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音雪戀

    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黨爭了,這也是導致明朝最終滅亡的原因之一,東林黨和閹黨本質上來說都是利益的結合體,只不過閹黨是皇帝縱容的而已,其實畢竟東林黨人太多,做皇帝的也要平衡各方勢力。於是閹黨就誕生了,其實東林黨都是一些讀書人,讓他們去詩詞歌賦倒是可以,治理國家就就不行了,畢竟一旦官員抱團了,皇帝很害怕的,上令下聽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閹黨最後倒了,但是東林黨發現國家也破敗的差不多了,國家問題他們也解決不了,都是一些文人,做事還不如閹黨果斷呢,所以說不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其實都差不多,明朝覆滅原因之一。

  • 2 # 一程山水一程歌

    看歷史時我們會發現一個事非常有意思,評判任何歷史人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不能單純定性為好人或者壞人。比如東林黨人就真如東林書院”校訓”寫的那樣,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嗎?未必。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真的就如人們所傳頌的那樣,殘害忠良,為非作歹,遺禍人家,一點正事就沒幹嗎?也未必。 首先說一下東林黨的來歷。明朝萬曆皇帝的皇后,很多年不生育,沒孩子。這個皇后沒孩子,但是儲君之位不能空著,要找人頂上啊。按照封建傳統,”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按道理說輪到大兒子朱長洛了,但是萬曆皇帝不願意啊,遲遲沒有動作。一幫大臣急了,明代的大臣可是管的真寬,連皇帝的家事都得操心,想插上一腿。大臣們瞅著萬曆整日跟鄭貴妃膩歪在一起,話裡話外說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哪好哪好,莫不是想立鄭貴妃的兒子。於是一幫大臣上說給皇帝了,催皇帝立大兒子朱長洛,惹得皇帝很不高興,把這些大臣貶的貶,殺的殺,被貶的當中就有一個人,叫顧憲成。這件事就是有名的國本之爭。 被貶官回家的顧憲成不能閒著啊,想找點事做,雖然我被貶了,但是我沒錯啊,我要讓天下人知道,怎麼知道呢,講學。胡憲成的家鄉曾經有一處宋代學者講學的書院,他和弟弟把它修一下,又請了幾個同樣失意的人,高攀龍、安希範等,於是東林書院開張了,這個小團體還有一個名字,東林六君子。 這幫人不只是講學,還討論國家大事,吸引了一幫有相同主張的官員。慢慢的東林黨人還有人進了官場,這幫人有了代言人和利益維護。明朝的黨爭之風真的非常濃烈,當時的朝堂之上,不光有東林黨,還有閹黨,以及以籍貫命名的一些黨派,如浙黨,齊黨,楚黨。別的黨派聯合起來壓制東林黨,因為看不慣這些整天把道德仁義掛在嘴邊,認為別的人都不好,只有我說的對的東林黨人。天啟年間魏忠賢掌權,這幫東林黨人就慘了,著名點的人士,如楊漣,左光斗相繼遇害。楊漣真是一個硬骨頭,在獄中被折磨成什麼樣了,就這樣還是沒有屈服。這段時間,我們在東林黨人身上看到的是錚錚鐵骨,憂國憂民的家國天下情懷,為他們點贊。 崇禎帝上臺後,乾淨利索的幹掉了閹黨集團,可以說是連根拔起,並且重新啟用了東林黨人。朝堂之上再也沒有人能對東林黨人壓制了,終於只剩下這幫文臣了。崇禎皇帝時期全國發生了很大的自然災害,國庫難以支撐,災民很多,再不開展有效的救災就要發生民變。崇禎想要增收礦稅,從這幫東林黨人背後的大富商身上摳塊肉。東林黨人不高興了,大罵這是苛政,整天和皇帝訴苦,拿道德仁義去回懟皇帝,說你要想當一個仁君,就不該對臣民收如此重的賦稅,把皇帝搞得一天天心煩氣燥。皇帝的好多政令根本傳達不下去,因為整個朝堂東林黨人一家獨大,聖旨有損我利益,我要去向皇帝訴苦。東林黨人甚至不在乎改朝換代,在他們看來,換個皇帝而已,我繼續當官,我的利益有保障就行,於是在清朝大軍壓境之時,出了錢謙益之流,跟他的前輩們楊漣,左光斗相比,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京城快要守不住,崇禎帝召集一幫大臣討論遷都的事,還是爭論不休,誤國可以說實錘了。

  • 3 # 靜坐楓林晚

    東林黨都是一些文人,雖然講忠孝節義!但那時腐敗已經深入到了官場的各個角落!重文輕武的明朝,文人官員深深的腐蝕了大明朝!朝廷國庫連年虧空,軍備嚴重不足!官員貪汙成風!閹黨爭權同樣腐敗,但魏忠賢能震懾群臣,很會用人,一被崇禎賜死大明朝就迅速滅亡了!

  • 4 # 遠處吹來陣風

    夏允彝在《倖存錄》的話對東林黨和閹黨有比較,也是比較中肯的。

    而平心論之,東林之始而領袖者為顧、鄒之賢,繼為楊、左,又繼為文震孟、姚希孟,最後輩如張溥、馬世奇輩,皆文章氣節足動一時。而攻東林者,始為四明,繼為元、趙,繼為魏、崔,繼為溫、周,又繼為馬、阮,皆公論所不與也。東林中亦多敗類,攻東林者亦間有清操獨立之人;然其領袖之人,殆天淵也。東林之持論高而於籌虜剿寇卒無實著,攻東林者自謂孤立任怨,然未嘗為朝廷振一法紀,徒以忮刻,可謂之聚怨而不可謂之任怨也。其無濟國事也,則兩者同之耳。東林附麗之徒,多不肖,貪者、狡者俱出其中。然清議猶得而持之,間亦以公道拔人。其行賄者,尚恥人之知之也。攻東林者,納賄維日不足。至崔、魏之時,南都之政,則明目張膽,以網利為事,以多納賄為榮而不以為恥者。

  • 5 # 大獅

    提起明朝末年的東林黨,想必許多人認為其中之人全部為忠義正直計程車大夫,他們的宗旨就是為了中興大明,誓死要與蠱惑君王、殘害忠良、破壞國家安穩的閹黨作鬥爭。

    但如果真以這種眼光看東林黨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實則東林黨與閹黨屬於一丘之貉,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各自利益,說句不中聽的話:兩者不是什麼好玩意兒!

    若評東林黨,需先看其性質。其性質與唐朝時期的門閥類似,屬於“壟斷”組織,結為朋黨之後,實力逐漸壯大,成為一個龐大的上層利益集團。雖然他們在整個國家人口數量上算是少數,但卻掌控國家大部分財富。士大夫的獨特身份,使其不用納稅,也就是說他們不用為國家財政繳納一分錢。東林黨的逐漸龐大,則意味著農民被剝削更嚴重,直接激化了社會矛盾。趕巧明末進入小冰期時代,天災人禍使得農民生活越發艱難,因此最終爆發起義。不客氣的說,明末農民起義跟東林黨有必然關係。

    另外在經濟和軍事方面,東林黨也頻頻給予干預。明朝特殊的科舉制度,加之極度推崇八股文,使得士大夫階層的社會地位提的過高,形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士大夫滿口文章,脫離實際,這便是典型的“文人誤國”。並且士大夫階層鄙視商人和手工藝人,在享受底層階級勞動成果的同時,卻極度鄙視文化程度較低的底層。殊不知這樣一來大大阻礙了社會發展,說中國落後源於明朝末期,一點都不為過。

    在軍事方面,拿筆桿子的文人卻偏偏要摻和。明朝末年文官與武將的地位與宋朝極為相似,在同品階上,文官地位明顯高於武將,使得武將地位過度降低。過多的軍事幹預,令武將的發揮受到限制。文不知兵,卻非要利用特殊的權利予以干預,導致明朝末期的政體軍事實力大大下降。

    至於東林黨與閹黨無休止的爭鬥,並引發著名的“東林黨爭”,無非是閹黨阻礙了東林黨的利益發展。東林黨想要形成更大利益集團,就必須將皇帝拉到自己這邊,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到時候就算皇帝不聽話,可以聯合給予施壓,崇禎一朝這種事情尤為盛行,使得崇禎舉步維艱,最終釀成大明覆滅的慘劇。東林黨想要拉攏皇帝,就必須要跟閹黨爭,而閹黨也有同樣的目的,因此兩者你鬥得你死我活。

    縱觀整個明朝晚期,純粹是亂了套,也正是因為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爭鬥,大大破壞了正常體制,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也使得後金滿清有機可乘。

    那些一味標榜東林黨好的朋友,請問東林黨做過那些利國利民的事?查查史料好像沒有,唯有的紀錄就是他們如何打擊閹黨。在影視劇中為了彰顯閹黨的“惡”就必須要想法褒揚東林黨的“善”。可事實呢?兩者還不是同一路貨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莽與劉秀的關係是怎樣的?漢光帝武劉秀為何成功建立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