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拼搏中的曉龍

    美育也稱審美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培養情操為特徵,以生動形象為手段提高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一種教有形式。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恩格斯把美育稱為關於美學方面的教育,它既是美學的,又是教育的,是審美與教育的結合。因此,美育具有美的基本特徵。美的認識和實踐與科學的認識和實踐的不同之處,最根本的有兩點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它要透過一切美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陶養學生的審關體驗、發展學生的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與此同時,促進市美主體用美的規律塑造自身。

    美育的特徵

    1.情感激勵性

    審美教育區別於其他教育的本質特徵,在於美感教育。情感本來廣泛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之中,在道德中,在宗教信仰中,在認識活動中都有情感的作用存在。但是這些情感與美感相比,又有各自的特點。道德情感出於內心的責和對社會的責任心,宗教情感出於對神的信仰和虔誠,認識情感服務於科學認知,而美的情感則出於對美好事物的愉悅和陶醉。這表明無論是出於道德的,出於宗教的還是出於認識的情感都出於合功利、合法則的被動強迫狀態,只有出於美的情感才是自由的、愉悅的。這種超越於功利,超越於迷信,超越於邏輯法則的美好情感有極大的感染力和激勵作用。

    2.認知形象性

    美育是以生動鮮明的形象為手段對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產生影響的,美有的這一特點與美本身的特點密切有關。美,不論是現實美,還是藝術美,都表現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佔著統治地位,”因為美的事物都是具體可感的個別形象,他們以其鮮明生動的形象(由色彩、線條、形體、聲音等形式因素構成)訴諸人的感官,影響人的情感。那麼,美的形象與科學認識的形象有無差別呢?我們認為具有美育價值的形象,是具有情感感染力的形象,是讓人產生各種美感(優美感、壯美感、諧美感)的生動、具體的形象。它不同於科學認知中的圖解知識的形象。

    3.意志自由性

    美育是受教育者處在愉快、自由的狀態中受到的教育,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無論人們在欣賞還是在創造美的過程中都表現出個體的意志自由性席勒把審美活動稱作“遊戲”。他所謂的“遊戲”是與強迫”相對立的。他認為人只有在遊戲時,才感覺不到自然和理性的強迫要求,才是自由的、活的形象,才能成為美。他強調:“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也オ完全是人。”因此,審美的自由性是個體獲得和諧發展的重要標誌。儘管在席勒那裡,審美活動是逃避現實的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他揭示了審美活動中意志自由的重要性。它表明任何強迫的、枯燥乏味的藝術教育是無法跨人審美殿堂的。審美的意志自由性還表現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黃河來自青藏高原上巴顏喀拉山脈北蔍,東去人海。它怎麼會直上銀河,奔牽牛織女家呢?這正是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對黃河滔滔水勢形象進行的審美“自由”創造。再如王維的畫《雪中芭蕉》。誰都知道,芭蕉為南方熱帶植物,雪為北國寒天特有的景緻,兩者同時並存於一個空間中,無論怎麼說也是反規律、反邏輯和非科學的,然而,人們並不指責這幅畫是非科學的,甚至還費賞這幅畫的創新和富有表現力,妙悟其寓意一作者借雪之茫茫一片與蕉心之內空,來表現某種朦龐的虛空情感,創作的心靈何等的自由?費爾巴哈說:“如果你對於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感情,那麼你聽到的最美的音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美育的基本任務。那麼審美能力的內是什麼呢?有 樂,也像是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不會產生美的體驗。因學者認為,市美能力就是對美的體驗能力,它包括審美感受、事美直覺、審美聯想我:審美想象和市美評價。多數觀點認為,學生的審美能力主要體現為感受美、理解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我們認為,如果說感受美是對美的感知、聯想、想象的話,那麼理解美就是對美的理性把握,對美的評價。而審美直覺是審美主體經過審美體驗的積累,對美物件產生的獨特的、直接的審美體驗。這在藝術家身上表現得特別突出。莫奈作為“倫敦紫霧的發現者”對霧有著獨特的審美體驗。正如羅丹所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晴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但是,學生的審美能力僅著眼於審美體驗的內化過程是不夠的,也是難以評價的。審美能力應該包括學生對美的表現這一外化過程,主要是指對美的體現與創作。因此,審美能力是指體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

    1.體驗美的能力

    審美主體對美的體驗是以審美感知為基礎,透過審美聯想、審美想象、審美評價得到發展,最終產生獨特的審美直覺。

    (1)審美感知是審美體驗的開始。黑格爾認為,審美主體“透過常在注意的聽覺和視覺,把現實世界豐富多彩的圖形印入心靈裡”。美感是和聽覺、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離開聽覺、視覺,是不能設想的。這是因為視覺和聽覺較之嗅、味、觸等感覺更高階一些。視覺和聽覺離審美物件距離較遠,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超越生理的需求而對物件進行高階的精神上的觀照,從而產生有距離的美感瑞士美學家布洛認為:“美,沒有距離的間隔就不可能成立。”相比之下,嗅、味、觸等感覺則是較低階化的。

    (2)審美聯想是審美體驗的發展。聯想是由事物喚起的記憶,聯想是經驗與經驗的呼應。審美聯想是同審美體驗有關的審美經驗的回憶,尤其是審美的情感體驗。它由審美感知而來,又進一步成為審美想象的基礎。審美聯想與一般聯想一樣,也可分為類比聯想與對比聯想兩種。所謂類比聯想是由經驗之間的相似性引起的聯想,它包括時空的接近性和性質的相近性。杜麗娘的傷春之感,讓黛玉感嘆自己的 是聽到”只為你如花美,似水流年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佳句。 身世,不免傷心落淚。每當人們經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西湖,就會想起蘇軾“欲對比聯想是由經驗之間相反的特點而引起的聯想。

    (3)審美想象是審美體驗的深化。審美想象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感知、審美聯想的基礎上,經過對原有審美經驗的加工、改造,創造出一種新的形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審美主體可以超越現實、超越科學法則,而進入完全自由的審美創造境界。如描寫廬山瀑布壯觀景色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形容樓高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傾訴哀怨之情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等等

    (4)審美評價是審美體驗的理性昇華。為了培養學生鑑賞美和評價美的能力,就需要給學生一些有關美學和藝術欣賞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標準,學會對生活和藝術中的美與醜、高尚與低階、文明與野蠻作出正確的評價。當然,審美體驗中的理性因素不同於抽象的邏輯判斷,它離不開具體的感情和形象,並與形象感受、情感體驗緊密結合在一起,它對審美物件的評價往往難以用明確的邏輯語言概括出來,而是把感情和鑑賞結合在一起。

    2.表現美的能力 如果體驗美對學生來說是內化過程的話,那麼,表現美就是對美的外化。

    而學生對美的外化能力是與其體驗美的能力密不可分的。在學生時代,體驗美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但是,這並不表明人們可以忽略學生表現美的能力。學生表現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對美的體現與創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去旅遊,你們喜歡簡裝出發,還是帶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