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亭殿閣
-
2 # 肥嘟嘟的小不理
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歷史發展階段問題,否則,一切推測就不過是臆測而已。
歷史階段的區分家天下的一個重要特點,除了世襲罔替外,它同時是人類由氏族首領制時期向奴隸制時代過渡的重要開端。很多人可能覺得氏族首領制未必不會存在私心,但需要知道,一個歷史階段內的政治制度是完全能夠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特點的,不同時期的歷史階段,在許多方面都體現出不同的特點。
古希臘的奴隸時代民主制,便是氏族首領制的延續,而堯舜禹則是尚未發展的氏族首領制時代。堯舜禹根本不可能超脫出這個時代,直接跨步進入奴隸制時代並完成家天下制度,這個時候連家天下意義上的國家都沒有啊!
舜是否貴族?舜之所以被認為是位列三公,乃是出自荀子的說法,但荀子是什麼時候的人?戰國末期人!他生活的就是家天下的時代,看到的也都是天子、諸侯、卿大夫之流,在缺乏現代歷史學術研究方法的戰國末,荀子是不可能跳出歷史的侷限性的。並且,荀子之所以硬要說舜是貴族,乃在於反對孟子一派,他所言是否可靠,還很難說,因為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並無舜有高位的其他旁證。
但是,這並不排斥舜曾居高位,因為從民俗研究中可以發現,在較古老的部落中,那些擁有天文知識和擁有神秘力量的薩滿通常地位極高。舜的形象中,他是熟知天文的,而且懂得陶器的製作,又教人織網,又會種田——這在現代人看來可能不算什麼,但在遠古時代,卻屬於非常神秘的力量。因此被族人尊敬,奉為東夷首領,完全沒什麼可懷疑的。
至於說是遠古帝王的後裔,譜系或出自虛構,另外,古代的普通人是沒有姓氏的,百姓,指的常常是某姓便代表一族之人,首領姓氏如此,族人姓氏也如此——早期的文化水平就是這麼低,文字都不存在。因此,當時的氏族不可能太多,那麼即使舜真的為黃帝后裔也不足為怪。
《竹書紀年》和《韓非子》《竹書紀年》最早為晉人所載,後三家分晉,又為魏華人所記載。這些作者們,同樣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清人輯錄出了古本的《竹書紀年》,但同時他們很懷疑晉魏史官的個人立場,因為看看晉國的歷史我們就能發現,公室中最悲劇的恐怕就屬晉國了,大夫專權,弒君篡位,晉華人是非常熟悉的,因此,他們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將禪讓製做出自己的解讀,完全可以想象到,因為後世曹丕也是這麼想的。
而《竹書紀年》對古代的帝王,從黃帝開始就充滿了與傳世文獻不同的聲音,它對三皇五帝的看法多有顛覆——基本上上古帝王都不是好人。而且《竹書紀年》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隻要臣下作出了哪怕是勸諫、規整天子的事情,也一律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結合《左傳》等典籍的記載,可見早期的史書通常含有史官個人的價值判斷——因價值關係可以作出適當不符合史實的記述,可以說,孔子的《春秋》確實有所本,但和《竹書紀年》的價值觀也有很大不同。不過,這僅僅在涉及君臣問題時才會出現,其他情況下一般比較合乎史實,因此《竹書》有矯正《史記》訛誤的價值。
《韓非子》這本書比較悲催,常被人用來論證堯舜禪讓是虛假的,或論證《竹書》是真實的。但真實情況卻是,《韓非子》中提到過類似竹書紀年的觀點,不過,韓非子本人認為這些言論都是亂臣賊子們的黨羽之言。可以說,《韓非子》是反《竹書紀年》的。韓非子本人所說的堯舜禹問題,是指臣子不應該修身明德,因為在韓非子眼裡天子就應該終身制,你這樣讓天下人都誇讚你的德性,就會迫使天子不得不讓位——不難發現,韓非子同樣是站在戰國的立場上來探討堯舜禹時期。
在我看來,禪讓是存在的,人類的氏族首領制階段,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孔子之所以從堯舜禹開始,這和《尚書》有關,當時還不像戰國那樣把口頭傳說直接當信史,一個貴族的文化人,首先得遵從無獻不徵的科學態度,尚書可有大段堯舜禹般論述三皇五帝的內容?沒有!沒有的東西自然不可能拿來當信史。
回覆列表
歷史有時候,就像是一襲錦衣,華麗的外表下,暗藏著血腥與算計,許多事情,撕開溫情脈脈的外衣,有時候內裡全是暗潮洶湧,比如說,禪讓制。
在說禪讓制之前,首先本文強調兩點,第一,文章以司馬遷的《史記》為依據,因為《史記》對上古時期的歷史記載相對於其他史料,更為全面和客觀;第二,正如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同樣的,對於歷史,每個人的想法都會不同,理解也會不同,並無絕對。
言歸正傳,禪讓制在整個華夏曆史上,都是自帶光環的,尤其是和世襲制一對比,更顯得偉大,可是,細細推敲下來,禪讓制一事,是有貓膩的。
提到禪讓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堯舜禹,但其實禪讓制的起源,開始於上古五帝裡的摯。說實話,作為上古五帝之一,摯的知名度算是最低的,完全沒有他的弟弟有名氣,而他的弟弟,就是堯。摯和堯,都是帝嚳的兒子,同父異母,摯是長子,帝嚳死後,摯繼位,九年後,摯讓位給了弟弟堯。這是一段被一筆帶過的歷史,非常不起眼,可是,真正推敲起來,卻不同尋常。首先,堯的帝位並不是表面上那麼輕易得到的,而帝摯的禪讓也是名義上的。為什麼這麼說?從摯的結局可以推斷而來的。帝摯因為執政期間,政績微弱,而被眾臣放逐,而這群臣具體為,支援堯的眾臣。話已至此,不用多說,各位都心知肚明,這其實就是一場兄弟之爭啊!再加上,摯被放逐以後,堯馬上就被擁立為了新的統治者,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當時的摯,壓根不可能自願讓位,而“禪讓”一說,也是堯和眾臣對外捏造的。
堯的帝位來的蹊蹺,舜的也不是光明磊落,簡單的來說一下,舜在堯執政期間,一直“遍入百官,百官時序”等等,從人脈到政治權利,一點點架空了堯,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堯禪讓舜。順便提一句,堯的結局比摯還慘,他被舜囚禁了。對於這一點,只能感嘆,以何種方式得到,終將以何種方式失去。
除了禪讓制執行過程中有問題以外,禪讓制本身也是有問題的,它沒有那麼高尚。
第一,部落時代,所謂“好”制度的明確標準,是看能否對本身的穩定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比如說科舉制的好,就是因為能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從這個標準來看,禪讓制顯然是不達標的。為什麼?因為禪讓制是從統治階級外部挑選繼承人的,範圍大了,陰謀也就多了,動盪隨之而來。而且,歷朝歷代,且不說像禪讓制從“外人”那裡挑選繼承人,就是統治階級內部,都能鬥個死去活來,所以說,禪讓制是存在很大問題的,當人人都想站到權力的頂峰,人心的黑暗面就會被無限放大。
第二,從禪讓制的壽命來看,我們可以做一個反推,如果禪讓制真的適合當時的社會,為什麼它那麼快就早夭了?而世襲制如果真的那麼不好,為什麼它沿用那麼久?
最後,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禪讓制其實並不是實現的“公天下”,其本質也是“家天下”。首先,摯和堯,他們是兄弟,是一家人,然後,舜是黃帝八代孫,而帝堯是黃帝四代孫。至於大禹,“黃帝之玄孫也,姓姒氏。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瑣,顓瑣生鯀,鯀生禹。”說來說去,他們之間都是有血緣的,只不過由於輩分錯綜複雜,一般人沒有去理清。總之,五帝皆是黃帝子孫。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禪讓制不過是在上古五帝期間,為了掩蓋血腥的一塊遮羞布,權力的爭奪總是複雜的,甚至醜陋的,禪讓制背後也有無奈,畢竟,在史書裡是有寫到堯,舜的兒子們的,而且都是按照繼承人的標準來培養的,但是最後,他們都沒有繼承帝位,由此更加可以猜測,禪讓制背後大有學問。
參考文獻:《竹書紀年·五帝紀》
《史記·五帝本紀》
《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