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七電影A

    德國m35頭盔。1935年,德國的M35定型。M35鋼盔是二戰德軍鋼盔的4個型號(M35,M40,M42和傘兵盔)之一。該頭盔是為了滿足德軍的需要,來替代仍在試用的一戰時期的鋼盔。連美國都承認這是當時最好的頭盔,沒有之一。

  • 2 # 大黃墅帝國自媒體

    二戰那會兒各國的頭盔在效能上其實差距不算特別明顯,無所謂誰比誰明顯好到哪兒去,不過德國的M35盔防護面積比較大,屬於比較合理的設計,所以現在世界各國最常見的盔形多多少少都能看出一點M35的影子來。二戰後期德國研發了一款沒有正式列裝的鋼盔,一直到50年代才大批次生產配備給東德人民軍,效能非常優異。

  • 3 # 巨蟒913

    德國的設計象安全套一樣嚴絲合縫,不通風。英軍的戴起來比較爽快些。美軍的用網兜起來,取用也很方便。日軍的主要是亞洲習俗,掛起來可以燉雞。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看到這個題目,老王就知道不少人肯定又要把M35拿出來狂吹,雖然這款頭盔確實不錯,但它並不能算二戰中最好的,只是因為歷史內涵和出色的外形,喜歡被人們收藏罷了。最好的頭盔應該是美軍的M1。

    德國M1935頭盔製造精良,採用整塊鉬鋼反覆衝壓而成,可謂厚道到了極致。但它那種被人津津樂道的外形並非優勢,這種盔型源於一戰時期的M1916,這個系列後來衍生出了M1917、M1918和M1935等後續,與英國的MK系列一樣,都是塹壕戰的防護設計思路。

    德式頭盔令人津津樂道的護耳部分與其說是設計不如說是一脈相承的特點,許多人把這種特點與美軍後世的M88頭盔設計聯絡在一起,認為它是現代頭盔的先驅,並且這種觀點大行其道。

    實際上這種大面積防護的做法美軍在設計M1頭盔時就已經考慮到,只是因為樣品與德國頭盔太像,怕引起識別問題而放棄了。這種面積防護理念當年各國都有,義大利、蘇聯的頭盔做的不比德軍M35遜色,蛋形的頭盔頂面也更符合避彈原則。美軍在戰後也只不過是博採眾家之長並重啟了自己早期的研究罷了,說M88完全取材自M35未免有些偏頗。

    或許正因為M35頭盔很顯眼,所以大家都忽略了美軍M1頭盔才是那年代真正的“高階貨”,這款頭盔至今仍然在一些地方服役。它的效能、做工絕對沒得話說。

    與德國的鉬合金鋼衝壓不一樣(其實就是種不鏽鋼),美國使用的是可以令德華人哭的哈德菲爾德高錳鋼,這種鋼材錳含量高於10%,是一種奧氏體組織的高錳鋼,硬度高,可塑性好,一般用作工具、刀具和那些礦山機械的關鍵部位。

    關於美軍頭盔還有段小歷史,一戰時期的美軍採用的是仿造英軍的M1917式頭盔,這種碟形頭盔在塹壕中能夠提供良好的防護,但一旦轉換為地表戰,它那脆弱的側面防護就成為士兵吐槽的短板。美軍一直到二戰以後都在使用M1917和M1971A1,美軍直到1941年才開始M1頭盔的換裝。正因為如此,M1頭盔是二戰最後一種被裝備的主力盔型,它採納吸收的意見更多。

    一頂德軍M35頭盔重1.45公斤,美軍M1頭盔重1.36公斤(越戰款要略矮一點點),德軍M35採用皮質內部懸掛,而美軍採用的專門另廠招標的塑膠內襯懸掛,這在當年非常奢侈。內外盔分離的想法來自於負責鋼盔研發的Harold G. Sydenham少校,他給新鋼盔下的定義是:防彈、輕、舒適、穩定、平衡。

    內盔的研發招標最後由著名的體育器材商Riddell公司完成,它們將橄欖球的頭盔概念移植到了鋼盔上,這種改變是革命性的,也許有人還在老生常談M1935對PASGT的影響,但這個內襯對世界鋼盔的推動遠大於德華人的產品,直到今天的Mohawk Mk2模組化頭盔都仍然受其影響。

    這種內盔可以有效的提高頭盔的通用性,但也暴露出一些懸掛問題,以至於美軍不怎麼喜歡用護頜。德國M35這方面用的是笨辦法,他們用了5-6個盔型內襯縫紉來解決不同的頭型,但戰爭一白熱化,工廠能生產3種頭型都是給面子了。

    這種內盔可以單獨拿下來當安全帽帶,反正是個ABS工程塑膠,在許多不需要防禦子彈的場合可以既保障士兵的工作安全,又兼顧舒適性。夏天的時候散熱,冬天的時候不會凍頭。還有很多士兵乾脆就把外盔拿來舀水、當飯碗甚至裝尿

    美軍將M1頭盔與剛剛裝備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一起配發給出徵的軍隊。最開始美軍對這種頭盔有許多負面評價,認為太熱、太重,但這代表著更好的防禦能力,上了戰場的美軍很快就認賬了。大受好評的M1頭盔從1941到1945共生產了2100萬頂,越戰時還追加生產了上百萬之多。

    如果說德軍M1935是製作的精良的話,美軍M1則完全是科學的體現。從以設計開始,它就經過了大量的射擊和破片測試,並調整了各種不同的盔型,從傾斜角度和內外襯的結合來達到更好的對破片防禦能力。

    還有小小的一點,美軍鋼盔使用了當時奢侈的“滾邊”工藝,卷邊在早期M35頭盔上也出現過,但德華人很快就顧不上了,照著牆腳油紙包上的方案紛紛改成割手的切邊。這項技術對於二戰時打得山窮水盡的各國已經是無所謂了,但唯獨美國卻堅持了這項“人機工程”。

    所謂“滾邊”,更正確的叫法是“輪輞包邊”,這是一種採用金屬堆盔沿進行鈍性包覆的工藝。美軍鋼盔採用哈德菲爾德錳鋼會造成指南針的小干擾,故而採用了不鏽鋼包邊來減輕這些情況,而且這樣比單純的機加工卷邊更圓潤不傷手,不過戰爭中這些盔沿的不鏽鋼很容易掉漆,成為M1頭盔獨特的風格。

    德軍M35頭盔所謂的“卷邊”與美國這個完全不是一回事,德華人用的是苦逼的人工鐵錘敲打,手工進行卷邊的方式杜絕盔沿鋒銳,這個實在...所以到了M42這些頭盔上,這道工序被完全取締了,換成了切邊。

    所以你看,有錢真的是能為所欲為。

  • 5 # 愉悅的吉爾伽美什

    德軍M56型鋼盔,這款鋼盔節省材料,做工簡單,結合傾斜裝甲原理製造。最好的鋼盔當之無愧,BUT顏值不像m35那麼高,所以被XTL

    p掉,直到戰敗後被東德人民軍。M35雖然有護耳,有現代鋼盔雛形,顏值高,但是製作麻煩,還半卷邊半包邊,成本也高。所以只能算第二。

  • 6 # 軍武資料庫

    其實是日本的,是不是很多人會覺得德國的M35頭盔或者美國的M1頭盔不錯?

    但真正的好鋼盔其實是日本的。

    在二戰中日本一共使用過兩種鋼盔,九〇式鋼盔和九八式鋼盔。兩者外形一致,只是九八式鋼盔厚度比九〇式鋼盔厚一倍為2mm鋼製。

    為何說日本鋼盔強於德系或者美系鋼盔呢?主要是因為這兩種型號的鋼盔價格更低、人機工學更加合理,並且並沒有追求過度的防禦能力。

    是不是很多人覺得這款鋼盔防護性差就不是好鋼盔了呢?恰恰相反,如果一味的追求完美的防護那麼鋼盔乾脆用5釐米的鋼來製作吧,能防住各種彈藥的打擊,但戴起來太重啊。

    說這個鋼盔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日本在製作這個鋼盔的時候還是蠻有心機的。一個標準的日式鋼盔帶有大量附件。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附件則為網兜和內襯了

    日式鋼盔在正常行軍的時候都會覆蓋一個網兜。這種網兜主要是用來防止鋼盔在行軍過程中互相碰撞而發出聲響。其次則可以在戰場中插入樹枝進行必要的偽裝。

    反觀二戰的其他鋼盔很少有如此“貼心”的附件。

    再有就是“內襯”了,很多人認為日本鋼盔是沒有內襯的,其實日本鋼盔的內襯就是日本士兵的軍帽,如果注意看上面的圖片的時候就會發現日本士兵佩戴鋼盔的內部還有軍帽存在——既節省了成本、又沒有影響效果。

    還有一個外傳:

    日本頭盔前面是有一個五角星(五芒星)的。這個五角星與頭盔同色或者被塗成黃色。

    在二次大戰中國戰場中,我們的抗日武裝也大量繳獲過很多日本頭盔,這些頭盔的五角星被保留並塗成紅色——象徵革命。由於量大,後面解放後我們的頭盔也是極大的參考日本頭盔的設計和工藝。

    看——基本上是一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身邊有出現過以友情的名義默默愛著一個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