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其實也很難確認曹操是否有加密,由於缺乏糧食,一時情急派人催糧,由於疏忽忘記對書信加密也是情理之中。

    古時又沒有電報、電腦、手機電話等通訊裝置,自然沒有密碼鎖定,而且古代文書旨在簡短、扼要易懂,若對方誤解意思豈不更糟,最多也只能在詞句中出記藏頭詩,或者儘量尋找代詞,近義詞代替,但也無法改得面貌全非,或叫人猜謎似然,有時瞞過了敵方,但也會讓許都那邊自已人曉得書信的含義才是啊!也不是個個都能象楊修一樣,能把“吃雞肋”譯解為“退兵”!

    其實你曹操來官渡戰這麼久,忽然差人回許都,無非是那幾件事,要麼催糧,要麼增派兵將,不可能是噓寒問暖之類的不關緊要事,你再加密總得表達出來,就如催糧草又能怎麼說,“送涼茶過來”,“畫餅充飢”,還是畫彌勒佛的肚子,等這些暗語,但這對於許攸來說又太容易。若難度加密到許攸看不懂,哪許都的官方又能猜透嗎?

    所以按當時的情形,曹操是無法對書信加密,主要是“郵差”太不小心被許攸那邊抓到,自然知道曹營底細。雖說是投靠了曹操,短時內受到重用,但許攸既驕傲又敢當著眾將領吹牛:“要不是我來幫忙,你們早就被袁紹打敗了……。”人太自驕,有時這人頭也提前上繳了。

  • 2 # 潘不安講究史

    曹操作為漢末優秀的軍事家這種情況當然不可能發生的。

    中國早在商周時期,就發現了“密碼”在軍情傳遞中的重要性。古代將領必修的教科書《武經七書》之一,相傳由姜太公所著的《六韜》中這樣寫道:

    太公曰:“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有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擒將之符,長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長八寸。卻敵報遠之符,長七寸。警眾堅守之符,長六寸。請糧益兵之符,長五寸。敗軍亡將之符,長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長三寸。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聞,洩告者,皆誅之。八符者,主將秘聞,所以陰通言語,不洩中外相知之術。敵雖聖智,莫之能識。”武王問太公曰:“符不能明,相去遼遠,言語不通。為之奈何?”太公曰:“諸有陰事大慮,當用書,不用符。主以書遺將,將以書問主。書皆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再離者,分書為三部。三發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參而不相知情也。此謂陰書。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可見,古代軍事密碼分為陰符和陰文兩種,陰符是用長短不一的簡牘來記載不同的軍情內容,其中共分為八種。如果按《六韜》的舉例,曹操當時發的是請糧的書信,那麼所用的陰符應該長五寸。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不可能這麼傻,老實按照《六韜》的標準,這樣敵人也知道了,一般會有另外約定。

    不過單純陰符在資訊傳遞中依然不足,所以陰所載內容又需要用陰文進行加密。《六韜》所記載的方法是將一條資訊分成三份書寫,並由三名信使分開傳遞。只有將三個陰符合到一起,才能完全瞭解全部的資訊。

    但是這種方式,還是有很大的風險和漏洞,很可能被敵方透過部分內容推測出全部。所以到了宋代後,密碼系統得到了很大的改進。編寫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的曾公亮,將常見的40個軍事資訊分別編上序號,再以一首沒有重複的五言律詩為解碼工具(五言律詩也是剛好40個字)。在宋軍出戰前,各將領都會被分發一本密碼本,並約定好以某首詩作為解碼工具。這樣即使被敵人截獲了密信,但只要沒有密碼本,不知道約定的律詩,就不可能瞭解到密信的內容。這種保密方式就和現代非常相似了。

    可見從商周時代起中國就已經有了一套嚴苛的情報保密系統,曹操是絕對不可能出錯,直接將軍情寫在信上,讓一個人傳遞。

    那麼許攸是如何知道曹操軍中缺糧的呢?在歷史上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因此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上加了一個許攸截獲曹操向許昌催糧的密信的情節,雖然給出了答案,但是在邏輯和實際上是有比較大漏洞的。

    不過在《後漢書·袁紹傳》中的一段話,可能暗藏了非常重要的資訊:

     相持百餘日,河南人疲睏,多畔應紹。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糧運。沮授說紹可遣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絕曹操之鈔。紹不從。許攸進曰:“曹操兵少而悉師拒我,許下餘守勢必空弱。若分遣輕軍,星行掩襲,許拔則操成禽。如其未潰,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紹又不能用。會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說使襲取淳于瓊等。瓊等時宿在烏巢,去紹軍四十里。操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

    在這段話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四個字“多畔應紹”,當時曹操軍中有大量將領投降袁紹,這個情節在《三國演義》中也有表現,在官渡之戰勝利後,曹操將大量叛將和袁紹私下的通訊燒燬。

    這些叛曹應紹的將領,很有可能將大量的機密情報透露給袁紹,所以曹軍缺糧的訊息,袁軍上層應該都是知道的,只是一時判斷不出真假而已。

    此後,許攸因為家人犯法被審配收押,自己在軍中又不得志,於是投奔了曹操。《曹瞞傳》記載:

    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奈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我猜想,許攸問曹操軍糧情況,並非是完全篤定,只是根據叛將提供的情報,試探曹操的反應,結果驗證了曹軍缺糧是真的。

  • 3 # 羽書遲

    謝邀。首先在古代傳令或通訊有沒有設"密碼",一方面,沒有見到相關的記載,另一方面,如果曹操有密碼,袁紹必然也有,那曹操火燒烏巢會露餡。所以我傾向於當時沒有密碼。那許攸怎麼知道曹操缺糧?我認為曹操缺糧其實並不是什麼秘密,曹操打仗軍隊都不多,他靠精,還有曹操有四面防守的壓力,供給一直是問題。許攸是個超級謀士,就算別人猜不到,他會猜不到嗎?

  • 4 # 初心如舊

    許攸截獲曹操給許都催糧信件,知道了曹操軍中缺糧,曹操寫信為啥不用密碼呢?

    提問所說的問題,在三國演義中,還不止曹操催糧這一件事,有好多類似信件洩密的事例。比如:

    諸葛亮北伐時,孟達準備起兵響應,給諸葛亮寫信,信中表現出來樂觀情緒,使諸葛亮很不放心,又覆信讓孟達不要隨便聯絡他人等,這些信件也好像沒有密碼之類;周瑜蔣幹合演的離間計,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密信,蔣幹看到時,也沒有說用到密碼的話;

    張松聽到劉備假意要撤退回荊州的事情後,怕劉備真撤走,就急忙寫了封信,準備派人送給劉備,但當時兄長廣寧太守張肅來了,只好把信先藏起來,結果談話中,不慎把信遺失,被張肅暗中撿到,張肅怕連累自己,就向劉璋揭發舉報,劉璋知道張松背叛,心中大怒,抄斬張松全家。這說明張松那麼重要的信件,就是明信,並沒有密碼,張松為此送掉性命,可見如果用的是密信,就不會有這個結局。

    從這些事例看出,三國時期的人們,在通訊保密方面,還沒有現代人那麼複雜。編一套密碼,因為耗費精力很大,還要培訓操作人員,制定嚴密的規則,使用辦法,以及組織,聯絡等等,這在今天很容易,但要知道,曹操的孟德新書,華佗的醫書還是刻在竹板上,即使有紙,書寫用毛筆也很慢很麻煩(那時雖有了紙,但並不普遍。紙只用來記錄最重要的東西)。在戰亂時代,這樣的檔案很容易遺失,或被敵方繳獲,操作的密碼員也可能被敵方擒獲,這樣損失更大。

    所以綜合來看,那時通訊聯絡,可能基本是明信,或者以明信為主,密信即使存在,估計也只是少數謹慎的人,在涉及大事時,只在小範圍使用,應該並不普及。具體到曹操給許都催糧的信,估計是明信,如果是密信,三國志或者當時的野史中,應該有所反映,露出些蛛絲馬跡,不會密不透風。另外,曹操當時兵力處於劣勢,許都是自己後方,可能比較自信,沒想到會被截獲。(0:29)

  • 5 # 歲月悠悠73399941

    官渡之戰中,許攸去劫獲曹操寫給許都催糧的信函,得知曹操軍中缺糧,當時曹操寫信時為什麼不用密碼。我想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可能當時的人們還沒有使用密碼。

    第二種情況、曹操過於自信,人為送信途中不會出問題。

    第三種情況,曹操因一時疏忽,鑄成大錯

    第四種情況,是否有內奸洩露機密。

    其它也想不到什麼原因。

  • 6 # 古今趣事

    誠邀,古代人打仗傳遞的信件自然是加密的,相傳姜太公在《六韜》中就明確寫了陰書和陰符的內容,其目的就是要讓打仗時,資訊的傳遞只有本方軍隊知曉其內容,這樣即使敵軍獲得了這些內容,也很難知曉什麼意思。到了宋代,還對這種文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使得它的加密效果得到顯著加強。

    實際上,曹操寫給許都的信件,無疑也是一種加密文,只不過許攸對曹操太瞭解了,所以他能夠迅速的破解其中的意思。實際上,楊修在漢中,聽到曹操說雞肋,就要打點行裝回去,也充分意味著,曹操的加密文,也並非是很難破譯的,也正是如此,許攸得知了曹操的真實內容,並由此作為籌碼,似乎想要獲得更大的功勞。沒想到人一膨脹,就容易犯錯,所以許攸死的就顯得有點咎由自取了!

  • 7 # 龍濤的海闊天空

    不管有沒有那麼神奇,謀士就是分析敵我雙方形勢的,也許還要更超前一步,許攸是一個合格的謀士。古代戰爭打的也是後勤,袁紹為什麼潰敗,就是因為烏巢糧倉被燒燬。

    古代戰爭中,其實也是有信符、暗號的,軍用文書也是有保密措施的,只是沒有現代軍隊那樣縝密。

    許攸截獲曹操的文書,已經猜到曹操缺糧。

  • 8 # 人渣嘯西風

    既然標籤寫著歷史,那麼我就得說,在史書記載中,許攸根本沒有劫獲曹操寫給許都催糧的信函。根據《曹瞞傳》記載:

    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柰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

    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許攸根本沒有截獲曹操的信函,催糧根本不需要信函,拿令箭之類信物直接派人調動後勤物資即可。許攸只是根據曹操現有情況判斷出曹操軍糧已經堅持不下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讓前任回心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