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萌堂貯
-
2 # 春山如夢縈
故事記載於《列女傳·卷一·母儀》中。孟軻少時父喪,母仉氏守節。居所近墓,軻學為喪葬。母引子乃去,遂遷居市旁,軻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後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處子也。”遂居於此。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人的影響。這在歷史上產生了積極意義。所以,在家中,父母應起到啟蒙作用,為子女做出表率;在學校,要有較好氛圍,實現環境育人;在社會,要做到溫恭禮讓,遵守公德,以自己的言行感化教育別人。這樣才算有一個完美的人生。
-
3 # 湯天德
孟母三遷的故事始出於”後漢書.列女傳-母儀篇”, 由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距今約1600年,很多人讀了亞聖之母仉氏教育孟子的故事後都解釋為孟母重視孩子的教育環境所以才三遷其所,其實這是個誤解,因為所有父母都知道墳場邊不宜住人,哪裡每天哭喪悲泣,孩子模仿性強,勢必影響其成長;市井之處龍蛇雜處,孩子只會學到商人炫賣和買賣屠殺之事,亦不宜孩子的成長;而學校邊每天朗朗書聲自然能給孩子啟發,適合孩子成長,所以孟母最後將家遷於學校旁.身為亞聖之母自有其育兒的遠見,孟母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在施行體驗式教養,讓孟子在不同的環境中體驗長大,讓其自性自發地喜歡學習.
在中國許多父母是以其父母的想法來教養孩子,父母喜歡郎朗就希望孩子學鋼琴;父母希望孩子作醫生,就希望孩子學醫;父母是國家幹部就希望孩子走向從政之路;他所教育出來的孩子是他想要的孩子,他所教養出來的是”迷你版的自己”.
道德經第二章有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說只有透過比較的辯證法,才會懂得道的存在,而孟母所為就是運用比較式的體驗教養法,讓孟子真性顯現,才能成為一代聖人.
為人父母者在親子教養中應該扮演教練的角色,而不是父母的角色,因為父母的階級意識是會主導孩子的,為人父母者只是從旁引導而不主導,開拓其自性適合的渠道而不築牆以限其真性.
-
4 # 覺智師兄
《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為何孟子母親要這麼做? 為何孩子會有這些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作為父母,還有作為子女的角色?我們以後應該要怎麼做比較好。 孩子會變壞,或者性格有所改變,外界雖然影響比較大,但是真正原因是啥? 現代的家長,這樣做,換了地方,真的有作用嗎?我們應該怎麼做比較好?1:孟子母親很聰明!會想辦法,她並沒有責怪孩子,現在很多母親不知道怎麼辦,第一是責怪孩子,然後讓孩子不讓和那些人接觸了,而孟子母親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去搬家。 (孟子母親只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就像現代社會中,一個人搬家就挺辛苦了,還有要養孩子,搬了三次家,可能換了三份工作,寧願苦點累點,也要為了自己的孩子未來著想。這樣的母親不值得作為榜樣我們學習嗎?)
個人覺得:這樣的母親很難得,孟子想沒有什麼出息,也很困難。孟子一定是感恩自己的母親的,是母親成就了他。在中途一旦出現什麼,孩子可能就廢了。 有一個電視劇叫做無頭XXX,那部電視劇名字忘記了,有人記得的可以說一下哈。兩個人換了頭,孩子也換了,一個母親善良,一個母親心壞,一個孩子出生以後就壞,然後這個善良的母親受過無數次氣,想辦法教,改變他,最後還是改變了孩子! 另外一個母親心壞,從小就教孩子壞,給孩子一些不好的教育,孩子善良的心也變壞了,成為了惡霸的那種,後來才被他真正的母親才慢慢教育弄好。
2: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和動物不一樣的是人類會思考,比動物聰明,所以人開始從穴居動物到今天的社會狀態。孩子剛出生下來的時候,從世間法來說就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會模仿,父母親或者家裡人做啥都會模仿,孩子怎麼樣和家裡人怎麼樣,真的還是有很大的關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你家庭怎麼樣,你可能就是怎麼樣,這個是沒辦法的,有些性格是從小就開始影響的,然後到深入骨髓,很難改變。 爺爺奶奶帶孩子只管吃好穿暖,自己的父母親帶孩子,那不僅僅是吃飽穿暖,還會打扮,還有玩一些遊戲,帶出去玩。 父母帶大的孩子和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真的不一樣。孩子真的很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所以從小就應該要開始自己好好親自教育和帶孩子!
3:孩子的性格還有天賦等,受前世或者前前世前面很多世影響,從小父母沒有好好教育管教,讓孩子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或者知道了某些天賦,沒有去開發,孩子後面也沒有怎麼再去開發,這樣也廢了! 聽話的:比如高中大學或者什麼時候選擇專業,或者學習什麼,父母喜歡這個,孩子明明喜歡那個,最後按照父母選擇的,可能人生的路都會不一樣,甚至是結婚物件。太多太多事情父母太操控操心了,殊不知這樣是對孩子的傷害啊!(太多人就這樣毀了) 不聽話的:後來孩子長大了一點,開始有了自己的個性,發現很多事情和想法有問題,開始自己再從遇見的事與人還有讀過書中,慢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這個時候可能會對著和家庭做,和家裡的想法背道而馳)當然也會從他受過的教育有關。 後天教育也有很大的影響,有的時候一個老師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真的教育很重要,知識改變命運,我們要慢慢完善自身,慢慢重新建立和塑造自己完善的人格等。 當然自己的性格愛好天賦和前世有關,以前是一個什麼的一個人,是骨子(種子)裡面帶來的,有些東西是很難轉變和磨滅的,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個具體就不在這裡繼續講了,以前可能講過相關的。 孩子遇見的人,和所在的圈子,可能也和過去世有關,還有和孩子選擇的有關,還是那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相應的圈子,不可能獨居。 當然圈子裡面的人也重要,有的人可能引導的作用,有的人可能有帶偏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選擇,結果等都是在於孩子,怪不得別人。 孩子會模仿,言教不如身教,你默默的去做一些事情,讓孩子看在眼裡比較好。
個人覺得,說到底,其實也不用怎麼刻意的去教育,自己做好了,自然而然的,孩子就好了呀。 但是現代的很多人,自己不完善,很多缺點。我們要把自己的優點發揮,自己的缺點要改正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 很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有為的教育不如無為的教育。老子的道德經說的很高明,我們做一個引導者,路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錯誤碰壁什麼的還是要孩子去試。
-
5 # 藍色妖姬5693
孟母三遷,剛開始孟子他們家住在墳地周邊,孟子經常見辦喪事的人們來往跪拜嚎啕大哭,眼見耳聞不明事理的他和鄰居的小孩子們有模有樣的沒事就學,孟母看了直皺眉頭,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應該這樣,於是搬家到了菜市,菜市商販雲集,迎來送往,沒幾天和鄰居的孩子們打成一片,也學著大人們大聲的吆喝,買賣逗趣玩,孟母看到了依然皺眉,我的孩子怎能如此這般,決心又搬家,這次搬到了私塾附近,沒多久發現孩子變得知書達禮,愛上了讀書,孟母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才是我的孩子該有的樣子。故事大概就是這樣的情節,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母親,才成就了孟子,也說明了家教和環境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先天的環境對於孩子以後發展方向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家教決定了一個人以後在社會中的眼界和格局。
-
6 # 楊詠侖
“昔孟母,擇鄰處”。故事是這樣的: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就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覺得此處也不適合孟子居住,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認為,這正是孟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孟母為子三遷其居,最後使孟子成為大學問家,這與社會環境對他的薰陶感染有很大關係。內因起主導作用,外因起決定作用。說明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極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鳥隨鸞鳳飛程遠,人伴賢良品格高”。
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所以,我們在教育子女方面,要正確引導孩子拜好師,結良友,讀好書,儘量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
回覆列表
孟母三遷出自西漢劉向《烈女傳·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故事說孟子幼年喪父,孟母帶其住在墓地旁,孟子每天與小夥伴遊戲,模仿出殯跪拜嚎哭。孟母立即帶孟子搬家,到肉鋪旁邊,孟子又學買賣屠殺之事。孟母又搬家到學校旁,孟子跟著模仿進退禮讓,孟母非常滿意,定居於此。
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近代心理學研究也證實了,後天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三歲前需要母親,六歲前需要父親,母親的陪伴決定了孩子成年之後的情緒控制能力,父親的鼓勵則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