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活到120歲的方法

    孔子教授的六藝其中有兩項就是射和御。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馭馬車。所以古代真正的讀書人都是要學武的,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 2 # 阿勳剪輯

    古代的讀書人有著非常崇高的理想,只要是從事於文字工作的讀書人們都想要把自己一生的熱血全部放在協助皇帝處理政事之上,這是每個王朝的讀書人都想要達到的一個目的和高度。然而,明朝的讀書人卻跟其他朝代的讀書人有所不同,他們不僅僅能夠在紙上揮毫激昂文字,而且還能在戰場上指點江山,可見明朝的讀書人都是一個個的多面手。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他開創了陽明心學,在討論物質和意識何者為本原的問題上做出來了自己的一番貢獻。王守仁是一個進士,他在地方上當官多年,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後來因為劉瑾專權,所以王陽明只能在一個小驛站裡面工作。劉瑾倒臺以後沒多久,江西出現了寧王叛亂,王陽明一舉將其粉碎,所以開始在明王朝裡面嶄露頭角,成為了一個響噹噹的人物。王陽明從小不僅尚文而且尚武,他自己的墓誌銘上記載自己喜歡騎射是在自己喜歡文學之前的事,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份喜歡才讓他堅持在武學之路上越走越遠,從而支援他未來在疆場上指揮士兵戰鬥。

    當然,明朝文人之中尚武的不僅僅是王陽明,他只是其中一個代表罷了,這裡再說一個人那就是明武宗。明武宗崇尚武力到了什麼程度?一個皇帝寧願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去做一個大將軍,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叫做朱濤,便於指揮軍隊作戰的需要。事實上明武宗確實帶領著軍隊跟蒙古軍隊作戰,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觀其他王朝的文人,很多文人都是手無縛雞之力,他們只能夠出出主意,上戰場打仗那可是真的為難人家了,但是為什麼明朝的文人就能夠一手拿著筆桿子,一手拿著槍桿子呢?

    首先,明朝的對外戰爭非常多,明朝土地遼闊,跟它直接或者間接接壤的政權非常多,這就造成了明朝的邊疆地區非常不穩定,比如說北方的遼闊草原上是明朝的老對手蒙古軍隊,公元1381年朱元璋把他們趕回了蒙古草原以後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反撲回去,所以不斷地入侵明朝的北部邊界。而在明朝的東南沿海地區也有著非常多的敵人騷擾,這些敵人就是來自於東瀛的倭寇,他們騷擾明朝的財稅之地,影響了明朝的正常財稅收入,而東北地區還盤踞著的女真對於明朝威脅也非常大,所以文人習武是他們看到當前的形勢是需要習武的,只有習武才能得到國家重用。

    不僅是這樣,也是因為科舉制度的影響。科舉制度在明朝朱元璋以後就變得僵化了,士人們禁錮在八股文的空間之中不能邁出,所以讓一部分嚮往自由的讀書人都非常乏味,也讓一部分不精通於八股文計程車人非常懊惱,於是他們便換了

  • 3 # 桃花小龍

    明朝的對外戰爭非常多,明朝土地遼闊,跟它直接或者間接接壤的政權非常多,這就造成了明朝的邊疆地區非常不穩定,比如說北方的遼闊草原上是明朝的老對手蒙古軍隊,公元1381年朱元璋把他們趕回了蒙古草原以後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反撲回去,所以不斷地入侵明朝的北部邊界。而在明朝的東南沿海地區也有著非常多的敵人騷擾,這些敵人就是來自於東瀛的倭寇,他們騷擾明朝的財稅之地,影響了明朝的正常財稅收入,而東北地區還盤踞著的女真對於明朝威脅也非常大,所以文人習武是他們看到當前的形勢是需要習武的,只有習武才能得到國家重用。

    不僅是這樣,也是因為科舉制度的影響。科舉制度在明朝朱元璋以後就變得僵化了,士人們禁錮在八股文的空間之中不能邁出,所以讓一部分嚮往自由的讀書人都非常乏味,也讓一部分不精通於八股文計程車人非常懊惱,於是他們便換了

  • 4 # 於左

    確實有許多的明朝讀書人喜愛習武,或者喜愛武事,尤其是在明末,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熊廷弼是湖北江夏人,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身高七尺,身材壯大,“有膽知兵,善左右射”。

    有文獻說,熊廷弼曾經在湖廣的武舉考試當中得到過第一名,是一位正宗的武舉人。後來他才棄武從文,又考中了進士。所以他稱得上名副其實的文武全才。

    另一位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為人慷慨而有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換成今天的話來說,袁崇煥就是一個軍迷。

    第三位是盧象升,天啟二年的進士,長得白皙而清瘦,骨骼奇特,力量奇大。盧象升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詩書上,平時一有閒暇就練習射術,五十步外百發百中。

    崇禎十一年底,盧象升督師入援北京,在鉅鹿被八旗軍包圍,盧象升炮盡矢窮,“親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而死。

    可以說,明朝的這些讀書人都喜歡武事,其原因大概有這樣一些。

    第一,老朱家的血脈裡有著很濃的尚武精神。

    朱元璋白手起家,以武力在群豪當中勝出,奪得天下。他的兒子朱棣也是依靠武力,硬生生搶下了皇位。後代朱家子孫以他們的勇武而驕傲,要學習他們的英武。朱棣的孫子明宣宗還學得有一些模樣,曾孫子明英宗硬著頭皮還要繼續學,結果畫虎不成,搞出一次土木堡慘敗,自己淪為階下囚。他的兒孫消停了兩代,到了明武宗時又開始要做英雄,自封總督,到處耀武揚威,直到把自己作死。

    可以說,老朱家的血脈裡是有很濃的尚武精神的,不但影響了子孫,也影響了許多大臣的人生志向。

    第二,王守仁做為榜樣的示範作用。

    王守仁生在書香之家,父親王華是一位狀元。王守仁從小卻喜歡軍事,擅長射術,十五歲時就曾經走訪居庸關、山海關,並大膽出塞遊覽。弘治十二年他考中進士,以後官至南贛巡撫。期間指揮官軍剿匪,並漂亮地平定了寧王的反叛,因此被封為新建伯。

    在學術上,王守仁創設了心學,講究格物致知,成為陽明學的鼻祖。像他這樣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對後來的讀書人影響極大。

    第三,形勢的需要。

    明朝晚期,國家內外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戰事不斷。許多讀書人胸懷大志,要成就一番大業。他們很清楚,要為國家勘亂除難,單有書本的知識是不夠的,更需要上馬提刀,所以他們預做準備,並透過科舉考試進入明朝的官僚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實現自己的大志。

  • 5 # 醉裡看風雪

    從歷朝歷代的來看,都有文人習武的例子,像宋朝辛棄疾不但習武,而且武藝高超,李白也習武,歷史上文人習武比比皆是,並非明朝一朝。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華文化本身內在裡是尚武的,就算是重文輕武的宋朝,在武力值方面也不弱。像唐代左右丞相,官名分別為左右僕射,這也是古代主射者掌事的意思,後來逐漸變為諸官主管,所以古代重武的思想從某一方面一直延續在華夏文明中。明朝立國,也是明太祖起於草莽,靠的也是武力統一天下,明朝讀書人習武既與文化傳統有關,更是與明代的政治軍事制度有關:

    第一,明朝開國,明太祖開始著手恢復唐宋,復興華夏文化,而在傳統文化中,講究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除了讀書,文人也會與古人一樣習武

    第二,明朝立國後吸取唐末,藩鎮權力過重,尾大不掉的教訓,又總結宋朝重文輕武,無法抵禦外敵的教訓,在各地設衛所,並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兵部和武將分掌調兵權和統兵權,而兵部侍郎等官員多是科舉出身,以致文人在讀書時也會習武。

    第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火器等熱武器的進步,在戰爭中戰略戰術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與古代直接肉搏的戰爭方式發生轉變,明朝在調兵時,往往會任命文官為督師,如此,導致讀書人更愛習武,有戰功的文官更受朝廷重用。

    縱觀整個華夏曆史,歷代都有尚武的風氣,即便是讀書人,腰上也會佩劍作為裝飾。這種風氣逐漸演變,加上明朝特殊政治軍事環境,導致明朝讀書人習武的比例也比較多。

  • 6 # 鄖陽府

    整個明朝一直都在與這些外患打仗,也導致整個社會軍事氣氛相當濃重。明朝也極為重視西南邊區開發,而開發就會與當地的居民起衝突,有衝突就有戰爭。再說明朝遏制南方士族讀書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十二時辰》,如果你只有12時辰的自由時間,你願意和張小敬一樣保衛長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