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八點心理

    來訪者來到諮詢室,看上去是沒有什麼症狀反應的,人看上去比較安靜。自我的情緒反應控制得也比較好,跟我們平常人基本差不多。來訪者說最近的食慾特別好,吃了好多好吃的東西,很是滿足,有機會也向諮詢師你推薦推薦。

    諮詢師:那你今天來到諮詢室,就是找我隨便聊聊天嗎?來訪者說:不是的,我是帶著問題來的。我經常半夜去吃那些好吃的,而且吃到肚子撐了為止,但是吃完之後,就很後悔,就想辦法把吃過的食物催吐出來。讓我感受到很痛苦,這種痛苦是每次幸福後的痛苦。

    心理諮詢師問來訪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呢?來訪者說:三個月前,心情非常不好,人也感到特別的焦慮,於是就在半夜去找吃得,想透過大吃一頓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於是乎去夜市找了一家飯店,吃了鮑魚、燒烤、炒菜、海鮮、炒菜等很多美食,直到吃到肚子太撐了為止。

    這一次吃得確實特別開心,感覺就是做回了自己,自己非常的興奮,也很開心。感覺可以透過吃很多好東西就可以改變自己的糟糕心情。於是過了沒兩天,心情又不好了,於是繼續去大吃一頓,吃得特別飽,很難受。這樣的行為一直持續了三四次。但是到了第五次,發現這種大吃比較頻繁了,於是吃完之後,就把自己吃的東西全部催吐出來。

    那一次之後,就在每次大吃的時候,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進食數量,就是一直不停吃,最後又是把它催吐完。當時其他人都不知道這種情況,是自己一個人進行的,也沒有告訴自己的家人和好朋友。但是這樣下去,對自己產生了極度的不自信。而且反反覆覆出現,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產生了很嚴重的焦慮抑鬱情緒了。

    根據來訪者的描述,來訪者應該產生了暴食症。暴食症是屬於進食症的一種,經常在深夜、獨處或者無聊的時候,引發了暴食行為,而且是無法控制的進食。這張進食行為當那一刻確實讓自己獲得心靈的滿足,但是身體上是極大的痛苦,並且產生了懊悔、自責等情緒體驗,並且以各種催吐的方式把自己吃過的食物清除掉。

    暴食症的來訪者,他們的進食量要遠遠超過之前的正常進食量,而且吃到難受為止,發生的次數是一週起碼有兩到三次,而且持續的時間有三個月以上。在剛開始的時候,是自己一個人秘密進行的,沒有其他人知道。產生暴食行為之後,來訪者會出現人際關係差、情緒敏感、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等。最後自己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進食行為表現。

    對於來訪者的暴食行為,在心理諮詢的干預基礎上,要讓來訪者嚴格要求自己一日三餐的正常進食量,滿足自己的身體能量需求就好。就算感受到很飢餓,也不要去吃過多食物。從而讓自己進食定時定量。

    其次還需要讓來訪者保持心情愉快,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找自己的好朋友、家人或者心理諮詢師進行傾訴,因為暴食症的來訪者在情緒非常不好的情況下會更加強化暴食行為。所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保持心情的愉快感,是治療暴食症最有效的一個方法。

    有了暴食症,好好配合心理諮詢師的治療過程,就會得到有效改善,從而讓自己吃起來不是那麼的難受,而是一種享受。

  • 2 # 霍體清

    得了暴食症的人是怎樣的心理狀態?

    暴飲暴食是一種強迫症,得病的原理是,在某次遇到比較緊張難辦的事情,正好肚子餓,吃了點東西,好受點了,以後一到那種情景,只要焦慮起來,就透過吃東西緩解焦慮,吃了以後有後悔,這樣迴圈。

    解決的核心是焦慮,讓本人明白原理,告訴自己並不餓,平時多做深呼吸,肌肉繃緊放鬆,適度運動,只要心情能平靜,吃東西的慾望就會下降,慢慢的就好了。

  • 3 # 心理科的小李大夫

    我曾經在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心身病房進修,病房中患有進食障礙的患者很多。一般以年輕女性為主。透過與她們的接觸和學習中,發現如下幾個心理特徵:

    1.人格因素分析

    暴食症的患者一般都具有完美主義者,具有強迫、自戀、社會依賴性、強烈的控制感需求,容易衝動等性格特徵,這是她們形成暴食症的心理基礎。

    2.精神動力學角度

    暴食症的患者其自尊心、自我感覺方面的問題明顯,同時還伴有自我缺陷、難以獲得自主性、對身體的感覺受損、無效、無助感。按照客體與自體觀念來講,食物就是用來撫慰、獎勵自己的,患者可以透過進食這樣的行為來注意自己的注意力,保護自己不受現實的刺激,或者用食物來代替自己做不到或是無法承受的現實問題。可以說食物就是患者的一種對現實無力而營造出的美好幻想的客體。食物承載患者的內心需求,使得患者可以想擁有就能即刻擁有,而且是無限制的。

    3.認知行為角度

    暴食症的患者之所以暴食,是因為她們需要逃避負性情感。現實中的問題往往使患者無力承受和麵對,雖然能夠逃避,但隨之產生的情緒卻很難消除。因此透過暴食的行為,以一種象徵或是替代的方式來處理負性情緒是她們唯一或者最佳的選擇。

    4.家庭系統觀察

    患有進食障礙的患者的家庭,往往具有以下的特徵:糾纏、過度保護、僵化和迴避衝突。這四種情況分別對應著四種心態,無論是哪一種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家庭其他成員對暴食症患者的情感需求是忽視的,不能夠理解患者真實的訴求,相當於在精神上沒有給予患者養育。那麼對於暴食症的患者來說,食物似乎象徵性的等同於養育,可以把缺失的東西,透過暴食而補回來。

    目前中國的進食障礙患者逐年增加,希望大家能夠關注這類疾病,如有需要可前往專業醫院,如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心身障礙科、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身障礙科進行治療。

    祝身體健康!

  • 4 # 心的清明

    清明有這樣的一個朋友,他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增重40公斤,從一個瘦瘦的男孩朋友成一個油膩大叔,但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迅速增肥的經歷了,清明曾和他深入的談過他暴食的問題,後來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他每次在吃和想吃東西的時候,並不是真正的生理上的餓,而是因為心理“餓”,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空虛與焦慮。

    這個朋友是一個正義感很強的人,但是過強的正義感 讓他為人有一些教條,或者可以說有一些偏執,他第一次因為暴食而迅速胖起來是在上學的時候,因為無意中看到導師剽竊同學的論文,他感覺這是不應該的,而他自己又無法揭露這件事,讓他心理產生了強大的自責感,同時也對自己導師失望至極,這樣的心態讓他自己的又對自己一直秉持的正義感產生了質疑,無限的焦慮每天都在縈繞著他,從那以後長期的失眠讓他們無法再正常的生活與學習,過度的焦慮讓他總是感覺到餓,他就開始暴食的路途,幾乎不停的吃東西,正餐,零食,只要是能吃的他都不停的吃,一直吃到胃裡塞不下東西了才會停下來。

    他向清明說,那會只有漲痛的飽腹感才能讓他暫時的忘掉那些讓他焦慮的事情,腦子才能停下來留起自己一些空白的時間。

    第二次暴食是他在參加工作以後,同事用他的工作成果得到了獎勵和升遷的機會,他很生氣,但是在他向老闆申明情況的時候,老闆卻沒有理會他,你感到委屈和氣憤,毅然辭職,但是離職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自卑感和不公感在心裡萌生,讓他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同時因為沒有工作而使心理上的空虛無限擴大,大學時那種飽腹感的安慰又一次讓他成為了暴食症患者。

    就像現在很多胖子朋友他們在吃或想吃東西的時候,並不是真正的肚子餓,而是心理上的“餓”一樣,比方說,有人在家一個人沒有事情做會一把一把的嗑瓜子,並不是瓜子真的有多麼美味,而是這個人心理上無聊,需要有一些吃的東西來填補心理上的空白。

    當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當事人應該尋求些心理干預,學會釋放壓力,減輕焦慮,提高心理建設,讓心理不再空虛,有一個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和工作。

    希望清明的回答可以幫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鳴患者可以佩戴助聽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