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相國、丞相、首輔都是官職,相國、丞相多個朝代設定的官職;首輔,只有明朝設定。

    宰相是指不設丞相職務時,行使丞相職權的、類似丞相職務的官職統稱;歷史上,只有遼朝設為官職。

    一、相國、丞相是同樣官職,兩個稱謂,多稱丞相。

    古代的帝王,綜理國家大事,軍民工農財文法,繁瑣雜務,根本忙不過來,於是自春秋戰國始設定丞相一職,協助帝王處理政務。

    秦、漢相沿設定,丞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為百官之首,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政府首腦,也就是總理、首相大臣職務。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封建帝國的丞相李斯,漢朝助漢高祖劉邦成就帝業的“漢初三傑”之一的丞相蕭何 ,漢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丞相曹操,歷史上“大名垂宇宙”的賢相、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等。

    二、宰相,歷史上只有遼朝設為官職。

    宰相是在不設丞相的朝代,對行使丞相職權、類似丞相官職的統稱。

    唐朝、宋朝,汲取前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權傾朝野,甚而奪取皇位,權力太大,嚴重的威脅皇權,因而不設丞相一職。

    但皇帝綜理軍國大事又忙不過來,唐太宗時,設“同中書門下三品”之職,後改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職權,習稱宰相,為避免集權,設定多人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太宗親信重臣李績,成為歷史上“同中書門下”第一人。

    宋朝時,鑑於自家太祖皇帝趙匡胤,原為後周掌握重權的大臣,“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唯恐歷史重演,為防止文武大臣權力集中,更是設定多人擔任類似副相的參知政事官職,分散權臣的權力。

    三、明朝建國初期曾設定丞相,因丞相胡惟庸結黨營私,權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權受到威脅,以謀反案誅殺胡惟庸後,裁撤丞相一職。

    但紛繁的政務,皇帝難以應付,於是,以內閣大學士備皇帝諮詢處理政務,形成內閣大學士多人分散權力行使丞相職權,也就是事實上的宰相;後又設內閣首輔大學士,就是實際上的首席宰相。

    四、清朝始仿明制,設定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皆為最高品級一品官員,以殿閣大學士行使丞相職權,多達6人,避免集權,

    但自雍正皇帝,為西北戰事需要,設立軍機房,於皇宮內廷牆外的皇宮外廷辦公,晝夜值守。

    軍機處,於皇宮內廷牆外。

    後改軍機處,初僅為辦理軍務事宜,後逐漸擴大到軍國大事皆經辦理,為清朝最高中樞權力機關,軍機大臣設定多人,員額不定,由能力卓著的親信大臣擔任,一般首席軍機大臣出自滿人,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殿閣大學士由行使丞相職權的實職,變成尊崇位高的虛職,成為皇帝授予文武勳臣的榮譽性加銜職務。

    晚清重臣左宗棠,任軍機大臣,習稱宰相,榮譽加銜東閣大學士。

    僅供參考。

  • 2 # 伊耆角木

    這個題目其實挺大的。丞相、相國是官職,時代不同略有區別。首輔不是正式官職而是一個習慣稱謂,至於宰相,也不是官職,而是一個對皇帝之下擁有最高行權力官員的統稱,可以指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班子,能用來形容歷朝歷代不同的官職。這要分別詳細說一下了。

    (秦國最後一任相國呂不韋)

    先說相國和丞相,這二者聯絡緊密。相國也叫相邦(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避劉邦的諱只稱相國不稱相邦)。先秦時期,相國為一國最高官職,擔任相國的人可謂僅次於國君,在朝中享有說一不二的權力,囊括政治、軍事、司法等等。先秦典籍中提到的“相”,通常指的就是相國或者相邦。而丞相一開始只是作為相國的副手,先秦時有的國家設左右丞相共同輔佐相國,有的只有一個丞相可以理解為“副相國”。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最後一位相國也就是著名的呂不韋。呂不韋被罷免後,嬴政認為相國權力過大,廢置。

    (秦朝丞相李斯)

    秦統一六國後,以原有的相國副手左右丞相取代相國,成為最高官職,但是與相國相比,丞相權力小很多,只是執掌行政權。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軍事權和監察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並稱三公。漢朝建立後,初期恢復了先秦時期的相國制度,丞相又成為了相國的副手。蕭何、曹參等都擔任過相國,《史記》裡他們的傳記就是《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曹參死後不設相國,又只有丞相,所以陳平的傳記就是《陳丞相世家》(期間呂后時期呂產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相國,之後廢置)。

    (東漢末曹操恢復丞相官職)

    東漢開始,又不設丞相,改稱司徒,行使丞相職責。到了東漢末年董卓把持朝政,稱相國(但不設副手丞相)。曹操迎奉漢獻帝后自任丞相,稱魏公(魏王)後等於有了自己的魏公國(王國),同時又有官員擔任魏相國。此後,又恢復司徒。但是把持朝政的權臣會加封丞相或者相國(如司馬懿、司馬師父子先後拒絕。另外兩國蜀漢諸葛亮為唯一一個丞相,死後都由大將軍、大司馬掌相權;東吳有丞相,但權力並不大,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才是掌實權人物。

    (胡惟庸為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此後,丞相、相國一直不是常設官職,而是在比較短的時期內授予一些特定的權臣。隋唐三省六部制,尚書省掌行政權,但尚書省長官尚書令由於曾是李世民擔任的官職,廢置,只有副長官左右僕射。後來玄宗李隆基在位其間短暫將左右僕射改稱左右丞相,宋朝也有某些時期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稱左右丞相。元朝僅保留中書省,長官中書令為皇太子兼任,副長官為右丞相、左丞相(有時僅設右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到了明代初年,胡惟庸為左丞相(明代左丞相高於右丞相),案發,朱元璋廢丞相。從此丞相、相國再也不是正式官職,而成為某種尊稱。

    (明代張居正為少數大權獨Range Rover的首輔)

    花了很大篇幅說完了丞相和相國,然後說說首輔。首輔最簡單,因為那僅僅存在於明清兩代,僅僅是個習慣稱謂,不是正式官職。明朝朱元璋廢丞相後設立內閣制度,本為皇帝的秘書班子。到了朱棣在位其間內閣地位上升,處理大小政務。內閣官員稱為大學士,其中排名第一的大學士稱為“首輔”意思就是排名首位輔佐皇帝的官員(另外排名第二的習慣稱為次輔)。嘉靖皇帝在位時開始親自這麼稱呼官員。但是,首輔的權力不同於過往的丞相、相國,因為還要被制約。有的皇帝要自己做決定,而即使不管事的皇帝也有司禮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內閣只能草擬詔書,沒有司禮監的蓋印,也是一紙空文。所以,明代除了張居正這樣少數的人之外,幾乎沒有權侵朝野的權臣,遠不及早年丞相、相國的說一不二。

    (清代乾隆年間內閣排名第一的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傅恆可以稱首輔)

    清代延續了明代內閣制度,也習慣性將排名第一的內閣大學士稱為首輔。但是清代延續了內閣經常形同虛設,內閣大學士多為榮譽官職。而真正決策圈子在於康熙時期的南書房和雍正之後的軍機處。所以,後來也將清朝領班軍機大臣習慣稱謂首輔。但是清朝的首輔權力更小,萬事都需皇帝親自決策,幾時軍機大臣也幾乎就是秘書和參謀而已。

    (宰相可以是很多人)

    最後說說宰相了。宰相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所有歷朝歷代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都可以叫做宰相。比如之前說的最高行政長官丞相、相國、司徒,以及最高軍事長官太尉、最高監察長官御史大夫。還有漢朝到南北朝掌握實權的大司馬、大將軍。隋唐三省長官尚書令(包括副長官左右僕射)、中書令、門下侍中。唐代還會對一些官員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思是和中書、門下二省的三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一起參與政事。這些人都算宰相。宋代除了丞相還有樞密院(掌管軍事)的長官樞密使,宋代有“參知政事”官職,類似於唐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清內閣、軍機處成員也都習慣性被稱為宰相(當然明清這些官員權力與之前的相比已相差太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宗偉質子治療,花費近千萬癌細胞全面消除,質子治療是否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