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使用者4585192833149蕭
史書記載的“令人細思極恐”的事情不少,但我不能確定是否是《史記》中記載的。
一個是“易牙烹子”,這件事可說是“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了,如果“細思”之,難道不會“極恐”嗎?
一個大人,要殺一個三歲的孩子,即使是別人家的孩子,有幾個下得了手的?更別說自己的孩子了。
是什麼東西驅使易牙殺死自己的兒子呢?這個“東西”現在是否已經絕跡了呢?又是否依舊陰魂不散呢?它是否就藏在人心中的某個角落呢?“細思"令人不禁“極恐″。事實也證明,這種喪心病狂的事例至今仍未絕跡,(“殺親騙保"可歸為這一類),說明人類進化的腳步非常地緩慢而沉重,人類進化的道路依舊曲折而漫長。
另一個是“指鹿為馬”,很詫異趙高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思妙想?這件事被趙高辦成功後,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地深遠,掌權者從這件事中得到的啟發是:足夠大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任何事情,那怕這件事情被後來證明是多麼地泯滅人性多麼地荒誕不經。
由於當時不願把“鹿”說成“馬”的人後來都被趙高殺了,驗證了世人說真話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事實,遠自利刃剜心,近至電鋸割喉,(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說假話可以毫無顧忌還有好處多多,說真話反而要瞻前顧後提心吊膽,以至於現在的人想說真話都要三思而後說,這種現象“細思”起來,是不是也足以使人“極恐”呢?嘆曰:
烹子媚王 殺親騙保 人性本惡誠可信
假話邀功 真言獲罪 世風日下不復疑
-
3 # 人生學問
在中國歷史書中有一段很耐人尋味的記錄。
這段記錄記載在《呂太后本紀》裡: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闢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闢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
什麼意思呢?就是漢惠帝去世了,呂太后白髮人送黑髮人,哭的時候卻沒有流淚.
這時候,留侯張良的兒子張闢疆官居侍中,只有十五歲,他跟當時的丞相陳平說:“太后只有孝惠帝這麼一個兒子,現在去世了,她哭得並不悲傷,你知道其中的緣故嗎?”
陳平說不知道。
張闢疆說:“皇帝沒有成年的兒子,太后懼怕你們這些大臣。你現在請求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統帥南北軍,等到呂氏一幫人都進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實權,你們這些大臣才能擺脫災難。”
陳平聽了之後,就此放權,讓呂氏掌握了天下,這時候,呂后的哭聲才開始哀傷起來。
初看這段話,好像沒毛病,但仔細一琢磨,就發現其中的問題,陳平是堂堂的大漢智囊,是輔佐劉邦開國的,他怎麼會需要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去指點呢?
原因只有一個,陳平知道這個十五歲的孩子背後另有勢力。
誰呢?
只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張良,當時張良還沒有去世,張闢疆是張良的兒子,他的話很可能出自張良的授意。
另一個可能就是呂后,張闢疆是侍中,皇帝的親信,自然也可能是呂后的親信。
其實這兩個人都是同一股勢力,就是呂后勢力,不要忘了,正是張良給呂后支招,請出了商山四皓,讓劉邦打消了換太子的念頭。
值得一提的是,劉邦明明更喜歡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也一直要換太子,為什麼呂后一請出商山四皓,劉邦就不換了呢,就算戚夫人如何哭,劉邦也不說話了呢?
原因很簡單,劉邦是一個政治生物,他考慮問題不僅僅是個人喜好。
呂后請出商山四皓,其實是告訴讓劉邦,她已經為自己的兒子鋪好了接班人的關係網。而劉如意,只有她的母親戚夫人一個依靠。
劉邦如果非要廢太后,就等於要連根拔起一股勢力,幾乎就要廢掉半個漢朝,這是劉邦接受不了的代價。
好了,知道呂后跟張良是一夥的,那這個對話就好理解了。
就是張口呂說。
張闢疆說的是呂后想說的話。
那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呂后:你看我只有一個兒子,現在死了,我連哭都哭不出來,你知道怎麼辦嗎?
陳平:怎麼辦呢?
呂后:我害怕你們啊,我不放心啊。要不這樣,你出面拜我的兄弟們為將,統帥南北軍,讓我的孃家兄弟進了宮,主持大局,我這才放心。
陳平:成交。
這才是真正的對話,那呂后為什麼要找張闢疆呢?
一是表達自己的意圖,但又有留有餘地。萬一陳平不同意,可以說是這個孩子胡說。
要是同意,那就賺大了。
最後陳平是同意了,為什麼陳平這麼大方?
這就是呂后第二個用意,讓張闢疆說,能讓陳平誤認為這出自張良的授意。
別人的話,陳平可以不聽,但張良的話,不得不聽啊,這是可以動搖天下的人。
呂后用一個代言人完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意圖。
這給了我們兩點啟示。
1.當你需要辦什麼困難的事情時,不凡用個代理人先試一下,這樣不成功也有退路,還能再想別的辦法。
2.當一個人突然跟你說出不符合身份的話,那你可以多想一下,也許他只是一個傳話者。
看歷史書尤其要注意歷史書中不合理的地方,因為不合理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而看歷史書的樂趣往往就在這其中。
再跟大家看另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這一次是呂后去世。
呂后去世後,發生了諸呂之亂,史書記載,呂氏準備劫掠皇帝,掌管南軍的相國呂產帶兵入宮,半路上被朱虛侯劉章阻攔。
《資治通鑑》裡是這樣寫的: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至殿門,弗得入,徘徊往來。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公言誅之,乃謂朱虛侯曰:“急入宮衛帝!”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餘人。入未央宮門,見產廷中。日哺時,遂擊產;產走。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鬥;逐產,殺之郎中府吏廁中。
翻譯過來,就是呂產不知道呂祿已經交出了北軍,他還想衝到未央宮作亂,走到殿門的時候,進不去,就來回的徘徊。平陽侯曹窋知道後,就趕緊告訴了太尉周勃。太尉擔心鬥不過諸呂,就找到了朱虛侯劉章,劉章自告奮勇。周勃就調給了劉章一千人。劉章到了未央宮門的廷中,發現了呂產。
到了晚上的時候,劉章向呂產發起攻擊,呂產逃走,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呂產的的黨羽四下逃散,不敢接戰,最終呂產被殺死在郎中府的廁所中。
這一段歷史看上去是說呂產造反,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又有好多漏洞。
比如呂產被劉章一千人打敗,說明呂產帶領的人並不多,呂產手下有一支南軍,造反這種大事為什麼不多派點兵馬呢?
其二,呂產到了殿門,因為門關著,所以他就在殿門外來回徘徊。呂產是來造反的,不是前來逛旅遊景點的。殿門進不去,就進攻啊,為什麼不進攻反而來回徘徊呢?
而在戰鬥中,發生了奇怪的大風,有意思的是,這大風好像懂得識人一樣,只是讓呂產的待從大亂,不敢進攻,最終,導致了呂產的被殺。
而這背後更大的不合理是,呂氏為什麼要發動叛亂。
這時候的呂氏已經大權在握,少帝劉弘的皇后還是呂祿的女兒。他們完全是得利的一方,只要維持現狀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改變現狀,要去挾持一個完全站在他們這一邊的皇帝呢?
真正的答案只有一個,呂氏當時並沒有主動發起叛亂,所謂的諸呂之亂,不過是呂氏跟陳平周勃等漢朝軍功集團之間的利益紛爭。
呂產也不是去挾持皇帝的,他極有可能是見皇帝,他帶的隨從不多,而且是沒有武裝的文官,所以在劉章一千人的衝擊下“莫敢鬥”。
最後,再跟大家聊一個比較隱祕的黑歷史。
這個事情發生在諸呂之亂被平定之後。當時陳平周勃力主召代王劉恆入京即位,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
劉恆即位的三個月後,在陳平周勃的一再建議下,劉恆立兒子劉啟為太子。
劉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
奇怪的是,劉啟並不是漢景帝的嫡子。劉啟是漢文帝的第四個兒子。
漢文帝在當代王時,原本就有王后,王后生下了三個兒子。
那劉啟為什麼以非嫡子的身份成為太子呢?
史書記載,在漢文帝被召進長安當皇帝的那段時間,代王王后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她的三個兒子也在劉啟被立為太子前先後病死。
這是一個極為奇怪的事情,一後三子竟然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時先後去世,更奇怪的是,這位王后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名字,三個嫡子也沒有留下名字。
這不符合漢文帝的性格。漢文帝是很個戀舊的人,在坐穩皇位之後,他就曾經返回自己當王的代地,跟以前的百姓一起敘舊飲酒。
他怎麼可能會忘記給自己生下三個兒子的王后,在當皇帝之後,不對她進行一些追封呢?
一切不合常理的事情背後一定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個解釋就是,這位代王后很可能是呂氏之女。
劉姓諸侯娶呂氏之女是呂太后一直以來的安排,是為“劉呂聯姻”
趙王劉氏娶的是呂家女,樑王劉恢娶的是呂產的女兒 ,朱虛侯劉章娶的是呂祿的女兒,營陵侯劉澤娶的是她妹妹呂嬃之女,劉家皇帝自然也必須娶呂氏之女……
那麼,劉恆也極有可能娶的是呂氏之女,這一點可以從呂后一向對劉恆特別關照得到輔證。
而在呂氏之亂被平定後,周勃“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劉恆自然也保不住自己的王后,甚至有殺王后而自保的可能。他在當皇帝之後,他的王后所生的三個兒子當然不可能被立為太子,不但不可能立為太子,還必須被殺死以除後患。這才有了三個兒子更病死的記錄。
做為歷史上美譽度極高的漢文帝,為了保全性命以及坐穩皇位,也不得不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
這就是歷史中的不為人注意的小細節,這些小細節可能就透露出了歷史書不好說明的真相。
-
4 # 白板大地
《史記》裡有許多交代的比較隱晦的事實,這與作者所處的環境有關。只看“本紀”裡和西漢有關幾處就可見端倪。
《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古時候,聖人出生的往往有神蹟,劉邦也不例外。但如果說是劉媼與人野合…
《史記》不設《惠帝本紀》,卻設立《項羽本紀》和《呂太后本紀》。在位7年的帝王不設本紀,兩個沒當過帝王卻記入帝王之中…
《呂太后本紀》: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闢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闢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看透了當時的事態…
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如《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裡關於同一事件的不同記述…
回覆列表
這段記錄記載在《呂太后本紀》裡: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闢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闢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
什麼意思呢?就是漢惠帝去世了,呂太后白髮人送黑髮人,哭的時候卻沒有流淚.
這時候,留侯張良的兒子張闢疆官居侍中,只有十五歲,他跟當時的丞相陳平說:“太后只有孝惠帝這麼一個兒子,現在去世了,她哭得並不悲傷,你知道其中的緣故嗎?”
陳平說不知道。
張闢疆說:“皇帝沒有成年的兒子,太后懼怕你們這些大臣。你現在請求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統帥南北軍,等到呂氏一幫人都進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實權,你們這些大臣才能擺脫災難。”
陳平聽了之後,就此放權,讓呂氏掌握了天下,這時候,呂后的哭聲才開始哀傷起來。
初看這段話,好像沒毛病,但仔細一琢磨,就發現其中的問題,陳平是堂堂的大漢智囊,是輔佐劉邦開國的,他怎麼會需要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去指點呢?
原因只有一個,陳平知道這個十五歲的孩子背後另有勢力。
誰呢?
只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張良,當時張良還沒有去世,張闢疆是張良的兒子,他的話很可能出自張良的授意。
另一個可能就是呂后,張闢疆是侍中,皇帝的親信,自然也可能是呂后的親信。
其實這兩個人都是同一股勢力,就是呂后勢力,不要忘了,正是張良給呂后支招,請出了商山四皓,讓劉邦打消了換太子的念頭。
值得一提的是,劉邦明明更喜歡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也一直要換太子,為什麼呂后一請出商山四皓,劉邦就不換了呢,就算戚夫人如何哭,劉邦也不說話了呢?原因很簡單,劉邦是一個政治生物,他考慮問題不僅僅是個人喜好。
呂后請出商山四皓,其實是告訴讓劉邦,她已經為自己的兒子鋪好了接班人的關係網。而劉如意,只有她的母親戚夫人一個依靠。
劉邦如果非要廢太子,就等於要連根拔起一股勢力,幾乎就要廢掉半個漢朝,這是劉邦接受不了的代價。
好了,知道呂后跟張良是一夥的,那這個對話就好理解了。
就是張口呂說。
張闢疆說的是呂后想說的話。
那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呂后:你看我只有一個兒子,現在死了,我連哭都哭不出來,你知道怎麼辦嗎?
陳平:怎麼辦呢?
呂后:我害怕你們啊,我不放心啊。要不這樣,你出面拜我的兄弟們為將,統帥南北軍,讓我的孃家兄弟進了宮,主持大局,我這才放心。
陳平:成交。
這才是真正的對話,那呂后為什麼要找張闢疆呢?
一是表達自己的意圖,但又有留有餘地。萬一陳平不同意,可以說是這個孩子胡說。
要是同意,那就賺大了。
最後陳平是同意了,為什麼陳平這麼大方?
這就是呂后第二個用意,讓張闢疆說,能讓陳平誤認為這出自張良的授意。
別人的話,陳平可以不聽,但張良的話,不得不聽啊,這是可以動搖天下的人。
呂后用一個代言人完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意圖。
1.當你需要辦什麼困難的事情時,不凡用個代理人先試一下,這樣不成功也有退路,還能再想別的辦法。
2.當一個人突然跟你說出不符合身份的話,那你可以多想一下,也許他只是一個傳話者。
看歷史書尤其要注意歷史書中不合理的地方,因為不合理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而看歷史書的樂趣往往就在這其中。
再跟大家看另一個不合理的地方。
這一次是呂后去世。
呂后去世後,發生了諸呂之亂,史書記載,呂氏準備劫掠皇帝,掌管南軍的相國呂產帶兵入宮,半路上被朱虛侯劉章阻攔。
《資治通鑑》裡是這樣寫的: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至殿門,弗得入,徘徊往來。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太尉尚恐不勝諸呂,未敢公言誅之,乃謂朱虛侯曰:“急入宮衛帝!”朱虛侯請卒,太尉予卒千餘人。入未央宮門,見產廷中。日哺時,遂擊產;產走。天風大起,以故其從官亂,莫敢鬥;逐產,殺之郎中府吏廁中。
翻譯過來,就是呂產不知道呂祿已經交出了北軍,他還想衝到未央宮作亂,走到殿門的時候,進不去,就來回的徘徊。平陽侯曹窋知道後,就趕緊告訴了太尉周勃。太尉擔心鬥不過諸呂,就找到了朱虛侯劉章,劉章自告奮勇。周勃就調給了劉章一千人。劉章到了未央宮門的廷中,發現了呂產。
到了晚上的時候,劉章向呂產發起攻擊,呂產逃走,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呂產的的黨羽四下逃散,不敢接戰,最終呂產被殺死在郎中府的廁所中。
這一段歷史看上去是說呂產造反,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又有好多漏洞。
比如呂產被劉章一千人打敗,說明呂產帶領的人並不多,呂產手下有一支南軍,造反這種大事為什麼不多派點兵馬呢?
其二,呂產到了殿門,因為門關著,所以他就在殿門外來回徘徊。呂產是來造反的,不是前來逛旅遊景點的。殿門進不去,就進攻啊,為什麼不進攻反而來回徘徊呢?
而在戰鬥中,發生了奇怪的大風,有意思的是,這大風好像懂得識人一樣,只是讓呂產的待從大亂,不敢進攻,最終,導致了呂產的被殺。
而這背後更大的不合理是,呂氏為什麼要發動叛亂。
這時候的呂氏已經大權在握,少帝劉弘的皇后還是呂祿的女兒。他們完全是得利的一方,只要維持現狀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改變現狀,要去挾持一個完全站在他們這一邊的皇帝呢?
真正的答案只有一個,呂氏當時並沒有主動發起叛亂,所謂的諸呂之亂,不過是呂氏跟陳平周勃等漢朝軍功集團之間的利益紛爭。
呂產也不是去挾持皇帝的,他極有可能是見皇帝,他帶的隨從不多,而且是沒有武裝的文官,所以在劉章一千人的衝擊下“莫敢鬥”。
最後,再跟大家聊一個比較隱祕的黑歷史。
這個事情發生在諸呂之亂被平定之後。當時陳平周勃力主召代王劉恆入京即位,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
劉恆即位的三個月後,在陳平周勃的一再建議下,劉恆立兒子劉啟為太子。
劉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
奇怪的是,劉啟並不是漢景帝的嫡子。劉啟是漢文帝的第四個兒子。
漢文帝在當代王時,原本就有王后,王后生下了三個兒子。
那劉啟為什麼以非嫡子的身份成為太子呢?
史書記載,在漢文帝被召進長安當皇帝的那段時間,代王王后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她的三個兒子也在劉啟被立為太子前先後病死。
這是一個極為奇怪的事情,一後三子竟然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時先後去世,更奇怪的是,這位王后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名字,三個嫡子也沒有留下名字。
這不符合漢文帝的性格。漢文帝是很個戀舊的人,在坐穩皇位之後,他就曾經返回自己當王的代地,跟以前的百姓一起敘舊飲酒。
他怎麼可能會忘記給自己生下三個兒子的王后,在當皇帝之後,不對她進行一些追封呢?
一切不合常理的事情背後一定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個解釋就是,這位代王后很可能是呂氏之女。
劉姓諸侯娶呂氏之女是呂太后一直以來的安排,是為“劉呂聯姻”
趙王劉氏娶的是呂家女,樑王劉恢娶的是呂產的女兒 ,朱虛侯劉章娶的是呂祿的女兒,營陵侯劉澤娶的是她妹妹呂嬃之女,劉家皇帝自然也必須娶呂氏之女……
那麼,劉恆也極有可能娶的是呂氏之女,這一點可以從呂后一向對劉恆特別關照得到輔證。
而在呂氏之亂被平定後,周勃“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劉恆自然也保不住自己的王后,甚至有殺王后而自保的可能。他在當皇帝之後,他的王后所生的三個兒子當然不可能被立為太子,不但不可能立為太子,還必須被殺死以除後患。這才有了三個兒子更病死的記錄。
做為歷史上美譽度極高的漢文帝,為了保全性命以及坐穩皇位,也不得不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
這就是歷史中的不為人注意的小細節,這些小細節可能就透露出了歷史書不好說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