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o無欲則剛oo
-
2 # 徒步說史
清朝滅亡以後,為了躲避仇家的追殺等不必要的麻煩。許多滿族人選擇了改姓和逃亡。
溥儀在偽滿洲國當了皇帝以後,很多滿清的遺老遺少都跑去了新京、四平、瀋陽、錦州一帶落腳。他們這些人去的比較乾脆,把家眷、族人連著家裡那點沒折騰完的家底都帶上去了東北。最後這些人也都沒回來,骨頭渣子扔到了白山黑水間,也算是為宣統皇帝盡忠了。
留在北京、天津一帶的滿族人比較多,他們大多隱匿了自己的身份,在市井中小心翼翼地生活著。失了供養、賣了王府家產的王爺貝勒們成了被坊間人們取笑的物件。那時候沒有人願意說自己是旗人,可是旗人的身份還在那裡擺著呢,所以對於旗人的身份也不會進行否認。民國強調的是自由、民主、平等,沒人關心你是清朝的貝勒還是宮裡出來的太監。民國亂世,大家都湊合著活著唄。不論你是在旗的還是宮裡的,別說以前的尊貴身份,有好東西拿著當了賣了過日子,沒好東西的沒有活命的本錢的,王爺家的公主格格也就只能找個差不多的人家下嫁了事。實在不濟的就去街上拉車掃地買大塊,自食其力也不丟份,一輩兒熬著一輩兒人唄。
中國的少數民族情況比較特殊。原來大清朝在的時候,很多外族人也都說自己是滿族。滿清統治者也樂得看到自己的母族在自己的治下發展壯大,所以對外來認親的一概納之不拒。什麼蒙古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的都一股腦地收了進來,大清從龍入關的時候,人口也不過百萬之眾,近300年滿清統治下來,除滿洲八旗以外,還有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人口急劇增加之下,壓在清朝政府身上的經濟負擔也越來越沉重。滿清的最終滅亡,同不合理的八旗制度也有很大的關係。
滿清滅亡以後,民國強調五族共和。原來和滿族混搭的少數民族又紛紛改回了原來的的民族。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滿清政府進行了最後一次人口統計。居住在京城的旗人有大約70萬左右,而到了1951年前後,人民政府進行的一次民族調查發現,北京的滿族人口已經下降到只有幾萬人了。
根據2010年全華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現有滿族人口1041萬人,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佔第二位。
-
3 # 南京寧
清朝滅亡後,滿族這個民族沒有滅亡,所以滿族人依然存在,而且今天已經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排第二位的大族。
這個問題已經好幾個人答了,本來不想回答的,看一些回答中扯太遠,通篇在講什麼八旗制度之類,我就儘量簡單點吧,爭取以簡單的語言來說清楚問題:
滿足這個民族,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靺鞨和女真,後來得了個機會於1644年入關,成了華夏大地上的主宰,當然也幹了很多讓人不齒的事,所以現在一提起清朝,很多人還是一臉鄙視。
辛亥革命爆發,滿清政府被趕下臺,滿族尤其是旗人的優越身份消失,漢族等其他民族擠壓在心裡的百年怨恨迸發,一些滿族人為了自保紛紛隱姓埋名,換上漢人服裝換成漢人名字,潛藏到漢人當中低調生活。
也有一些滿族人逃到了香港臺灣以及國外,這種大多是手上有血債的怕被清算。還有很大一部分,在清朝滅亡後又從關內跑回了關外他們的老家,也就是今天的東北地區。所以,今天東北地區的滿族人最多,光遼寧一個省就佔了滿族人口的一半還多。
清朝時期滿族人口過百萬,清朝滅亡後滿族人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低谷期,後來風聲過去了又迎來大發展。2012年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滿族人口為1041.0585萬人,比清朝時增長了10倍。
除了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和北京都是滿族人比較多的地方。
近今年,隨著風聲過去,一些滿族人開始高調起來。南邊有個自稱當年在廣州隱姓埋名的皇室後裔的舟迪,北邊的東北自稱乾隆XX世孫、康熙XX世孫的人不時出來大張旗鼓地祭個祖,搞個什麼皇家儀式。似乎又找到了當年的優越感。
-
4 # 歷史大帝
滿族共同體的形成是在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之後,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自北韓鴨綠江的廣闊地區,同一語音者俱被征服,統一於一個新政權之下,操著相同的語音,有著相似的經濟形態和共同的生活習俗,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的初步形成。
這時雖然他們還自稱女真,但已基本上不是遼、金、元及明朝初時的女真族了。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在他的統治下,隨著國勢日隆,疆土日廣,滿族共同體迅速擴大,在接納女真部族之外,還吸收了漢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加入,使來自不同血緣的各族人民都彙集到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之下,成為滿族的新成員,即“新滿洲”。
新、老滿洲的區別,正好顯示了滿族發展史上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而此時的滿洲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成長為了一個強大的新民族。所以皇太極在建元稱帝前,正式宣佈更定族名為滿洲,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屹立於中國東北。
尤其是在他後來征服了漠南蒙古察哈爾林丹汗部,喜獲傳國玉璽後,這個民族共同體更加強大,因此在正式建國稱帝時,他遂將滿洲國號更改為大清國號,改天聰年號為崇德元年。“大清嗣天之寶”寶璽及寶璽印文皇太極之所以兩次更定國名,最後定大清為國號,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的:一是歷史原因。從唐朝以後,中國北方處於五代十國紛爭時期。宋朝中期,中國中原地區先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契丹遼國的侵犯,後女真人完顏阿骨打打敗遼國,建立了金國。
金國南侵曾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瘋狂地進行戰爭掠奪,中原人民深受金國的禍亂,就連宋朝的皇帝宋徽宗趙佶及所有皇室人員,後來都被金國掠到黑龍江的依蘭縣,最後都病死在那。在中原漢人的心目中,曾將女真人稱作金狗,一直積怨很深。所以皇太極為避免漢人對“女真人”的民族敵視和疑慮,早在天聰九年就將後金國號改變“滿洲”,把以前文獻中有關“金國汗”的字樣統統更改為“大滿洲國皇帝”。崇德元年(1636),他即皇帝位時,又廢除了大滿洲國名號,改用“大清國”為新國號。皇太極兩次更改國號,主要是考慮女真金國曆史上的原因,為了迴避中原漢人對金國的積怨,迴避中原漢人對金人的仇恨。
定國號為大清,一方面從字面上與原國名有區別,避免了漢人直接產生對女真人的疑慮,另一方面此時的統治集團中已不單有女真人,取國名大清,可以減少漢人對其進一步擴張勢力的阻撓。二是從政權性質的本身考慮。因為此時的政權性質已經不是女真或滿族人單一的民族政權,其政權的最基礎形式是八旗制度,而此時的八旗制度經過皇太極繼位後的兩次擴編,已形成了滿、蒙古、漢八旗共治的局面,新的政權性質,已是由滿、蒙古、漢等多民族組成的聯合封建政權,重定國號為大清,是符合當時歷史客觀現實的。
三是為鞏固政權來考慮。皇太極正式稱帝后,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目標,原來的“金國”或“滿洲國”,在人們看來,最多也只統治半個中國,要統一天下,就必須更定新的國號,這樣可以使新政權的概念更加寬泛,更加具有不確定性,可以增強多民族統一的國家認同感。總之,皇太極堅持更定新國號為大清,既有歷史原因和統治者的意志,又是政權建設的發展和制度的革新所需;既是為了爭取民心奪取更大勝利,又是為了奪取全國政權的需要。
縱觀大清國正式建立國號前五十二年的歷史,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一生,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民族領袖來活動,他只能是清朝初期的首創者,而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在清朝歷史發展程序中,則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歷史人物,皇太極在清朝歷史的關鍵時刻,以卓越的政治睿智和求實的思想,審時度勢,重建國號“大清”,進而開闢了清朝歷史的新紀元。他才是大清封建王朝的真正締造者,大清國皇帝第一人。
回覆列表
我知道我的老家在黑龍江綏化市永安鄉。那裡的村屯的名字叫鑲黃四,正白一什麼的。那裡居住地人們大多數都是滿族。現在回答問題,清朝的滿族人都已經過世了,現在的滿族人還在我們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