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策馬揮鞭再奮蹄
-
2 # 悅心傾聽
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無私的父母,是願意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的父母,所以才會有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父母其中一個辭職,陪同孩子去更好的資源學校讀書,照顧日常生活,而另一個在原地兢兢業業工作,提供資金保證,所以夫妻雙方不得不異地分居。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可是這樣,對孩子,對父母,真的好嗎?
01. 對孩子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資源,有了更好的教育資源,就有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和未來。
父母的心意是好的,傾自己一切力量去尋找最好資源,為了資源不浪費,也要有最好的生活照顧,所以父母不惜分居,以助孩子一臂之力。
可是他們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嗎?
“爸爸媽媽可能託朋友,請人幫忙,費了好大勁才找到這麼一個好的教育資源,花錢不說,還求人,爸爸媽媽付出了很多。媽媽或爸爸,為了更好的照顧我,不得不辭職陪我讀書。爸爸媽媽付出的越多,對我的期望就越高,我能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如果達不到,怎麼辦?爸爸媽媽是不是會很失望啊,是不是會覺得我辜負了他們?這個壓力好大啊。讓爸爸媽媽一個全力掙錢為我,一個全力照顧我,而他們倆又不得不分開,我覺得好沉重好內疚啊。”如果孩子揹負著如此沉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去讀書,即使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孩子怎麼能讀的開心,讀的好?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
生活中的一切行為,習慣和審美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感知和情緒。
如果孩子不能快樂的學習,開心的思考,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又怎麼能學的好呢?
02.對家長父母不惜舉全家之力甚至犧牲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助力孩子,給孩子他們認為他們能提供最好的東西,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機會。
可是放棄了自己生活的父母,一切圍著孩子轉的父母,這是對孩子好嗎?
一個放棄自己生活的母親,一個忙碌的總也見不到父親,沒有日常生活的溫馨,也沒有一家人在一起的輕鬆愉快,孩子在這樣的氛圍裡,怎麼理解生活,理解父母,理解愛?
父母的生活,父母的感情,父母的互相扶持和照顧,不重要嗎?
難道父母沒有自己,只有孩子嗎?
這樣的父母關係好嗎?
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當中的定海神針,只有父母關係穩定,相處融洽,那麼其它關係自然就順了。
放棄夫妻關係,只有親子關係,很容易讓家庭進入不穩定狀態,走進雷區。
03.真正的教育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父母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工作盡心,家庭和睦,互相扶持,父母心親切,孩子也能感受到溫暖愉快,從而自覺努力學習,這才是好的教育模式。
即使孩子有一天走上社會,也仍然會繼續積極努力Sunny快樂的去工作去生活。
這才是教育最終的模樣。
-
3 # 羅秀暉哥
你說的這種情況有兩種表現情形,好與不好,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道明白的。我先說第一種情形。父母孩子都是農村戶口,在農村靠耕田掙錢養家餬口、過好日子確實困難,所以很多有勞動能力的人只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孩子又不能隨父母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讀書,只能留在農村,這中情形孩子中相當一部分孩子就成為今天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大多數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隔代代養,沒有得到必要父愛、母愛和有效的監管,造成這些孩子任性、叛逆、性格孤僻、遊手好閒、做事盲目衝動等等許多不良的習慣和行為,一部分甚至成為問題學生。另外一部分就是題目所說的夫妻異地分居 ,夫妻一方只能留一個人在家照顧孩子,監管孩子的學習,畢竟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失去監管,孩子從小沾染上壞的風氣,養成壞的行為習慣也是得不償失,所以夫妻一方只能分居兩地,留一人在家中看護孩子,這種情況是在目前社會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就談不上好不好了。
第二種情形是,父母家庭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當孩子到外地讀書的時候,夫妻一方便隨孩子到孩子就讀學校附近買房或租房陪讀,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這種情況好與不好很難說清楚的,只能說見仁見智了。以我的觀點就不支援這種做法。理由是1.我一直不贊成對孩子的過於溺愛,溺愛不是愛,而是害。作為父母,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父母不能什麼都包辦代替,把孩子培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五穀不分、不食其力,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寄生蟲”。如果這樣去異地分居“照顧”孩子,我認為不可取,有朝一日,父母可能會嚐到這樣“照顧”惡果。2.這種情況的異地分居,也許對夫妻雙方感情溝通容易出現偏差,也容易出現家庭問題(僅是個人見解)。綜上所述,夫妻異地分居照顧孩子,是好是壞還是因人而異,視具體情況而論,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還是由各家庭斟酌而行吧。
-
4 # 毛剪秋蘿
我們家就是一個真實的例子。
我們一家三口本來是廣東打工的,因為沒有本地的戶口,進不了本地的公立學校,而那些私立學校教育狀況真的不理想,為了給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我們選擇回家鄉貸款買房。
老公回來找不到同樣薪酬的工作,只好繼續留在廣東。
有了房子,戶口轉過來了,孩子上了公立小學,接著初中高中,成績也還可以,上的是市裡的重點高中。
當初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沒想那麼多,就覺得不可能讓孩子上那種私立學校,那種學校不論是校舍師資,各方面都不理想,朋友的小孩去過,說是為了讓孩子考的高分,事先把答案給孩子看。
回來之後這麼多年都平平淡淡的,就這麼過了。沒有覺得自己為孩子做了很大犧牲。現在交通越來越方便了,老公回家也越來越容易,感覺久不久見一次面更好,如果天天在一起,可能還會經常吵架。
不過有一點就是孩子沒有得到父親的應有關愛,就是平常在電話裡聊聊天,回來的時候,即使兒子不聽話,也捨不得講他。現在兒子長大了,都懂得反過來照顧我啦,因為爸爸不在家,他就是家裡的男子漢。這一點都是挺欣慰的。
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家裡人少,孩子學習各方面沒有受到過過多的干擾。家電視基本上是不開的,小學的時候每天晚上都在一起讀書,老師都誇他知識面很廣。
所以說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夫妻兩地分居,也不能說好不好吧,要看家裡的實際情況,還要看個人的承受能力。
據我所知我周邊也挺多這樣的家庭的,如果能在一起,我們是不會去做這樣的選擇的。所以實際上更多的是無奈。
回覆列表
現實生活中,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夫妻異地分居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至於正確與否?我認為有兩方面的關係。一是孩子的年齡關係,二是孩子的自身素質問題(是否具備自覺求學思維和是否具備獨立能力的關係)。一,年齡關係:孩子在五歲到十五歲之間,如果讓他從熟悉的城市到陌生的城市學習,雖然有更好的教學質量,讀書環境,但是,對於十五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更多的精神力量來自於父母。母親雖然給孩子洗衣做飯,送孩子到校,如果父親不在,孩子的心理也許會偏離主題,因為,大多數家庭的主導地位來自於父親。(個別家庭是母親當家做主)常言,嚴父慈母,很多生活知識,社會現狀,學習思維,母親去指導,可能孩子不會聽,也不願意聽。而父親指導他的時候,他又能專心致志,銘記在心。二是孩子自身素質問題,孩子如果具備學霸精神,刻苦努力,而且獨立能力強,送他去異地學習,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學習機會,父母雖然聚少離多,孩子也會理解父母的做法,並且會為父母的一片苦心而特別努力,奮發向上。因為他明白父母的付出,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有知識有能力,今後出身社會後,能夠有一個好的工作單位,一個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