑑於前朝宦官專權造成的危害,嚴令“宦官不得干政”,但是宦官作為皇室的忠僕,朱元璋不可能棄之不用,因此讓宦官幫皇室理財,比如明初的海關關稅,各地的金銀銅礦等等都由宦官管理,這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明初皇帝的內怒比國家的國庫還富裕。大太監們佔據肥缺自然富得流油,再加上內廷二十四衙門這一龐大機構,因此宦官集團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

    再回過頭來說“靖難之役”。作為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建文帝朱允炆在戰爭初期是佔據著絕對優勢的,只不過因為種種決策失誤將太多的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朱允炆和爺爺朱元璋的成長經歷完全不同,長於深宮之中,從小接受儒家教育,在三位老師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的影響下,天然親近文官集團,提倡文官統治,因此朱允炆登基後大力提高文官的地位權力,而對於皇族、武勳、宦官都是打壓。

    對於皇族,朱允炆是直接削藩。朱允炆的削藩和西漢時的削藩是兩回事,朱允炆不只是要收回諸王的封地以及軍事權力,甚至於連皇族的政治、經濟特權都要剝奪,再加上手段過於激烈逼的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完全是不給諸王留活路。反觀燕王朱棣在皇族中素有微信,再加上各種政治許諾拉攏了大部分皇族站在自己這邊。

    對於武勳,朱允炆最大的表現就是疏遠和不信任。朱允炆是一個書生氣十足的人,從小接受的儒家教育以及爺爺朱元璋的影響,對於武勳極度防備,在“靖難之役”過程中害怕武勳做大,常常干預前線作戰事宜,這可以說是建文朝廷戰敗的重要原因。而燕王朱棣長於行伍之間,接受過徐達的軍事教導,再加上在北方邊境常年作戰的經歷,因此和武勳集團關係緊密,很多朝廷武將都是他的間諜,為他傳遞訊息,隨著朱棣的接連勝利,越來越多的武將投降於他。

    身為皇帝奴才的宦官本身應該是最忠於朱允炆的,但朱允炆嚴懲宦官的態度,以及將宦官管理的海關關稅、金銀礦產交由文官管理的行為大大損害了宦官集團的利益。明朝初年的宦官雖然影響不了朝政,但身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們訊息靈通,通風報信都是一把能手。

    “靖難之役”表面上看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爭皇位,實質上是文官集團試圖樹立權威、掌控國家大權引起的衝突。只不過建文帝以及其核心決策層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過於理想主義、急於求成、紙上談兵,使得己方一敗塗地。

    “靖難之役”雖然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但是文官們繼續再為實現文官統治而努力。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宦官頭領王振、武勳領袖英國公張輔等朝廷大員死傷無數,明朝各方勢力間的平衡被打破,文官集團因為擁立明代宗朱祁鈺以及保衛京城等事情一躍成為朝中第一勢力,自此一發不可收拾,此後明朝皇帝和文官集團間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楓葉的現代詩泰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