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玩家6552
-
2 # 山西的牧馬河的春天
其實,題主提這個問題的用意是讓學生親近自然,透過踏青或遊歷,深入大自然,瞭解大宇宙;受美景之淘治,究蒼容之深蘊。這是個很好的主意,但當今之應試教育,哪裡容得下中小學生去踏青和遊歷?
-
3 # 等待2021
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段子:有個教育專家到一所小學去考察,來到一個班,正好小孩子們在學習《鋤禾》這首詩,於是他就問其中的一個小朋友:“你現在知道大米是從哪裡來的嗎?”小孩答道:“知道,是從米缸裡來的。”專家一愣,又問:“那豬肉是從哪裡來的?”小孩不經思索地回答:“冰箱。”專家瞬間汗顏。這雖然只是一個段子,但是卻深刻地反映出現在教育的巨大問題。我們的孩子會彈鋼琴、會跆拳道、會跳舞……但是卻不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識。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大概與自然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孩子們沒有接受過自然教育,才導致了這種笑話的出現。那怎樣才能加強自然教育呢?
實施自然教育應該從課堂外和課堂內兩方面入手。在課外的話,老師應該多帶孩子們到公園、植物園等地去學習、觀察,隨時隨地地給孩子講解各種自然知識,讓孩子真正地迴歸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如果有條件的話,甚至可以帶孩子們到鄉村田野去看看。但是這些措施固然是好,實行起來卻有很多麻煩,估計很多老師都不幹。當然省事的方法也有,就是佈置自然作業給孩子們,讓孩子自己去完成。比如讓孩子到自己家附近的野外去拍一張大自然的照片,畫出來也行,不必在乎畫得如何,其實就是讓孩子們瞭解這個過程而已。
至於如何將自然教育融入課堂內,我覺得這個還是挺好融入的。比如可以專門開設一門自然教育的課程。除了專門開設自然教育的課程外,老師們還可以隨時地在課堂上穿插關於自然的知識。比如講到《鋤禾》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們可以給孩子們講一講稻穀的相關知識,甚至把一些稻穀的圖片、樣本帶動課堂上讓同學們觀摩。孩子們會在這種講解和觀摩中漸漸地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和了解。
-
4 # 西安榕樹下教育
一,自然教育會侵佔正常文化課時間,還需要不小的投資,所以很難。目前北京有小學在搞,情況不明。
二,自然教育引入的目的就是學生多實踐。比如體會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但正常情況下學校不可能劃出一塊地去種小麥。
所以自然教育只能在有限條件下去試驗,比如建個自然博物館什麼的。當然政府如果決心推進這件事,自然會有效果
-
5 # 杏壇耕夫8
自然教育融入課堂內有一定難度,不易操作。而融入課外相對容易一些。
課內融入自然教育,利大於憋。曾上過一次作文課改示範課。授課過程中將學生帶出課堂,來到學校草坪,耳聽風聲,眼觀萬物,用心親身體驗大自然,然後回教室描寫景物。學生當堂作文有話可寫,寫出了不少佳作。平時教學過程中也經常出示圖片或播放影片,讓學生間接接觸大自然,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
課外融入自然教育,非常必要。平時課外時間,可組織學生效遊,也可深入到農村、公園以及植物園等場所,直接近距離感受大自然,獲得對大自然的感性認識,對更深理解課本知識大有裨益。
在當前現行考試製度下,以課堂教育為自主,自然教育為輔將成為主要趨勢。只有改變當前招生政策,自然教育才能真正發揮應有作用,才能把握髮展機遇,譜寫人生新篇章。
-
6 # 自然觀察筆記
舉一個例子:在自然體驗中學習古詩詞
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心裡充滿了難受的感覺。回想自己和小禾讀古詩一年多來,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對古詩與日俱增的熱愛,那麼美的表達在這位母親和孩子眼裡成了枯燥的文字元號,這多麼可惜!
我不由得開始思考我們對古詩詞是如何越來越熱愛的,起初我們只是覺得為小學做點準備而去唸古詩,慢慢在實際的自然體驗中我們發現古詩中表達了很多我們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感受,以至於我們越來越熱愛。因此,我認為孩子的直接自然體驗對古詩詞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一、有直接體驗才有直觀感受
青青園中葵,其中葵指的是葵菜,葵菜是古時候人們一種主要的蔬菜,就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見的秋葵,兩者都屬於錦葵科的植物,句中描繪的是園中那一片青青葵菜的生機景象。孩子如果多去幾次菜地的話,自然是能跟這樣的生活場景聯絡起來的,記憶也不會有難度。反之孩子只去過超市很少去菜地,青青園中葵又是什麼東東呢?
朝露待日晞,小時候的我們很喜歡玩清晨葉子上的露珠,一顆顆圓圓的躺在葉子上,明亮又可愛。等到太陽昇上來了,再去尋找時,露珠就像會隱身術似的消失不見了。今年夏天,我跟小禾去風車公路看了兩次日出,日出前後的露珠就像山間的精靈著實可愛。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萬物凋零的季節,耳熟能詳的道理,我們有過這樣的直接體驗嗎?自然的秘密從哪裡能感受到呢?
今年早春的時候,我帶孩子們專門去做過一次活動叫“傾聽大樹喝水的聲音”。當我們把聽診器放到樹幹上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晰聽到一股強勁有力向上衝的噝噝聲,那正是樹的根部在大量吸收水份,並以每小時160千米的速度輸送到樹枝以及樹葉,水份會透過葉子進入空氣中,空氣會變得更溼潤,葉子也會利用水份和Sunny來製造氧氣和樹木生長的養分。早春時聽過的噝噝聲至今在我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生命力的展現確實有點震撼到我。
等到秋冬季節的時候,白天變得越來越短,Sunny不再充足,製造養分的活動完全停止。天氣越來越涼,儲存在樹葉裡的樹液開始被向下輸送,來年的生命希望被包裹在厚厚的絨毛裡,有如生在母親子宮的嬰兒。這樣的生命生長規律當你直接去扮演一棵樹的時候,會變得清晰而有力量,會更能理解最後那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根源所在。
二、有直觀感受才能產生共鳴
在與自然直接接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的美景,也常常會感受到自身語言的匱乏。我們常說的就是“這花好美啊!這裡的空氣好舒服啊!這裡的綠意真濃啊!”,除此之外,我們好像找不出更多的詞來表達內心那說不出來的感受。
我們讀著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我們會念,但我們對那樣的意境體會並不深。有一天清晨,我帶小禾去寧大觀鳥,寧大那裡有一群的白鷺棲息在那裡,近處的枝頭上是幾隻白頭鵯在話家常,藍天中是不時飛過的成行的白鷺。起初,我們只是沉靜在這自然的祥和氛圍中,呆呆得欣賞。突然,看到又一行白鷺飛過的時候,腦海中冒出了杜甫的那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中的意境立馬豐盈了起來。杜甫在這首詩中的四句話全是寫景,就是這樣的意境結合早晨觀鳥的直接體驗變得更有共鳴起來。
三、有共鳴才會喜愛且印象深刻
我們古代的詩人很多都是博物學家,唐詩宋詞中有很多都是對自然物的描寫,當我們真的去體驗、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時,我們時常能與古人產生共鳴,也越來越喜愛這些文字。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詩中表達的是開啟院門時,感覺像是兩邊的青山把門推開,把綠色送了進來。上週末跟小禾去徒步,感受到滿山的綠意,不自覺得又回味起這句話,真是覺得再沒有比這個描述更充滿綠意的了。
總而言之,有了直接的自然體驗,有了感受,有了共鳴,看似晦澀難懂的古詩詞也會變得具體、靈動、溫暖起來。
-
7 # 皓容學習力
自然融入課堂難度不小,應試教育模式不調整,很難融入,教育需要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自然規律,拔苗助長式教育肯定會產生難易想象的結果
-
8 # 超越平凡161778296
自然教育如何融入課堂內外,這是課堂教育改革、應試教育的改革的具體體現。
自然教育需要學校校長重視,老師具體教育實施。
自然教育融入課堂內外,教師須在備課中下功夫,課程中所學習的知識,及相關聯的知識,教師必須給學生早想到,早設計到,怎樣教育使學生更加接近自然,更加接地氣。教師的教育教學必須走出去,請進來。走進大自然,貼近大自然,郊遊、踏青、播種、種菜、收割、製作、學農基地、實踐基地等等,老師課堂上講不如學生實際操作,親眼所見,身臨其中,才能把課本知識觸類旁通,真正掌握起來。再就是把課堂上所學到知識,透過自然教育,作用於社會實踐中,作用於自然,使所學知識發揮其最大作用。
學校老師無論用什麼辦法都要設計好教案,交通路線,交通的安全,時間,地點,學習自然的內容,掌握的知識點,發揮自然教育的作用。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
-
9 # 王玥Yue
自然教育有兩類,一種是幾乎人盡皆知的學習自然,就是自然科普,自然觀察,這一類比較好進入課堂,融入學生平日生活。不僅能達教育之意,還能緩解學生學習之緊張焦慮,只是目前整體教學人員,和學校老師領導等對此的認識度,重視度都還不夠
另一種自然教育就是以自然為教學背景,利用自然環境來輔助老師教,輔助學生學,因為大自然令人易平靜,專注,具有多元性等等益處。此種當然不能帶入室內,只能室外,有條件的學校,在校園中就有機會開展更好
在國外,通常這兩種自然教育方式是互動結合使用的
回覆列表
謝謝,我一直認為自然界大社會個體生命,各自獨立又緊密聯絡,這三者處在平衡協調狀態,即是個體生命的最佳狀態。因此認識理解熟大自然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學校要有意識組織學生認識自然界,瞭解自然界,熟悉自己,從而正確確立個體生命與自然界的關係。家長也儘可能多地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然界,愛護一草一木,環保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