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套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一段話: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至少連同時代的諸葛亮都認為東漢的衰敗,與漢桓帝、漢靈帝有關。

    但衰敗不是覆滅,至少在漢靈帝手裡,東漢還沒有到覆滅的邊沿。

    那東漢的覆滅是因為誰呢?

    這個人是袁紹。

    為何呢?

    東漢末年覆滅首要原因是支援朝政的兩大勢力(外戚與宦官)自相殘殺,導致動亂的開端。

    而以何進為首的外戚與十常侍為首的宦官,之所以大開殺戒,是因為一個人的極力勸說,這個人就是袁紹。

    袁紹極力勸說大將軍何進殺盡所有宦官,並引董卓進京,結果何進先被宦官殺害,難說袁紹有沒有洩露訊息給宦官,導致何進被殺。

    而後來進京的董卓,更是加劇朝政的混亂,導致十八路諸侯的聲討。

    而這發生的一切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以袁紹為首計程車族集團。

    我們有理由懷疑這一切,從何進想殺宦官,召董卓進京到何進被殺,宦官被殺,董卓亂政,這一切都是以袁紹為首計程車族集團的陰謀策劃,目的是借亂除去支撐東漢王朝的兩大勢力:外戚與宦官,建立一個以士族集團為主導的新王朝。

    而東漢王朝的掘墓人就是袁紹。

    袁紹沒想到的是出了曹孟德,擊敗了自已。

  • 2 # 君山話史

    一個王朝的覆滅,不能簡單歸因於某個人。不過,說漢靈帝是東漢滅亡的關鍵人物,並不為過。在這位歷史上著名昏君的統治下,大漢國將不國,氣數已盡。

    東漢一朝,宦官專權十分嚴重,至靈帝劉宏時,則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漢靈帝剛剛登基時,宦官集團便發動一場轟轟烈烈的“黨錮之獄”,清流黨人李膺、杜密、朱寓、荀翌、翟超、劉儒、範滂等一百餘人皆被陷害致死,受牽連者不計其數。“黨錮之獄”令清流黨人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士人精英遭到大肆殺戮,宦官勢力一手遮天,社會正義遭到空前的摧殘。名士郭林宗曾經嘆道:“詩云,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漢室滅矣。”這是大漢帝國滅亡前的徵兆之一。

    靈帝時代奸佞橫行,一手遮天的宦官集團無法無天,前有大太監曹節王甫,後有十常侍,閹人當權,惡貫滿盈。所謂“十常侍”,其實是十二人,分別是趙忠、張讓、夏惲、郭勝、段珪、宋典、孫璋、畢嵐、慄嵩、高望、張恭、韓悝。這十二名中常侍,全部被封侯,貴盛無比,其中又以趙忠、張讓這兩人最為顯赫。顯赫到什麼程度呢?靈帝劉宏是這樣說的:“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您瞧瞧,皇帝管張讓叫爸,管趙忠叫媽,人家這兩位可是被皇帝當作雙親啊,可見權勢之大,無人可及。

    宦官不僅控制朝廷,甚至把握有兵權。除了十常侍外,還有一名宦官深得皇帝信任,這人名喚蹇碩,原是靈帝的貼身太監,長得身強體壯,還略懂兵法。靈帝覺得這個人太有才了,便提拔他為西園八營的總指揮,蹇碩任上軍校尉,手下有七名校官,其中一人名叫曹操,另一個人名叫袁紹。誰想想到,這兩位後來縱橫天下的英雄,這時只是個太監的手下。從這裡,我們可以側面看到靈帝時代,宦官的邪惡勢力是何等強大。

    終漢靈帝一朝,對宦官的寵幸毫不動搖。說到宦官的禍國殃民,這裡舉一個例子。

    大宦官王甫有個乾兒子,名叫王吉。王吉本不學無術,有乾爹撐腰,當了沛相。他大概是東漢歷史上最壞的官吏了,此人有一大愛好:殺人。他任沛相五年,總共殺了一萬多人,平均每年要殺兩千多人,每月要殺兩百人,每天要殺六七人。不僅如此,他殺人手段特別殘酷。每殺一人,就將其屍體支解成幾大塊,扔在囚車上,四處展覽。尤其到了夏天,天氣熱,屍體容易腐爛,他用繩子穿在骨架上吊起來,屍體發出的腐臭味數里之外可聞,路人都得捏著鼻子轉過頭,實是慘不忍睹。

    靈帝劉宏不僅是東漢最糟糕的皇帝,也算得上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昏君。禁錮黨人、放縱宦官、賣官鬻爵,哪一件事他做不出呢?他當皇帝還不夠,還要當大富豪。靈帝公開賣官,明碼標價。官秩為四百石的賣價四百萬錢,官秩為兩千石的兩千萬錢。在靈帝眼中,什麼國家天下,這些概念對他來說太複雜,遠不如看得到摸得著的黃金白銀。上行則下效,皇帝帶頭斂財,手下一幫大臣官吏,自然也拼了命盤剝。朝臣盤剝地方官,地方官只能去壓榨老百姓。一層層壓榨,老百姓的油水一點一滴被榨乾,然後就印證一條歷史規律:官逼民反。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我們看三國史基本上都是從黃巾起義說起,為什麼呢?因為黃巾起義宣告權力的轉移,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曹操、孫堅、劉備都粉墨登場,這些日後叱吒風雲的三國曆史人物,其事業的出發點,都是黃巾起義。黃巾暴動,確立了武人的地位,朝廷的威望大大下降,而地方的權力大大上升。比如說到漢靈帝去世前,他所下達的詔令,就被董卓以各種理由、各種藉口拒不執行,軍閥割據的兆頭已經很顯了。

    漢靈帝死後,中央朝廷的權力更是直線下降,最終被董卓控制,這時的東漢實際上已經是明存而實亡了。因此,說東漢亡於漢靈帝,是有幾分道理的。

  • 3 # 周雨530

    黃仁宇教授在《中國大歷史》(第六章《名士成為軍閥》)裡羅列了東漢滅亡的幾個原因:

    (1)後漢朝廷在制度與組織上的缺陷。 (2)私人財產之膨脹。 (3)儒家重人身關係,不嚴格尊重法治,產生不正規的影響。 (4)後漢在維持現狀和不事更革的狀態之下,又加以當日半似宗教性的信仰,朝廷也無從廓然更張向某一方向邁進。 (5)地方政府之權力日漸凌夷。 (6)黨錮之禍。 (7)皇室家庭內衝突作導火線,擴張了權力鬥爭,將所有有關的社會問題一齊掀動。

    而分析七毒共性會發現,慢性毒居多。一時半會不足以致命,但放之任之卻會使國家軀體虛弱紊亂,免疫力大大降低,一不小心有個傷寒感冒,就危險了。 再分析會發現,七毒有個共同的指向,即皇權的衰落,即漢桓帝后來自我批評時所說的“失政”。 而從解疑答惑的角度,“七毒”問題雖然論述深遠全面,然面面俱到就難重點突出。如果把鏡頭拉近,尋找宏觀層面的更直接和個性化的導火索,那麼我選(6):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屬於人禍,這就不能不提當時最高領導者的責任。 我們現在常說,“企業沒有人才就沒有未來。”但其實,“沒有好領導的企業就沒有未來”,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對漢朝帝國的瓦解,劉備“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把東漢滅亡的責任歸結於桓帝和靈帝。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桓、靈帝引發的人禍,還不止於此。 東漢末年,內有外戚專權、宦官縱橫,黨錮之禍,皇帝自己也沒閒著,--沉迷於賣官鬻爵。

    西晉大臣劉毅曾直諫晉武帝,批評他賣官入私門,就是拿桓、靈帝做例子。“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 劇版《三國演義》(第2集)眾人在大將軍府商談國事時,提到董卓,有大臣直言,“黃巾造反之時,他討伐失利,損兵折將,若不是十常侍為之說情,敗軍之將,腤能接替盧尚書?”說的是盧植能力強,鎮壓黃巾軍時任北中郎將。但後來為何被撤換呢?正是有宦官前去索賄被拒,後在皇帝面前中傷於他的結果。

    還有,張飛怒打督郵。起因也是劉備拒絕行賄,督郵給他小鞋穿。“十常侍之亂”中,大將軍何進被殺前,宦官張讓罵他,“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 ” (貪汙腐敗何止宦官,滿朝文武忠清者有誰?)可知當時的政治腐敗、官吏貪汙之普遍和公開化。 而其外部環境,怎一個惡劣了得。羌人叛亂、地震、大水、饑荒接連不斷。尤其平叛羌人的戰爭,僅桓帝時期較大規模的就有五次,以致國庫虧空,民不聊生。不知是否因此桓、靈帝才賣的兇猛放肆?

    但不管初衷如何,上行下效,東漢從根上開了腐敗之風,對此,漢帝難辭其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歌手,要懂得哪些聲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