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祥子談歷史

    後世千年,人們鄙視一個人怯懦窩囊,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比喻。

    可見,劉禪在世人眼中的是多麼的無能、可笑、怯懦、蠢才、傻瓜、憨包、白痴……

    其實,真實的劉禪可用一句“大智若愚,大巧不工”來容易其胸懷錦繡,也一點不為過。

    如果大家看完下面兩方面原因後,可能也會認同這一觀點。

    一方面,他用自己的一世罵名(虛名),換得了自身以及家人的一世平安與富貴(實惠)。

    當劉禪投降後,晉文王司馬昭宴請劉禪時,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劉禪喜笑自若。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這時,司馬昭心甚得意,隨問(實為調笑)劉禪:“頗思蜀否?”

    劉禪笑答:“此間樂,不思蜀。”

    郤正聞之,向劉禪獻計:“若晉文王再問,可答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或許晉文王會放陛下回到蜀中。”

    此後,司馬昭果然再次如前相問。劉禪便依郤正之言迴應。

    司馬昭聽後,譏笑道:“何乃似郤正語邪!”劉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至此,司馬昭對其完全放心,並封其為安樂公。

    如果,郤正之言真若出自劉禪之心,怕是自身難保、全家難保矣。

    古人言:能伸能屈,大丈夫當為也。此時的劉禪,不正是將“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智慧演繹的淋漓盡致嗎?

    另一方面,頗有自知之明,深黯進退之道。

    劉禪在位之時,雖然貴為西蜀皇帝,但朝中一應大小事務盡由諸葛丞相所決,政不能自理、軍不能自主,無半點決策之權,只有點頭同意之力,形同傀儡。

    審時度勢之下,劉禪也只好多以娛樂來消遣時光。

    無論是諸葛亮當政之時,還是後來姜維大權之期,劉禪深知自身無能為矣,乾脆大氣全面放權,既保的自身平安,又籠絡了眾大臣之心,更是營造了一個君臣和諧的平穩朝堂。

    在此事件上,不得不說諸葛亮缺少長遠的發展目光。如果自身將北伐的大多數精力放在培養一位合格的英明君主上,或許三國的歷史將被改寫。

    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想大權獨攬,穩固個人地位;另一種說是,諸葛亮一生專注國事,並未想到去培養後代接班人。

    在下比較認同後一種說法,因為諸葛亮連自己的兒孫都沒有時間去好好培養,所生兒孫皆有勇無謀之輩,自然也沒有心思去培養一代明君了。

    但歸根到底,安樂公劉禪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幸運兒,富貴平安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 2 # 正點歷史

    說到劉嬋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一句話:扶不起的阿斗。那麼這個阿斗真的這麼無能嗎?我覺得的並非如此,我覺得劉嬋之能,非一般人所能及。

    劉嬋若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能蜀漢之主的帝位上,足足做了41年嗎?是三國時期所有在帝位上坐的最久的一位皇帝。在公元263年11月投降之後,劉嬋帶領蜀漢大臣前往洛陽居住,被封為“安樂公”,一直好好的活到了64歲。在眾多的亡國之君中,劉嬋可謂是最為安逸的一位君主。

    劉嬋若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能被劉皇叔劉備所選中,繼承帝位嗎?有人說劉嬋是“樂不思蜀”的一位君主。其實何以見得呢?在處於完全弱勢的情況下,在處於完全不可戰勝的情況下,劉嬋選擇了投降是非常正確的選擇。不僅讓自己活了下來,更讓大臣活了下來,還讓無數的百姓免遭戰爭帶來的災難。不管是為人還是為己,劉嬋已經做得很好了。

    劉嬋若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能在投降之後,依然活的好好的嗎?若非無奈,誰願意去做亡國之君呢?若非無奈,誰心中又沒有一點恨呢?可是劉嬋卻掩飾的非常好,讓司馬昭完全放棄了殺他的心思。可見劉嬋是多麼隱忍,審時度勢,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劉嬋若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能在諸葛亮獨攬大權的十幾年裡。能讓諸葛亮屈於下位嗎?在那樣一個混亂的時期,殺個吧皇帝,對於諸葛亮來說還不跟玩似的。在諸葛亮昇天之後,劉嬋才正式拿到了大權,朝政更是穩定清明。如果劉嬋生在一個太平的年代裡,我認為還有可能成為一代名君。

    所以,我覺得劉嬋並非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反而是一個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麼,能正確把握好時機的人,能審時度勢的人,能屈能伸的人。劉嬋作為三國時期在帝位最長的一位皇帝,單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此人的不凡。所以他絕非“無能之輩”。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造就了劉禪昏庸無能的歷史形象,那麼劉禪真的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嗎?分析劉禪,可以從諸葛亮生前和死後兩方面來分析。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蜀漢“事無鉅細皆出於丞相”,也就是說劉禪基本上是不管事的,軍政大權都在諸葛亮一人手中,試問如果劉禪沒有廣闊胸襟,他敢這麼放心嗎?看看對面曹魏的皇帝和司馬懿的關係,劉禪的表現比曹操兒子好了太多。換句話說,劉禪成就了諸葛亮的北伐,他知道諸葛亮有才,所以才讓諸葛亮自由發揮。

    當然,也許有人說這正是劉禪懦弱的表現,其實不然,不信?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死後,劉禪是怎麼做的。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大臣如姜維,費禕等人都不足以堪當大任,於是劉禪便開始收回權利。先是廢除了丞相,軍,政分開,以費禕掌軍,蔣琬管政,二者相互制衡,最高權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蔣琬病逝後,劉禪更是親自執掌了19年的大權,19年裡蜀漢一直很穩定,小編以為這不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可以做到的。再說最開始的問題,在曹魏的都城之內,劉禪已經成為司馬昭囊中之物,如果劉禪表現出一點夢裡和志向,司馬昭必會斬草除根,而劉禪以一句樂不思蜀完美的躲開了殺生之禍,小編以為這才是智慧。

  • 4 # 九九扒史伊

    “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這兩句成了劉禪的代名詞。然劉禪真的昏庸無能嗎?殊不知,劉禪雖非雄才大略的蓋世英主,卻也不是昏聵之君,其昏庸行為的背後潛藏著大智慧。

    劉禪出生於建安十二年(207年)是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劉禪,小名阿斗。據傳劉禪之母因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斗”。

    先來說說這個“樂不思蜀”

    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看似愚蠢,若非如此司馬昭豈會放過劉禪。

    當年劉備臨終囑託諸葛亮:要是劉禪還行你就輔佐他,要是劉禪蠢到不行,你就自己取代他吧!諸葛亮當時感動的一塌糊塗:主公,我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果劉禪蠢到無可救藥救藥諸葛亮又怎麼能盡心輔佐。在諸葛亮死後,有人建議清除諸葛勢力,防止別的大臣像他一樣專權,劉禪立馬殺之。並重用了諸葛亮推薦的大臣穩定人心。

    從劉禪的種種表現看,他並非昏聵無救。然亡國也不能全怪到他頭上。曾經諸葛亮在《出師表》也說過:北伐不成功蜀國死路一條。不北伐也死路一條。

    劉禪開城投降從另一方面看也避免戰火荼毒百姓,未嘗不是一個仁慈的舉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中大蛇丸對綱手和自來也是什麼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