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學園
-
2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對職場媽媽來說,每天睜開眼最煩惱的事不是“天怎麼這麼快就亮了”或者“哎,我不想上班哎!”,而是:今天上班前我該如何“順利大逃亡”呢?
因為家裡有個沒上幼兒園的娃呀!通常情況下,當你從床上小心翼翼坐起來的那一刻,寶寶的身上好像裝了感測器,神同步地也坐起來……然後,媽媽和寶寶之間的”離別大戰“即將上演:
1、倒垃圾型
當空氣中飄蕩著離別的味道時,媽媽雲淡風輕地來了句:“寶寶,媽媽去倒一下垃圾就上來!”
單純的孩子信以為真,懂事地點點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數秒後,媽媽一路小跑衝下樓,內心暗爽:哇,今天沒有哭呢!
2、儀式感太強型
有的媽媽太感性,喜歡把“離別時光”弄得很有儀式感,對著寶寶又抱又親的,享受著上班前溫馨的親子時光,畫風不要太美……
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媽媽開門的那一刻,寶寶變開啟狂哭模式,媽媽又不得不來來回回安撫幾次,才能心事重重地去上班!
3、偷偷開溜型
面對孩子無休止的拷問,媽媽也表示招架不住啊!於是有很多媽媽趁著寶寶不注意偷偷走開,等寶寶反應過來時發現媽媽不在了……
幼小的寶寶內心受到了一萬點傷害,瞬間崩潰,剛剛下樓的媽媽沒準還能聽見娃的慘叫,心碎了一地!
4、講道理型
“欺騙”和“突然消失”的“作案”手法終究無法長期執行,於是很多媽媽開始嘗試著給寶寶講道理。
雖然孩子還小,但是很多道理他們已經能理解了,效果雖然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多說幾次後還是有效果的!
對寶Bora說,媽媽實話實說也是一種真誠的態度,相信寶寶慢慢也會理解媽媽的。
很多時候,以上場景是混合出現的,面對哭個不停的孩子,媽媽也是很難淡定啊。當然也有情緒非常穩定的孩子,媽媽離開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感覺。但對大多數幼小的孩子來說,捨不得媽媽的心情再正常不過了,這就是家長和寶寶會經歷的分離焦慮期。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與照看者,特別是和爸爸媽媽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跡象,通常到18個月時會達到最高峰;另一個則是3歲剛上幼兒園的這段時間。
一般來說,跟媽媽分開後的孩子發生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 反抗階段——號啕大哭,又踢又鬧。
● 失望階段——仍然斷續哭泣,動作、吵鬧減少,不理他人,表情遲鈍。
●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但是想起媽媽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或者哭泣。
其實分離焦慮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是他們有個體意識,能夠獨立運動,身體可以離開媽媽,但精神上卻沒有做好分離準備的一種體現。
媽媽不在家時,如何讓寶寶在主要照顧者(老人或保姆)的陪伴下不感到太無聊,這才是“離別反擊戰”的關鍵。
媽媽們可以提前為寶寶準備一些好玩的玩具,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藉此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當寶寶能愉快地度過沒有媽媽在身邊的時光,久而久之也會適應媽媽的暫時離開。
聰明的媽媽們,你們在上班前是如何和寶寶溝通的,快來獻出你的錦囊妙計吧,大家一起溝通一起分享!
-
3 # 蜜桃姐姐
一旦寶寶意識到爸爸或媽媽要離開,就會害怕起來,緊緊地抱住家長。這樣的場景讓我們很痛苦,但專家認為,分離焦慮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健康關係的標誌。簡而言之,一個對父母依戀有加的孩子會在他們離開時想念他們。聽到這個訊息讓人很欣慰,但是當哭聲開始時該怎麼辦呢?當父母不得不離開,把寶寶交給其他人照看時,又該怎麼辦呢?
安撫陌生人的恐懼
如果孩子不想被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抱著,或者不太瞭解的人抱著,那麼就會產生一些對陌生人的焦慮。這適用於孩子以前從未見過的人,以及那些他可能很少花時間在一起的人,比如住在另一個地方的祖父母。這種現象通常與分離焦慮同時發生,也是智力發展的結果。這意味著孩子能夠區分自己親近的人和不認識的人。試試下面這些緩解恐懼的方法。
實踐可預測性。
給孩子一個有規律的日常安排,包括洗澡時間、吃飯時間和他能指望的就寢時間。它會培養一種安全感,一個安全的孩子能夠適應與父母分離。
把它當成一個遊戲。
玩躲貓貓和類似的遊戲,家長短暫地消失,然後回來。這會幫助孩子明白,當家長離開後,總是會回來的。
尋找陪伴。
為了讓孩子在分離中獲得更多的安慰,讓他和他認識和信任的人呆一小段時間——半小時到一小時。一旦他看到你總是回來(而且其他照顧者也很有趣和有愛心),那就找個保姆試試。
提前見面會。
當為孩子選擇一個保姆時,至少讓她過來一次,在把孩子留給她之前和她一起玩三人行。如果孩子看到家長和保姆在一起很舒服,他也會有這種感覺。
堅定告別。
無論是送孩子去日託所,還是週六晚上的約會,在孩子身邊安慰他的時間越長,他就會哭得越傷心。進行一個簡短的告別儀式,並且每次都使用它。一旦離開了,就不要回去了,那樣可能會激起更多的眼淚。
避免偷偷溜出去。
這隻會增加孩子的焦慮。家長需要和孩子說再見,告訴他們要去哪裡,告訴他們什麼時候回來。
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也不要過度擔心。在某個時候,孩子的分離焦慮會消失。
回覆列表
“害怕孤單”的寶寶體現在對媽媽的依戀和害怕分離上,這兩種情感在寶寶7、8個月時就可能會有比較明顯的表現,大約要到寶寶2歲左右才能慢慢減弱或消失,也有部分寶寶到4歲時仍有這種情況。寶寶在這段時間會比較喜歡粘人,而且很不願意和爸爸媽媽等家人分離。
總是放任寶寶無止境地依戀家人或害怕分離,對他並沒有什麼好處。或許讓寶寶和兄弟姐妹或其他小夥伴玩,可能會沖淡他的孤單感覺,但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爸爸媽媽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幫助寶寶學會面對和家人的分離。
給予更多的安全感
真正能使寶寶獲得安慰的方法,就是讓他充分的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從而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平時應該儘量的多陪伴寶寶,給他更多的關注與呵護,當他感覺足夠安全,才更有勇氣去面對分離的場景。
要理解但不要妥協
分離焦慮和依戀都是寶寶的正常表現,家長應該寬容而耐心的對待他,不要因為覺得煩躁就訓斥他的哭鬧。家長也不能一味的覺得寶寶很可憐,而總是對寶寶妥協,這隻能讓寶寶更難和你分離。當你確實需要離開寶寶一陣子時,可以溫柔的和寶寶告別,然後堅定的離開,不能半路返回。
從短暫分離開始練習
從短暫分離開始鍛鍊寶寶適應這類情景,但不要悄悄地離開寶寶,以免他誤會你拋棄了他。設定一個“媽媽離開”的程式,讓寶寶逐漸瞭解媽媽要消失一段時間,然後還會再回到自己身邊。記住在答應回來的時間內回來,這也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