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闊天地,大有所為,回鄉創業,土裡淘金。也有人說,投入了幾十萬、幾百萬回鄉種地,現實很殘酷,要麼賠錢走人;要麼堅持下去繼續賠錢,等待翻盤。做農業需要情懷,要有犧牲精神,這也許是自嘲無奈。 今後隨著科技進步,隨著產業發展,農業會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將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將來想當農民不容易。國家也會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來自農業部門的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目前,全國有1500餘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要發展到2000萬人。 在城鎮化程序大潮中,不少人要回歸田園,做農場主。 您有哪些好的農業經營方法及創業專案,或會不會支援身邊人回鄉創業?
6
回覆列表
  • 1 # 祥子在俄羅斯種地

    這個問題正好問到點上了,我用我自己的親身例項,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出生七十年代,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從小也深刻體會和感受了農村的生活,那時候跟著家裡幹農活小孩也是必須參與的。

    經過努力,考上了挺好的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大城市,加入了公務人員的行列。農村出來的我,當然不會怕吃苦,怕受累,工作上當然做的不錯。可不知道為什麼,隨著風氣與環境的越來越不適應,漸漸厭煩了那種生活。經過艱難的思想鬥爭,決定辭去了這份工作,選擇了自由,更讓大家想不到的是,我又選擇了農業,就像題目所說,做起來職業農民!

    現在是進入農業的第二年,經過艱辛的努力和付出,目前所做之事也有了一定的規模,在俄羅斯完成了30000多畝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目前長勢良好,期待年底有個好收成!更期待我再次選擇的這條農業之路越走越好!!!

  • 2 # 凡塵觀生活

    曾經是農民的你,會再次回鄉做職業農民嗎?為什麼?

    我雖然已經過了回村當農民的機會。但是,我卻確實是研究基層農村工作者。在我看來,曾經的農民,再次回鄉做職業農民,完全是有可能的。事實上,在我們身邊已經就有回鄉做農民的例項。不過,再次回鄉做職業農民和曾經的農民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我的暢想

    在我的心目中,未來的農業是會有很多人經營的。但是,真正和土地打交道的人沒有,或者很少。這也是職業農民和曾經的農民本質上的區別。

    曾經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將來的職業農民中的服務型職業農民將是“面朝前方,背靠背,腳踩油門手握盤”!技術型或者管理型的職業農民將是“經營農業不見農業”。這樣一種的農業業態,曾經的農民為何不再次回鄉做職業農民呢。

    未來的職業農民將不再種地!

    在《有人說再過二三十年,將不再有農民,對此你怎麼看?》的問答中有網友問到,地誰來種?我在這裡可以言辭鑿鑿的回答,地不要人種!地由機器種!機器人來管!

    過去種地,每一釐土地都是人把雙腳踩在土壤裡耕作,每一分莊稼都是人用手親自收穫。每一畝禾苗的防蟲都是腳踩土壤一步一噴霧打出來的。可現在呢,幾十畝、成百畝禾苗防蟲植保無人機很快就解決了,成百上千畝土地,深松機、深耕機就翻耕了,大片大片的成熟莊稼聯合收割機就收穫了。

    所以,未來的土地,將不會再用人直接耕種,而是透過機械化去耕作!服務型職業農民將是機械化的操作者!

    未來的職業農民將不見農業!

    未來會管理的職業農民、懂技術的職業農民從事農業將不見農業。也就是說,懂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將不見農業。是因為,他們懂農業,知道什麼季節該幹什麼,到了季節就會調遣各種機器進行田間操作。譬如,他們透過農田管理FM系列監測站,檢測到土壤需要深松,他們就會調遣農機專業合作社來深鬆土壤,檢測到需要防蟲,就會調遣無人機飛噴。檢測到土壤缺水們需要澆灌,就會按下按鈕自動噴灌。需要收穫,就會有聯合收割機,無人採摘機器人進行收穫等等。

    而這些管理者、技術人員完全是坐在辦公室,透過電子螢幕觀察田間情況,透過農田管理FM系列監測站科學的準確的掌握各種農業資料,然後做出耕作指令,服務型職業農民就會透過機械來操作。所以,未來會管理、懂技術的職業農民從事農業將不用親自到田間耕作農業。

    事實上,現在的農業園區的負責人,腳踏土壤、親手耕作的有幾個?

    農業例項

    問答中的網友祥子在俄羅斯種地,一人在俄羅斯完成了3萬多畝非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從發的圖片上可以看到哪有與土打交道的特徵。

    在我的身邊楊凌試驗區的溫室大棚裡農業哪有腳踏土壤的現象。我們身邊的極其普通的反季節大棚蔬菜的管理要必露地蔬菜的管理效益要高出好多倍!我們現在小麥的收割都是在用大型聯合收割機收穫,鐮刀收割的時代已經成了傳統的記憶!

    犁樓耙耱都已經進了農博館!這些活生生的發展事例,無不說明未來的職業農民將不再種地,未來的職業農民將不再見農業!

    這樣好的農業,何愁沒有人耕種,何愁沒有人當農民!農民將來一定是一個令人十分羨慕的職業 !

    再見!

  • 3 # 一凡210547681

    不知職業農民與農民有什麼區別,這要看政府的政策,如果政府出臺政策,讓職業農民享受城市職工一樣的待遇,有工資,有醫保,有退體保障,我想很多在外打拼的農民一定會再次回鄉的。

  • 4 # 特色農產品的倡導者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在外打拼了十來年。說實話要我回去當職業農民可能有點勉強,但我一直有個把農村的資源與網際網路相結合的想法。衣錦還鄉,能為家鄉帶來什麼?何不趁著年輕有精力去為家鄉做點事。

  • 5 # 新華融媒新消費

    這個問題要看“職業農民”指的是哪一種農民。

    曾是農民,體會過農民的辛苦與不容易,面朝黃土背朝天,頂著炎炎烈日,從天剛矇矇亮開始幹活一直到天黑的看不見莊稼才回去,這其中的苦與累豈非辛苦二字所能表達的清楚。如果是再次回鄉做這樣的農民,我想好不容易離開農村的我們沒有理由選擇回去,同樣也不願意選擇回去。

    在農村的孩子們聽過父母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要好好學習,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走出農村,才能不做農民,才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不像爸爸媽媽那樣辛苦。從小我們接受的觀念就是農村很辛苦,我們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走出農村。其實不論做什麼工作都很辛苦,外出找工作可能真的不像農村的活那麼累,但是工作壓力一樣很大,穿的是比農村要體面一些,但是工作壓力工作強度也不小。

    但是如果職業農民是在機械化的大背景下,做農民不用自己每天辛苦的去田裡勞作,而是把控好時節和莊家的長勢,大部分的工作可以由機械來完成,職業農民需要的是經驗,對莊稼整體情況的掌控,決定在哪個時間除蟲,在那個時間施肥,莊稼有了蟲害怎麼處理,這樣的職業農民我想有很多農民是非常願意回去的。農民本身對農事、農時的掌握就比較好,這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比書本的知識要更實用。

  • 6 # 新大風歌

    我的答案是:如果有機會,當然會回農村去做職業農民。

    理由如下:

    一,曾經生活在農村的我,喜歡農村人的淳樸,喜歡農村的一草一木,和廣大農村農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上大學學農學專業是我的第一志願。我當時就發誓一定要利用知識把農村舊面貌來改變。

    二,在城裡二十多年,但戀鄉情結一直未變。

    農村農民在發展,但走的腳步有點遲緩。但不論怎樣,我一直堅信農民是天,默默耕耘,默默奉獻。

    我想今後,不論社會再發展,科技再進步,但有一點,如果沒有農民的糧食和蔬菜供應,一切都是扯淡。

    三,目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進軍號己吹響,將鼓舞眾多的人去農村創新創業,去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

    只要懂經營,會管理,會技術,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能做的工作,總能實現自己的心願。

    在農村發展一定會吃香,會有大的發展前途,可以大有作為,可以書寫最美的詩篇。

    四,自己感覺年皊大了,但我知道現代農業己不是過去的生產模式。

    科技化,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等時代己來臨,我也想親自去農村去體驗。

    利用自己的科技專長,流轉幾十畝土地,建一個科技示範園。

    種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助農民賺。

    希望讓家鄉的父老鄉親都能過上好的生活。這是我一生追逐的夢想,而又朌望能實現的答案。

    五,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現在城市各行各業竟爭激烈,很難在城市立足,不要在留戀。

    現在國家在農村搭建好了一個發展的廣闊舞臺。我一定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回到自己的鄉村去做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國貿易一直失衡,卻沒有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