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njin6278
-
2 # 含章可貞大吉
最早記載精衛的故事,是《山海經·北山經》: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博物志》卷三也有記載:
“有鳥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故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述異記》捲上也說:
“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其名自呼。每銜西山木石填東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於此川,誓不飲其水。一名鳥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
從史料來看,精衛原來是炎帝之女,因為淹死在東海,所以銜西山的木石填海。這是神話傳說中的悲劇故事,極為悲壯,體現了古人與自然的戰爭。雖然與自然的戰爭並沒有勝利,但傳達出了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其精神內質與愚公移山一致。
類似的還有夸父逐日。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列子·湯問》也說:“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裡焉。”
列子的記載與山海經大同小異。
至於夸父為什麼追日,原因不得而知。但是這同樣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戰爭。雖然其結局不理想。可是,卻體現了先民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對自然的探索。
個人為此寫過幾首詩。
一是精衛
精衛
牧人:
草地上飛起羊毛
皮鞭落下
歌喉震顫
蒲公英翔舞
風中瀰漫青草與牛糞的氣息
還能看見奔跑的野獐子
哈,生活如此瀟灑
我聽到一個不好的訊息
炎帝之女溺水了
唉,可憐的姑娘
年紀輕輕
如花似玉
生命是如此的無常
我也活了一大把年紀
什麼事情沒見過?
唯獨這件事情
卻叫人深深惋惜
樵夫:
邊砍柴來邊唱歌
山歌砍柴相迎合
旁邊雖有小溪水
也不坐下歇一歇
生活真艱辛
從早忙到晚
只為一擔柴
挑到市上賣
才得倆銅錢
柴米油鹽
生活真煩
年年砍柴
月月年年
這樣活法有啥意義?
還不如直接去死
溺死也好
溺死也好
你說什麼?
炎帝之女溺水?
前天我還見來著!
唉!唉!唉!
漁夫:
以水為鄰兮,早出晚歸
駕舟凌波兮,命在旦夕
順流撒網兮,但有鮮魚
羹湯度日兮,卻也安適
滄浪之水兮,濯我勞足
隱世無憂兮,不問紅塵
一壺濁酒兮,笑歌古今
夕陽真美!
這事千真萬確
我不是聽說
我曾見精衛溺水
卻無可奈何
海神要娶她為妻
唉,為了愛情
什麼事都做得
炎帝打撈了屍體
在海邊痛哭
他給神明
獻上最好的犧牲
要求懲罰海神
可神們從來都是相互包庇
誰願意聽他的禱告
都怕得罪人
炎帝:
枉為帝王
人間的至尊
世間哪有公道?
我的冤屈
神明們也不肯聽!
這卑鄙的小人
唉,我的心真痛
神明啊
你們枉為神靈
白白享受祭祀
以後我會對你們更殷勤
為了這人間的公正
我的心裡只有仇恨
天啊,天啊
海神:
為了愛情
寧揹負可恥的罵名
我知道她不喜歡我
可是
這樣或許是最好的方式
世人為了利益
不也是齷齪卑鄙?
精衛:
妄想,妄想
身體雖滅
靈魂永光
只有死亡的逼迫?
那怎能叫人屈服?
把海填平
把海填平
妄想,妄想
身體雖滅
靈魂永光
把海填平
把海填平!
一是夸父
一
桃花
血的顏色
桃花含血
桃花是從生命割出的蜜
桃花是讚美詩
誰的腳尖割破了血管
鮮血流盡
太陽是永恆的意義
太陽是永恆的血
太陽是永恆的生殖
你向世人宣告
為了追逐
寧願渴死
二
夸父啊,人類的驕子
當生命的琴絃劃成追逐的絕響
這遺韻尚在震撼人間
為了心中的太陽
奔跑中將大澤飲幹
枯萎的手杖宣告了追逐的破滅
嫣紅的桃林閃耀著永久的光環
生活著便是暗淡
死亡卻能將新的生命點燃
兩首詩都在歌頌夸父和精衛不屈不撓的精神。
回覆列表
小故事大道理。有些看似微小、謊誕的故事傳說,卻能給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精衛填海就是如此。
精衛填海是《山海經》中的一則傳說故事,說是在炎帝時期,炎帝的小女兒女娃,一天到東海遊玩,不幸溺水而死。死後其怨恨不平的冤魂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西山,也就是今天山西長子縣發鳩山,銜上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併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這個故事後經神話附會,又說女娃溺死化鳥後,隨著父親炎帝神農氏狩獵,繞飛於草叢林木間,悲痛“精衛”不已,炎帝舉弓欲射,隨從稟告說:“此鳥乃陛下之女所化”!炎帝放下弓箭,淚水盈眶,悲慼不已,過了好久才說:“就賜小鳥精衛之名吧!”精衛依然圍在父親周圍,“精衛、精衛”不停地叫著,久久不肯離去。於是炎帝流淚作歌道:“精衛鳴兮天地動容,山木翠兮人為魚蟲,嬌女不能言兮吾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濤洶湧。願子孫後代兮無入海中,願吾民族兮永以大陸為榮!”女娃聽得父親“海何以不平”之語,遂決心以填平大海為己任,就每天銜西山木石填於大海,生生不息。
精衛填海的故事的確聽起來讓人感到謊誕不經,很不現實,但從這個神話傳說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先民們在科技不發達的刀耕火種、茹毛飲血時代,面對大自然是多麼的無奈,多麼的脆弱,多麼的畏懼,形體難以抗拒大自然的災難,只能附會出靈魂來面對大自然。同時,面對塌天的大自然,先民們又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精衛填海和愚公移山,兩個神話傳說如出一轍,都是面對大自然給予的天大困難、災難,不屈服,不認輸,生生世世,子子孫孫,都堅持不懈,努力去改變它,相信總有一天,大海能平,大山會開。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愚公移山和精衛填海,感天動地,鼓勵鞭策著一代代的人們為改造大自然去努力去戰鬥,至今依然讓我們深受其精神感召,為改天換地而不懈地奮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