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哈765394004129
-
2 # 兩眼愛情精彩電影
現代社會的壓力真的是太大了,作為80後以及90年的人(不包括90以後出生的人哦),三十而立沒怎麼提前,但不惑和知天命似乎早已提前到來。
現在30左右結婚的人雖然比例並不是特別高,可是買不起的房子早已經成為80後甚至90後的一個原因,即使東拼西湊首付錢交了,月供六七千甚至一萬多的情況比比皆是。
我總和朋友說:人過30,怎麼這麼不一樣了呢,想法不同了,精力不同了,壓力變大了。
關於精力,不再像20多歲那時,瘋玩到凌晨,睡一覺起來,第二天依然可以再high。現在熬夜,隨之而來的是黑眼圈以及第二天的頭暈目眩,並伴隨頭痛,請記得,不是刻意感知,是這種感覺悄悄找上了30歲以後的你。
關於事業,壓力很大,看到一批批比自己年輕的大學生,感覺自己的競爭力完全沒有了從前的優勢。不是不努力,是努力了,但依然沒有混到心裡期待的樣子。想要更換行業,重新來過,卻覺得些許膽怯,內心未必能坦然接受自己從小白做起。可是,現有的工作,又發展遲緩。
關於愛情,20多歲可以追求浪漫的愛情 ,無憂無慮,有大把時間可以去揮霍,而現在30多歲的人,已經開始經歷柴米油鹽或者即將經歷這些真正過日子的細碎瑣事。已婚的,想著拼命賺錢,供房貸,車貸,有娃的要考慮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不能讓娃輸在起跑線上。未婚單身的,也不再有資本去追求那純真飄渺浪漫的愛情了,更多開始思考,未來的伴侶是否能夠共度餘生,很多想法更加落地, 踏實。
類似種種,不再舉例……
我相信每個三十多歲的人都曾經焦慮或者正在焦慮。
緩解焦慮好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
不去思考太多未知的事情,只做眼前自己能夠觸及到的。
每日可以抽出半個小時時間冥想,讓大腦都有徹底休息的時間
週末可以練瑜伽,健身,或者和好友一起戶外運動
不攀比,不在乎自己以外的人說的話和評價,活出真正的自己
多看書,心靈類的書籍對緩解焦慮幫助很大
宗教類書籍也能帶給人強大的內心力量
推薦書籍《遇見未知的自己》,《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快樂嗎》,《離幸福很近》,《西藏生死書》《前世今生》等等
此外,可以設定一些小目標,每次小目標的實現都能夠緩解對未來的焦慮,因為你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
-
3 # 鄧小劍vlog
30多歲變得焦慮,抑鬱的原因有很多,現在社會工作上的壓力,家庭生活的壓力,年齡的壓力~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的心態,把各方面的壓力變成動力,變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調劑品,變成精神的食量,讓我們把這些壓力變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改變不了我們就去適應,這就是現在的發展形式,開不開心,有沒有壓力都得走下去,每個人在工作,在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和責任,所以適當的調整好自己,才能讓自己工作順利,生活美滿!
-
4 # 使用者6131822359598
不要忘記前人總結,牢記前人的總結去深思熟慮為什麼?前30年睡不醒,後30年睡不著。留給後人思量為什麼?去思索!
-
5 # hai文史永珍
30歲的我們怎麼不知不覺就變焦慮了呢?
這個問題,是個痛點。
是的,30歲的我們,大都活在兩種狀況裡。一種是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七大姑八大姨的意願,買房了,結婚了,有娃了,在一個單位朝九晚五。
焦慮是什麼時候有的呢?是面臨面對具體日常的時候。
房子雖是爸媽給的首付,但每月5、6000的銀行按揭,而且得按時還25年;為了不輸在起跑線,別人家的娃讀貴族學校,咱家的娃讀不起貴族但咬牙也要讀個雙語;結婚前他喜歡常與朋友們酒吧嗨皮,放飛自我;她喜歡旅遊,說走就走;現在,為了供娃、供房、供車,業餘愛好一減再減,每月還是感覺入不敷出。在面臨面對諸如此類問題的時候,心慌、無助、迷茫、疲憊、說不清的恐懼感等等感受不知不覺趁虛而入。
還有一種是想結婚但還沒找到物件;想有自己的窩卻被首付難住;想有個心儀的崗位卻得不到,於是,在失眠的夜晚,被自信心喪失、缺乏安全感,莫名的煩躁、憤怒糾纏不清。
有人去問醫生:我這是怎麼了?
醫生會說:你這是焦慮症,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是以慢性焦慮症和急性焦慮症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症。
這是被稱為病的那種。
還有與此不同的狀態。
啥狀態呢?
焦慮情緒。
焦慮症和焦慮情緒有區別
意思也就是說,焦慮有時候只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病。
如何區別判斷兩者呢?
反應不同。
醫生說:焦慮症與焦慮情緒反應有三點不同。
第一, 它是無緣無故的、沒有明確物件和內容的焦急、緊張和恐懼;
第二, 它是指向未來,似乎某些威脅即將來臨,但是病人自己說不出究竟存在何種威脅或危險;
第三, 它持續時間長,如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幾周、幾月甚至數年遷延難愈。
有病嗎?
有。
有藥嗎?
有。
這不是段子,是現實。
如果是焦慮症,就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如果是焦慮情緒、感受,就努力調控,力爭不被其左右。
有問題不可怕,沒有辦法才糟糕。
有句話叫“困難像彈簧,你若它就強”。
這句話改動一下,“焦慮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一個道理。
英國的馬特.海格寫了一本書,叫《焦慮星球筆記》,他在書裡寫到:感覺焦慮,不代表你一定焦慮,感覺少了什麼,不代表你不完整,問題出在你的感受。
也就是說,有時候,事實並不是想象中的樣子。
我們有時候是被自己的感受左右了情緒。
關於焦慮情緒,海格建議:接受自己正處於接受不了的狀態,接受不自在的感覺。
接受痛苦的時刻,才能釋放痛苦。
因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世界,世界存在於你內心。你對世界的體驗取決於你和這個世界的互動方式,取決於你的解讀方式。
海格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營造我們自己的世界,我們用自己的視角來解讀這個世界。
關鍵是,我們必須想明白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過、恐懼、迷惑、痛苦和快樂。
艾米莉.狄金森說過“頭腦比天空更遼闊”,如果能意識到現代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受,能夠留意自己或好或壞的情緒,知道哪些方法能幫忙提振情緒,就可以不受或者少受焦慮情緒的影響,就可以不被焦慮症折磨。
放眼看,人生路上,誰不是負重前行。
30歲的我們,也不會例外。
那就直面現實生活中需要承擔的責任,想法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吧,哪怕一路荊棘,也咬牙挺住!
-
6 # 老鷹的貓兒
妻子滿是期待的眼神,孩子崇拜的目光,父母讚許的神情,身邊的人欣賞的眼光,自己對自己的鞭策,無形中,我們已遠離了自己,溶解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裡。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們長大了,成熟了!也會遇到挫折,壓力也越來越大,也會累的!
這就是焦慮的由來。
回覆列表
在30多歲的年齡,再不是20多歲的時候的我們一無所有,敢拼,敢放手一搏的年代,我們有了更多的牽掛,更多的責任,撫養孩子,家庭的責任,照顧老人的責任,還有可能有一系列的貸款之類的財務壓力,在公司裡邊還有可能會被上司批一頓
解決方法,在焦慮的時候,讓自己忙起來,去豐富自己的才能,讓自己沒有時間去焦慮,一直是充實的自己,焦慮哪裡還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