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蔡行—caihang
-
2 # 使用者99994589889
在西方哲學界,現象學可以算是西方兩千年的哲學的“巔峰”,現象學將人類帶入到了一種新思維方式的領域。它打破了傳統哲學與科學的界限,把中西哲學結合在一起……
科學與現象學
科學是從理論化、概念化、系統化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的一種方法,科學的“領域”就是由牛頓、O2、阿拉伯數字等概念組成的領域。如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實驗科學。
現象學不同於科學的概念化、理論化、系統化,現象學更加重視對事物本身的關懷。不使用任何的概括和定義,只對事物本身進行素描。現象學方法很特別,它用概念來描述“前概念”的現象一樣,可謂無相之相、無狀之狀,例如我們說桌子的時候,桌子是科學對它的概括,現象學則表示為可以在其上表面放東西的東西。這就如同一位詩人想表達他當下所感之意境時只能藉助詩詞這種表達方式。現象學的“領域”是一個純粹的領域,是一個不摻雜任何概念雜質的領域,但我們卻又一直對這個領域有所“領悟”,就好比詩人對意境的領悟。
——現象學方法:現象學還原介紹
讓我們一步一步來走近現象學這個“領域”,想要到達這個領域,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去理論化、概念化、系統化,我們稱這個過程為“現象學還原”。可能直接進行現象學還原對很多人來說還很陌生,我們姑且先從“心理學還原”說起。
人不論想什麼、做什麼肯定都處於一種“情緒”或“心情”當中,朋友久別重逢時會感到激動,戀人分別時會感到悲傷、走向講臺時會感到緊張,無論做什麼、想什麼必定都處於一種“情緒”、“心境”當中,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還原。比如看見一個人誇誇奇談,從天文談到地理,我們可以說他學識淵博、也可以說他很有見識。但站在心理學的角度看他,他不過就是宣洩心中的情感或壓抑,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還原,在這個過程中概念、語言被進一步壓縮為一個情緒和心理問題。但要清楚,心理學不過也是一種理論構架,也是基於一定的概念化、系統化、抽象化方法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還並不是“事物”本身,也是經過概念加工後而成的東西。如果將心理學所設定的概念去除,進一步追問事物本身。那我們就可以回到一個更原始的領域,也即是前概念、前語言、前邏輯的現象學領域,這就是現象學還原。
——現象學領域之描述,無相之相、無狀之狀
經過心理學還原,再經由現象學還原,我們就到達了現象學這塊全新的領域。我們想要來描述現象學領域這種當下所感用固定的概念或理論體系就不再合適,就好比白居易所感之詩境“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不能被描述為“四月份,山上因為海拔高,所以桃花比山下開得晚”。所以面對現象學領域,只能透過類似於“詩歌”這種意象性的描述方式,再或者說古人“易經”中乾、坤、艮、震這種象形思維、文字來描述,這個領域就是現象學的領域。
再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看起很憔悴,西醫就傾向於用概念化、系統化的語言來描述,比如他血糖好多、血壓多高、功能指標是否正常,以這種概念化的資料來對其狀態進行評定;而中醫就與這種概念化的思維方式不同了,可以說中醫更是一種現象學的思維方式。如果這人看起很憔悴,中醫會說這人“精“、”氣”不足,直接從起當下所感描述那人狀態,而不是經過一系列抽象化、概念化的概念來描述那人的狀態,中醫的這些用語如精、氣、神、血都不同於西醫那種可量化、可實驗的詞語,更是一種當下化、在場化的現象學描述。
——由現象學反觀科學、一切理論體系
現象學領域是個開放的領域,從這個開放的領域我們可以建立各種概念體系包括現象學自身,這就就好比治病有中醫和西醫之分,面對自然規律有科學和易學之分。就如我們走進一個房間感覺裡面很壓抑、很封閉,我們可以站在現象學的角度說這裡缺乏“生氣”,也可以對這種感覺建立理論體系,說這房間哪裡差點裝飾物、哪裡色彩搭配不好等等。又打個比方,有人問你:“你為什麼願意和你的愛人在一起?”有人會說:“因為另一半無論成長背景、家庭、性格、長相都和我般配,所以我倆願意在一起。”這其實就是對戀愛感覺的理論建構了。如果站在現象學的角度來描述則是:“我和她在一起不累、感到高興”。可見現象學就是這麼一個“原始”的領域,其中不摻雜任何反思後概念雜質,僅僅從其原初、當下化、在場化來描述事實本身。
海德格爾把現象學方法用於“存在”創立了存在主義,伽達默爾把現象學方法用於“文字解說”創立了詮釋學,大家不妨把現象學思維用於各個領域,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3 # 愛心理學的日本文學貓
看了前面幾個評論,講得太複雜了。簡單明瞭地說,現象學的大神是大哲學家胡塞爾。我們常說透過現象看本質,而胡塞爾則認為根本沒有本質,只要研究現象就夠了。那麼如何研究現象呢,答案是不先入為主地看(“觀照”)。打個比方,某個你認識的漢字,你有時突然看著感覺很陌生,好像不認識了一樣,那是因為你以前每次看到這個字,就會聯想起它的拼音、它的含義,現在你把這些全部去掉,你是不是發現好像是第一次認識它了?
-
4 # 桌上客
簡單地說形象學是一切事物只看外表,不看內在變化的一種主觀的意識形態。與唯心主義是如出一轍的,是唯物主義做對立面。
-
5 # 楊柳枝18
現象學就是以現象為研究物件的學文,是對"現象"的理解。是”回到事物的本身”。
現象的本意就是顯現出來的東西,事物本身在傳統哲學中一般理解為隱藏在現象背後或深處的本體或本質。而現象學所理解的現象就是事物的本身。
"顯現”不僅對感官,而且也是對一時的顯現,感官只能認識事物的外表或某個側面,能認識事物本身或本質。此外,認識的活動與事物的顯現不再處於主客觀的兩極。"顯現”本身已經是透過意識活動在意識之中的顯現了,因此,意識就是向我顯現。
現象學就是對意識的研究,並透過意識的自我顯現來解釋事物的本身。不能用簡單的主觀或客觀論來解釋現象學,他有”萬事皆備於我"的極端立觀唯心,也有“無物即無我”的映象主觀唯心。正如龐蒂所說:現象學的收穫莫過於把極端的主觀主義和極端的客觀主義在關於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結合起來。
-
6 # 道之和135l
“現象”作為一個神學詞彙,在歐洲啟蒙運動之前,有“顯現”的意思,泛指“奇蹟”,而且有專指上帝的“顯示”之意。上帝、瑪麗亞、耶穌基督等等的顯靈,在羅馬天主教中是一個重要的觀念,都可以用Phenomenon表達。
根據羅馬天主教的神學觀點,一箇中心題目就是~神對人的選擇,而摩西是神選出來向猶太人傳遞它的旨意的,猶太人則是由神選出來,任務就是把摩西傳遞給他的上帝的聲音傳播給世人。
羅馬天主教認為在“現象”這件事上,神的“顯現”有二個要點, 其一,只有被神選出來的人才能看到這些現象;其二,現象是一種啟示,是神要告訴人一些事情。
因此在羅馬天主教最重要的“封聖”大典中,只有那些聲稱見到奇蹟的人才有被被封為聖徒的資格。否則,無論你對教會貢獻有多大,只要你沒有見過奇蹟,就說明神沒有對你顯過靈,更說明神並沒有把你選出來,因此你永遠只能是一個“普通人”。
正因為“顯靈”~“現象”是神給予人的啟示,所以,對於“現象”的解釋就變得非常非常的重要。
或者說“現象”的背後一定有更重要的內容會隨之而來,信徒們必須有辦法正確理解神的啟示。
在這裡,神是透過“現象”這種途徑來向人傳遞重要的啟示的。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樹立起堅定的神學信仰,就不能正確理解現象。
綜上所選,在現代哲學領域,在某一社會事物出現前,所顯示出來的某種前瞻性、映示性的事物就是“現象”。因此,正確理解“現象”至關重要!研究如何正確理解“現象”的方法學~就是“現象學”。
回覆列表
其實現象和本質都是同時存在的!如果你想單獨看到其中的任何一個的話,那你就去掉它對面的那個,剩下的就是你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