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向敬之
-
2 # 噴哈
陳迪,字景道,安徽宣城人。祖宥賢,明初,從徵有功,世撫州守禦百戶,因家焉。迪倜儻有志操。闢府學訓導,為郡草《賀萬壽表》。太祖異之。
本名
陳迪
字號
字景道
所處時代
明朝
身份
禮部尚書
人物生平
陳迪,字景道,安徽宣城人。祖宥賢,明初,從徵有功,世撫州守禦百戶,因家焉。迪倜儻有志操。闢府學訓導,為郡草《賀萬壽表》。太祖異之。久之,以通經薦,歷官侍講。出為山東左參政,多惠政。丁內艱。起復,除雲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烏撒、烏蒙諸蠻煽亂,迪率士兵擊破之,賜金幣。建文初,徵為禮部尚書(正二品)。時更修制度,沿革損益,迪議為多。會以水旱詔百官集議,迪請清刑獄,招流民,凡二十餘事,皆從之。尋加太子少保(正二品)。李景隆等數戰敗,迪陳大計。命督運軍儲。已,聞變,趨赴京師。即帝位,召迪責問,抗聲不屈。命與子鳳山、丹山等六人磔於市。既死,人於衣帶中得詩及《五噫歌》,辭意悲烈。蒼頭侯來保拾其遺骸歸葬。妻管縊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潛置溝中,得免。八歲,為怨家所訐。成祖宥其死,戍撫寧。尋徙登州,為蓬萊人。洪熙初,赦還鄉,給田產。成化中,寧國知府塗觀建祠祀迪。弘治間,裔孫鼎舉進士,仕至應天府尹,剛鯁有聲。
史料記載
從友人處偶見一冊《宣城古縣誌》(光緒十四年)文藝卷,遂借回影印瀏覽裡面記敘名勝古蹟的專題論文。
其中有一篇明人李默撰寫的“陳靖獻祠記”,詳記宣城郡學之東有一座陳靖獻祠堂,大門東南側靠宛陵大節坊,僅十餘步,是明萬曆年間,為紀念明建文帝接位時禮部尚書而建的,不知何時毀滅,現不存在。為了探索清楚,恰好找到陳氏後裔,他拿出現儲存的“陳氏宗譜”,經過反覆核實佐證,此祠遺址在今開元小區東北角處。
據古縣誌和陳氏宗譜“陳先祖禮部尚書迪後追封太保傳”一文記載:
陳迪字景道,系宋末宣城太守陳明中之八世孫,明洪武乙卯(1375)進士,學術淵深,拜翰林院編修,累遷雲南左佈政,後徵為禮部尚書,同受顧命大臣,輔政五年適燕王興兵,奪皇位輾戰攻入南京,建文帝逃逸。燕王號永樂,召陳迪問,他抗聲不屈,燕王下令,將迪並二子風山、丹山等一家六口,磔於南京市口。
後百餘年宣城人諱言其事,迨於嘉靖年間吏部郎李默貶官宣城郡通判,讀其遺詩事狀深感忠憤壯烈,亟尋陳迪後裔重孫大林者,問其詳情,謀諸前郡守,申請上司,並徵得當地有關官民支援助理,復建祠,永久紀念。
此祠建築起訖十餘年才完工,宏偉瑰麗,頗具規模。由於壯烈影響,人稱“靖獻先生”,故名此祠為“陳靖獻祠”。
又據陳氏二十九世裔孫陳亮先生稱有史料表明其先祖迪公死後,僕人侯來保,潛入南京運回屍骨,歸葬宣城灣沚蟠龍殿祖塋,署名“爟公”,有圖為證。後來歷代皇帝均慕其壯烈行為,追封“太保”,並賜諡“忠烈”,因建祠在前,故仍稱“陳靖獻祠”。
燕王稱帝,陳迪不服。與子丹、山風、山同被五馬分屍。燕王命人割下陳迪身上的肉塞進他的嘴中,並問氣味怎麼樣。陳迪回答說:“忠臣孝子的肉哪有羶味?我覺得肉味鮮美,別人能聞到香味,你難道沒聞到嗎?”
-
3 # 圈內圈外都是戲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皇長孫朱允炆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起兵反叛,靖難之役以燕王勝利告終。當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時,陳迪奉建文帝之命在外督運軍需糧草,不在京城。但當他聽說京城淪陷的訊息,急忙趕回來。到京城後,他並沒有打算投靠新主子,而是“文約25人,以死抗之。”登上皇帝寶座的明成祖朱棣,非常仰慕陳迪的才華,希望他能歸順自己,在大殿召見陳迪時,朱棣說:“朕是先帝的兒子,你是先帝舊臣,現在天下大事已定,我還準備任用你,你應該感到榮幸才是,為什麼不識時務?”陳迪正色說:“我只知道高皇的顧命之託,我心裡只有先皇,不知道其它人。”朱棣再問時,陳迪依舊高聲拒絕,寧死不從,並指著朱棣厲聲罵道:你這個“背祖欺侄,謀權篡位,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人,我堅決不侍“逆賊”。朱棣聽後怒不可遏,下旨誅殺陳迪三族,將他和6個兒子同時在東市施行剮刑。
陳迪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從容就義。即將行刑的時候,陳迪長子鳳山因懼怕突然大叫起來:“父親連累我們啊!”,陳迪狠狠地訓斥了他,這時,劊子手將兒子鳳山、丹山的鼻子舌頭割下來,炒熟之後,塞進陳迪口中,以此侮辱陳迪。陳迪破口唾罵:“背祖欺侄,謀權篡位,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人,我恨不得吃的是你的肉"。最後凌遲氣絕而死。
就在陳迪在東市被殺的同時,陳迪夫人管氏也同七個孫子及眾家眷被逼上吊而死,陳迪的女婿姚恕,也受株連被殺。陳迪的宗族親戚中被殺,被充軍戍邊的有一百八十餘人。陳迪死後,骸骨無人掩埋,幸好他家的僕人侯來保冒死收起他的遺骸,偷偷送回宣城,安葬在計家橋圩埂上。可悲的是, 有一些因為陳迪事件而受到牽連的親戚,氣憤陳迪連累自己,到計家橋陳迪的墳墓掘出陳迪的骸骨,把他丟到到河中。可嘆忠烈英豪死後連屍骨也沒留下,真是聞者流淚,見著悲傷。
可喜的是,陳家有個乳母芮氏抱著陳迪出生才五個月的幼子陳珠躲在陳家院子的下水溝中,逃過一劫。真是蒼天有眼!陳迪留下了一條血脈。乳母帶著陳珠四處躲難,艱難度日,在陳珠長八歲的時候,被仇家識破了他們的身份,舉報到官府。幸好明成祖朱棣發了慈悲之心,不再追究,只將陳珠發配到登州,後來入籍蓬萊,這樣陳珠才安定下來。到了弘治年間,陳珠的孫子陳鼎考中進士,嘉靖時又官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應天府尹。陳其學,號行庵,官至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恭靖”。子孫得以顯貴,陳氏家族再現往昔的輝煌,終可告慰陳迪在天之靈了。
陳迪鐵骨錚錚、信仰彌堅、忠義節烈,拋卻全家性命堅守人格壁壘的精神備受後世人們的褒獎。後來陳迪的神位被安奉於鄉賢祠。成化二十年(1484),郡守在陳迪故居立祠並立石墓門。嘉靖十三年(1534)兵部主事李默被謫為寧國府通判時,又主持修建專門祭祀陳迪的靖獻祠。此後明清兩朝眾多官員都給予陳迪很高的評價。不光陳迪本人的德行受到後輩敬重,連他的僕人侯來保也入了寧國府志懿行傳,乳孃芮氏被蓬萊陳氏尊為恩祖和送吉祥降福瑞的慈神石婆婆接受後人祭祀。
回覆列表
所謂明朝禮部尚書陳迪被朱棣灌人肉之事,也是後人痛斥朱棣造反成功,迫害建文帝忠臣的一大殘忍。
此事為陳氏後人所傳,稱朱棣篡位,陳迪不屈服,結果與二子丹山、風山同被五馬分屍。朱棣命人割下陳迪身上的肉,塞進他的嘴中,並問氣味怎麼樣。陳迪回答說:“忠臣孝子的肉哪有羶味?我覺得肉味鮮美,別人能聞到香味,你難道沒聞到嗎?”
這說得大氣凜然,傳得神乎其神,卻嚴重忽視了一個常識,人被五馬分屍,必然隨即斃命,哪還有說話的機會。
陳迪做過府學訓導,做過朱元璋的經學侍講,做過山東左參政、雲南右布政使。建文帝即位後,命其為禮部尚書,對他很重視,加太子太保。燕王造反,陳迪獻策防守,並四處籌備糧草。
朱棣攻陷金陵,陳迪沒有躲逃匿跡,而是趕回京師,被俘下獄。朱棣要收服他,誰料他高聲大罵,雖無方孝孺大罵“燕賊篡位”的痛快語傳世,但也讓勝利者朱棣顏面掃地,受盡陳迪語言上的凌辱。朱棣下旨,將其和其兒子磔於市。
磔,有磔誅,即凌遲至死;也有磔刑,即五馬分屍。
如果是凌遲,則是千刀萬剮,被朱棣灌食其肉,是有可能的。而作為五馬分屍的車裂之刑,其實很少見的,史書大多會明載,如《史記·商君列傳》雲:“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促成秦孝公改革的商鞅,就是被車裂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