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錢學森之問”,教育改革應該怎麼改?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先生的這個問題,提出來到至今一直讓人感覺心情沉重。實際上,在錢學森先生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還發出了另一個感慨,大意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培養的學生的成就,都沒法與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提並論呢?
從問題的提出到現在,許多人都試圖圓滿回答。本人患有2型糖尿病,2017年有幸歪打正著治癒了,同時也碰巧病因病理也展現在眼前。糖尿病病因的面世,讓本人聯想到很多不可理解的問題,這時候有了明確的答案。從小學生全員近視到神童出家,進一步推及“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居然是一個健康問題。
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是從有了考試製度開始的。問題的源頭是“考試這個指揮棒”,在這個指揮棒的指揮下,孩子們刻苦讀書。這個刻苦讀書又與人易患的“三高”等慢性病病因相交匯,兩個因素交匯形成了對學子身心的巨大傷害,造成大腦發育不完善、大腦供應能量不足、“三高”等慢性病早期發生、近視等健康問題,有健康問題的人成不了大師就是正常的了。這就是“錢學森之問”的答案。
有了問題答案,就可以確定教育的改革目標和措施了。目標是透過改革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再發生因課業負擔引起的亞健康出現,近期實現近視率大幅度下降。改革措施是:改變不適合的教育目標,縮短學制和改變考試時間,改革優劣評價標準,讓健康狀況參與評價,大學實行寬進嚴出方針,研究生招考實行健康一票否決。
許多人認為“錢學森之問”的教育改革是政治話題,實質上是自然科學話題,即是保護學生身體健康話題。
下面是需要改革專案和內容的簡略提綱。
一、改革學年劃分及考試時間
目前學校的考試時間需要改革,因為學年考試、升學考試,畢業考試、高考等重要考試,都是安排在每年的最熱的時候進行,由於天熱休息不好,易造成失眠、焦慮體力消耗大,影響考試成績,有害身體健康。
學年劃分,寒假後開學為新學年開始,寒假前為一學年的結束。
透過改革學年劃分,每學年第一學期末,天熱是相對次要的期末考試,學年、畢業、高考等重要考試都改在了冬季。這樣就回避了原來考試時間的許多弊端,有利學生身心健康。
二、學制改革
㈠人的生長髮育時期劃分簡介
嬰兒期,0歲,乳牙生長前
幼兒期,1-3歲,乳牙生長完成,出生後大腦第一階段發育完成。這時期大腦發育好壞影響學習能力(三歲看大),錯過發育以後無法彌補。要保證發育能量供應,不可以用早教、疾病爭奪身體發育的能量。
兒童期,4-7歲,恆牙的門牙開始生長結束,出生後大腦第二階段發育結束。這時期大腦發育好壞影響工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七歲看老),錯過發育以後無法彌補。不可以用早教、勞作、疾病爭奪發育能量。
少年期,8-12歲,28顆恆牙生長完成。
青少年期,13-17歲
青年期,18-28歲,智牙生長。
㈡學制改革內容
按人生長髮育規律,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避免孩子學習與生長髮育爭奪能量,特別是保證大腦發育的能量需要。學制改革安排如下:
①幼兒園,兒童期,4-7歲,學制四年,預備班、小班、中班、大班。
②小學,少年期,8-12歲,學制五年。
④大學,青年期,18-21歲。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幼兒園晚入園一年,讓孩子在家完成大腦的第一個發育階段,保證所有的孩子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入院時間增加一年,讓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完成大腦的第二階段發育,保證孩子成人後有工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小學縮短一年,整個小學學習都在生理年齡少年期,孩子的心智水平有利初級教育的完成。中學縮短一年,讓中學學習在青少年期完成。
幼兒園根據家庭情況可以入園,也可以家庭看護,不影響小學入學。小學、中學實行十年義務教育。
三、幼兒園辦園目標改革
幼兒園的改革,主要是辦園目標的改革,把辦園目標由教育改為養育,以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唯一目的。
禁止幼兒園教授小學才學的知識,幼兒園孩子以學習生活基本常識為主,按年齡特點掌握生活常識,安全常識,防騙常識,學習和夥伴交往友好相處技巧。將這些知識融入到遊戲娛樂中,進行簡單的體育運動,杜絕任何形式的園外作業。
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有未成年人參加的知識比賽,停辦大學少年班。
這一階段是“三高”等慢性病始發的高發期,要教育家長看護好孩子,特別是夏季晚上,防止孩子受寒。較長時間的過度體力勞動(孩子年齡小沒有太大的體力和耐力,不要用成人眼光看孩子)、早教等消耗孩子體力。體力的消耗也是“三高”等慢性病的直接病因。
如果孩子這個時期性格發生變化,變的內向、懶動、專注某些熟悉的事(如學習),興趣愛好少很乖,甚至在人們眼裡是神童,這時就可能是身體受到了傷害。
有些神童,是在幼兒期有很好的生活條件,在兒童期由於過早的勞累、學習過度消耗體力,使身體的抵禦不良環境能力較低,成為“三高”病的早期患者。他們變內向,生活興趣少,專注某項熟悉的事,成為人們眼中的神童。由於體力被過多的消耗,造成大腦第二階段能量缺乏而發育不完善,成年後無生活社交能力,熱衷出家。這些人都會發展成“三高”的現實病人。
四、學生評價標準、學校評價標準
過去評價學生以考試成績為主,學習成績成為唯一的學校學生行為指揮棒。改革後評價學生標準以考試成績為基礎、健康程度為權數的雙指標體系。
國家成立研究機構,制定判斷學生健康指標專案、檢測方法、判斷標準。制定的指標要公平公正、操作簡單、有利提高學生的健康程度。建議健康檢測專案應以“三高”等慢性病早期症狀指標為主。
在國家的健康評判標準出臺前,建議用視力為臨時評判標準(視力好壞反映的人體能量供應能力好壞)。視力最好的為健康權數最大值,視力越差健康權數越小,做過視力矯正手術的健康權數按最小值。
學生綜合成績=考試成績×健康權數
對學校的評價,應將健康權數納入重要的考核指標,並和經費、績效工資掛鉤。
五、大學寬進嚴出改革
大學招生以學生綜合成績為標準,把學習好身體健康的人才放在科學研究的關鍵崗位。
按社會需求比例,配置好科研綜合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比例。
大學實行“寬進嚴出”政策,透過改革把“中小學拼命學,大學只剩玩”教育模式,改變成“中小學打好基礎,保證健康;大學人人努力,個個成才”的良性模式。
六、研究生招考近視一票否決
研究生招生要嚴格一些,除了考試成績外,對身體患有“三高”等慢性病者,要一票否決。在沒有國家統一的檢查判斷標準前,也用視力臨時代替,即不招近視患者。
七、特殊神童教育供給制改革
神童的成因在幼兒園改革中已經介紹,這裡不再重複。
神童作為特殊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這個人群是最容易出愛因斯坦、牛頓式傑出科學家的搖籃。由於成長時的特殊環境,這些人除了興趣領域外,基本沒有其他雜念,可以持久的做某項研究,同時他們的抽象思維極度發達,會有很多常人理解不了的奇思妙想。像中國還沒解決的計算機作業系統的演算法問題,有這些人去研究,會很好的解決準確性和計算速度難題的。
這些人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也有解決不了的劣勢。這就是生活和社交問題,這方面由於身體發育的原因能力嚴重不足。為解決這一矛盾,國家篩選一些神童,進行頂級科技研究。對他們的生活實行供給制,生活有人照顧,與外界交往有人陪同。讓他們做擅長的工作,不會無奈的去出家。
根據“錢學森之問”,教育改革應該怎麼改?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先生的這個問題,提出來到至今一直讓人感覺心情沉重。實際上,在錢學森先生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還發出了另一個感慨,大意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培養的學生的成就,都沒法與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提並論呢?
從問題的提出到現在,許多人都試圖圓滿回答。本人患有2型糖尿病,2017年有幸歪打正著治癒了,同時也碰巧病因病理也展現在眼前。糖尿病病因的面世,讓本人聯想到很多不可理解的問題,這時候有了明確的答案。從小學生全員近視到神童出家,進一步推及“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居然是一個健康問題。
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是從有了考試製度開始的。問題的源頭是“考試這個指揮棒”,在這個指揮棒的指揮下,孩子們刻苦讀書。這個刻苦讀書又與人易患的“三高”等慢性病病因相交匯,兩個因素交匯形成了對學子身心的巨大傷害,造成大腦發育不完善、大腦供應能量不足、“三高”等慢性病早期發生、近視等健康問題,有健康問題的人成不了大師就是正常的了。這就是“錢學森之問”的答案。
有了問題答案,就可以確定教育的改革目標和措施了。目標是透過改革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再發生因課業負擔引起的亞健康出現,近期實現近視率大幅度下降。改革措施是:改變不適合的教育目標,縮短學制和改變考試時間,改革優劣評價標準,讓健康狀況參與評價,大學實行寬進嚴出方針,研究生招考實行健康一票否決。
許多人認為“錢學森之問”的教育改革是政治話題,實質上是自然科學話題,即是保護學生身體健康話題。
下面是需要改革專案和內容的簡略提綱。
一、改革學年劃分及考試時間
目前學校的考試時間需要改革,因為學年考試、升學考試,畢業考試、高考等重要考試,都是安排在每年的最熱的時候進行,由於天熱休息不好,易造成失眠、焦慮體力消耗大,影響考試成績,有害身體健康。
學年劃分,寒假後開學為新學年開始,寒假前為一學年的結束。
透過改革學年劃分,每學年第一學期末,天熱是相對次要的期末考試,學年、畢業、高考等重要考試都改在了冬季。這樣就回避了原來考試時間的許多弊端,有利學生身心健康。
二、學制改革
㈠人的生長髮育時期劃分簡介
嬰兒期,0歲,乳牙生長前
幼兒期,1-3歲,乳牙生長完成,出生後大腦第一階段發育完成。這時期大腦發育好壞影響學習能力(三歲看大),錯過發育以後無法彌補。要保證發育能量供應,不可以用早教、疾病爭奪身體發育的能量。
兒童期,4-7歲,恆牙的門牙開始生長結束,出生後大腦第二階段發育結束。這時期大腦發育好壞影響工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七歲看老),錯過發育以後無法彌補。不可以用早教、勞作、疾病爭奪發育能量。
少年期,8-12歲,28顆恆牙生長完成。
青少年期,13-17歲
青年期,18-28歲,智牙生長。
㈡學制改革內容
按人生長髮育規律,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避免孩子學習與生長髮育爭奪能量,特別是保證大腦發育的能量需要。學制改革安排如下:
①幼兒園,兒童期,4-7歲,學制四年,預備班、小班、中班、大班。
②小學,少年期,8-12歲,學制五年。
④大學,青年期,18-21歲。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幼兒園晚入園一年,讓孩子在家完成大腦的第一個發育階段,保證所有的孩子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入院時間增加一年,讓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完成大腦的第二階段發育,保證孩子成人後有工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小學縮短一年,整個小學學習都在生理年齡少年期,孩子的心智水平有利初級教育的完成。中學縮短一年,讓中學學習在青少年期完成。
幼兒園根據家庭情況可以入園,也可以家庭看護,不影響小學入學。小學、中學實行十年義務教育。
三、幼兒園辦園目標改革
幼兒園的改革,主要是辦園目標的改革,把辦園目標由教育改為養育,以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唯一目的。
禁止幼兒園教授小學才學的知識,幼兒園孩子以學習生活基本常識為主,按年齡特點掌握生活常識,安全常識,防騙常識,學習和夥伴交往友好相處技巧。將這些知識融入到遊戲娛樂中,進行簡單的體育運動,杜絕任何形式的園外作業。
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有未成年人參加的知識比賽,停辦大學少年班。
這一階段是“三高”等慢性病始發的高發期,要教育家長看護好孩子,特別是夏季晚上,防止孩子受寒。較長時間的過度體力勞動(孩子年齡小沒有太大的體力和耐力,不要用成人眼光看孩子)、早教等消耗孩子體力。體力的消耗也是“三高”等慢性病的直接病因。
如果孩子這個時期性格發生變化,變的內向、懶動、專注某些熟悉的事(如學習),興趣愛好少很乖,甚至在人們眼裡是神童,這時就可能是身體受到了傷害。
有些神童,是在幼兒期有很好的生活條件,在兒童期由於過早的勞累、學習過度消耗體力,使身體的抵禦不良環境能力較低,成為“三高”病的早期患者。他們變內向,生活興趣少,專注某項熟悉的事,成為人們眼中的神童。由於體力被過多的消耗,造成大腦第二階段能量缺乏而發育不完善,成年後無生活社交能力,熱衷出家。這些人都會發展成“三高”的現實病人。
四、學生評價標準、學校評價標準
過去評價學生以考試成績為主,學習成績成為唯一的學校學生行為指揮棒。改革後評價學生標準以考試成績為基礎、健康程度為權數的雙指標體系。
國家成立研究機構,制定判斷學生健康指標專案、檢測方法、判斷標準。制定的指標要公平公正、操作簡單、有利提高學生的健康程度。建議健康檢測專案應以“三高”等慢性病早期症狀指標為主。
在國家的健康評判標準出臺前,建議用視力為臨時評判標準(視力好壞反映的人體能量供應能力好壞)。視力最好的為健康權數最大值,視力越差健康權數越小,做過視力矯正手術的健康權數按最小值。
學生綜合成績=考試成績×健康權數
對學校的評價,應將健康權數納入重要的考核指標,並和經費、績效工資掛鉤。
五、大學寬進嚴出改革
大學招生以學生綜合成績為標準,把學習好身體健康的人才放在科學研究的關鍵崗位。
按社會需求比例,配置好科研綜合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比例。
大學實行“寬進嚴出”政策,透過改革把“中小學拼命學,大學只剩玩”教育模式,改變成“中小學打好基礎,保證健康;大學人人努力,個個成才”的良性模式。
六、研究生招考近視一票否決
研究生招生要嚴格一些,除了考試成績外,對身體患有“三高”等慢性病者,要一票否決。在沒有國家統一的檢查判斷標準前,也用視力臨時代替,即不招近視患者。
七、特殊神童教育供給制改革
神童的成因在幼兒園改革中已經介紹,這裡不再重複。
神童作為特殊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這個人群是最容易出愛因斯坦、牛頓式傑出科學家的搖籃。由於成長時的特殊環境,這些人除了興趣領域外,基本沒有其他雜念,可以持久的做某項研究,同時他們的抽象思維極度發達,會有很多常人理解不了的奇思妙想。像中國還沒解決的計算機作業系統的演算法問題,有這些人去研究,會很好的解決準確性和計算速度難題的。
這些人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也有解決不了的劣勢。這就是生活和社交問題,這方面由於身體發育的原因能力嚴重不足。為解決這一矛盾,國家篩選一些神童,進行頂級科技研究。對他們的生活實行供給制,生活有人照顧,與外界交往有人陪同。讓他們做擅長的工作,不會無奈的去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