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子很努力

    寫雜文的訣竅

    --------------------------------------------------------------------------------

    發表日期:2004年5月15日 已經有32位讀者讀過此文

    目前各類報刊需要大量的雜文,雜文的寫作其實並不難,應掌握幾點小竅門:

      一、大題小作

       就是要求從重大的社會問題中,抓住最尖銳最能反映本質的一點,或從一個側面去做文章。 這是一種“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寫作方法。寫作者要從一粒沙看世界,從一朵浪花見大海 ,也就是要“大中取小,小中見大”。具體地說,可以從一個人、一樁事、一句話、一首詩 、一篇小說、一條諺語、一個典故、一則笑話、一段歷史傳說等等,作為發揮議論的依據。 透過對照、聯想、借喻、類比,生髮開去,提示隱藏在具體現象後的意義,發掘深刻的主題 。

       例如,有一篇《從撥火棍想起的》雜文,從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中選擇了楊家宿將焦贊為 解主帥楊宗保邊關之圍,回府求援,在天波府燒火丫頭的撥火棍“教訓”之下,終於承認楊 排風的非凡將才,並自甘居下,請佘太君讓楊排風領兵馬馳援的小故事作為題材,生動而深 刻地表現了反對壓制、摧殘人才、渴望起用賢能之士為四化建設出力的主題思想。

        二、勾勒形象

       魯迅說:“我的雜文,所寫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來,已幾乎是或一形象的全體 。”(《準風月談》後記)這正是對“勾勒形象”的最好說明。

       魯迅說他“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型別”。“取型別”就是勾勒形象,使這形象代表 某一型別的人。 寫雜文,就應如此勾勒形象,創造典型。

       三、多方取譬

       寫雜文常常要透過貼切的比喻,或者類比、講故事、成語典故來增強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 ,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以便於讀者接受。例如,魯迅在《做雜文也不易》中,將雜文比喻 為“也照穢水,也看濃汁,有時研究淋菌,有時解剖蒼蠅”的“小小的顯微鏡”。這個比喻 是何等的深刻形象!它生動地顯示出雜文精悍的特點和戰鬥的作用。又如,魯迅寫《論雷峰 塔的倒掉》,巧用法海逃到蟹殼裡避難的故事,顯示作惡多端者在世界上無容身之地的道理 。整篇文章表現了打破舊中國封建思想束縛的願望,和對被壓迫者“白蛇娘娘”的同情。

       四、雜文要“雜”

       雜文要“雜”,指的是:

       第一、題材上廣採博取,多方涉獵。

       目的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地表現主 題,豐富思想內容。

       第二、內容上知識豐富,寓理於文

       雜文的“雜”體現在內容的豐富性和知 識性。鄧拓有一篇雜文叫《一塊瓦片》。在不長的篇幅裡,作者像一位飽經閱歷的長者,帶領我們追溯燒瓦 的歷史,讓我們瞭解了瓦的過去。這裡有北京故宮色彩斑瀾的“琉璃瓦”,有明代廬山天池 寺的“鐵瓦”,有西域泥婆羅宮的“銅瓦”,以及古代統治階級用來顯示他們奢侈生活的“ 銀瓦”、“金瓦”。作者又由歷代統治階級的豪華建築聯想到中國勞動人民居住的簡陋,讓 我們看到了中國北方農民和手工業者在舊社會里“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悲慘生活情景。讀 這樣的文章,既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和無窮的樂趣,又可在作者娓娓的敘述中,不知不覺地 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這樣就不是空洞地講道理,而是寓理於文,寓理於趣。

       第三、手法上善於用典,點石成金

      典故運用得好,能大大增加雜文的知識 性、趣味性、生 動性。例如魯迅寫雜文,對古今中外歷史掌故、文人逸事,無不信手拈來,點石成金,妙趣 橫生,給人以深刻的啟示。他在《言論自由的界限》一文中,用《紅樓夢》裡焦大醉後罵主 子的故事諷刺新月派:

       看《紅樓夢》,覺得賈府上是言論頗不自由的地方。焦大以奴才的身份,仗著酒醉 ,從主子 罵起,直到別的一切奴才,說只有兩個石獅子乾淨。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是主人深惡、奴才 痛嫉,給了他一嘴巴糞。三年前的新月社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類的境遇。……

       在雜文寫作中,初學寫作者常常苦於“雜”不起來,缺乏形象性,沒有一點雜文的味道。出 現這種窘境的原因,除了對所寫的問題想得不深不透以外,還與作者生活經驗的貧乏和知識 面狹窄有很大關係。因此,在平時必須注重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與開拓,不斷擴大生活視 野和知識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量轉化比例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