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在中國古代的南北戰爭中,襄樊一線始終是雙方爭奪的焦點。一般來說,北方政權如果意圖統一江南,那麼必須將襄樊收入囊中,而南方政權如果意圖保持割據,則必須掌握襄樊以保江南。不過,同樣沒有得到襄樊,為什麼東吳政權可以保有江東呢?

    

    南國山河

    東吳政權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割據江南的政權,其立國的文武基礎是以吳郡孫氏為首的武力強宗與顧陸朱張、虞賀孔陳等江南土著勢力,可謂絕對的本土政權,因此其政權內部的穩固性較之後世為強。

    在荊州的爭奪戰之中,雖然曹操在早期就佔據了漢水上游的襄陽之地,且形成了對下游的順流優勢,而東吳政權同樣佔據了江夏郡(今天的鄂州、武漢一帶),並依靠當時漢水與長江之間的古云夢澤之地對來自北方的曹軍形成了天然屏障(赤壁之戰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北方軍隊對南方雲夢澤水戰的不適應)。

    

    對應的是,北方的曹氏政權雖然一直有南下之意,但是曹魏初期的北方並非鐵板一塊。赤壁之戰時,來自西涼的馬騰韓遂勢力就曾經割據關中與西涼,一度擁兵威脅洛陽的安危。同樣,來自北方的鮮卑部落大人軻比能與步度根同樣是早期曹魏政權的北方大患。因此,曹魏政權並不能全力南下解決江南問題。

    巴蜀屏障

    在天下三分的局勢下,偏居一隅的蜀漢政權基本堅持著聯吳抗魏的策略,諸葛亮與姜維的“北伐戰爭”一直是鉗制曹魏南方戰略的重要因素。曹魏政權為了穩定西部戰線,在襄樊一帶就必須採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守勢,也就無法充分利用漢水進行對東吳的有效打擊。反之,當曹魏政權完成了對蜀漢政權的征服之後,其也就佔據了長江上游的水路便利,完成了對東吳政權的地緣包圍。因此,當263年成都為魏軍所據之時,東吳政權便也滅亡無日了。

    

    襄樊對於江南政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佔據這一地區對於南北雙方的戰略意義重大。然而,北方政權佔據襄樊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只有北方政權鞏固了後方且截斷了來自巴蜀的側翼威脅之後,統一全國的大業才能真正予以落實。

    參考文獻:

    後漢書三國志

  • 2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東吳保江東跟是否取得襄樊一點關係也沒有,東吳之所以取襄樊,是想進軍許都,意圖中原,襄陽是古戰場之戰略要地。其東為桐柏山脈,西則為秦嶺山脈,為南北咽喉要道,是荊州地區進攻中原的唯一通路,這也是關羽拼死也要打通此道的原因。

    東吳能夠安保江東,不是依靠襄樊,而是依靠長江天險以及強大的水軍,熟讀三國的人都知道,東吳以水軍見長,要打東吳,必須過長江,必須要有過硬的水軍,而這正是曹魏所欠缺的。

    曹操赤壁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其謀略不夠高,周諭多厲害,而是沒有強大的水軍,北軍都不善水性,上船就會發暈嘔吐,站都站不穩,還想和水軍打,東吳水軍能熟練操縱各種大船,掌握各種造船的先進技術,各種船隻人家都有,人家天天研究這個,曹操不敗,天理不容。

    縱觀三國史,都是以吳蜀主動進攻魏國,而魏國只是被動防禦,主動進攻的次數卻少得可憐,知道為什麼嗎?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加上諸葛亮的才智謀略,進攻蜀國,除了損兵折將,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所以才不對蜀國用兵。另外蜀國以山地兵見長,配諸葛之連發駑,想在山地打贏蜀軍,猶如做夢一般。

    而東吳則依靠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來去自如,高興了就打你合肥,襄陽。不高興了就撤走回去喝酒,在滔滔大江之上,東吳就是霸主,豈能奈何?

    曹魏則以騎兵見長,蜀吳想在平原打贏人家的騎兵,幾乎不可能,這也是馬謖街亭紮營于山上,而不在當道紮營的原因;而孫權打合肥,十萬之眾反被張遼七千人殺的大敗,差點沒命,這就是平原上作戰孫權軍和人家的差距。

  • 3 # 蕭武

    劉備佔據荊州的時候,主動進攻了襄樊,為什麼東吳沒有主動進攻呢?這個問題我們分為幾層來看:首先是,保有江東為什麼一定要保有荊州?第二,保有荊州是不是必須要佔領襄樊?第三,保據江東和攻佔襄樊之間有無關係?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保有江東為什麼一定要保有荊州?

    荊州地區在長江中游,而東吳的主要地盤在江東,也就是今天的長江下游地帶。

    一般而言,如果兩個勢力共享同一條大江大河,那麼上游總是在軍事上更有優勢。為什麼呢?

    因為在古代還沒有燃氣輪機的條件下,船總是依靠水流和風帆以及划槳來執行的,那麼上游的一方只需要順流而下就可以,無論是兵源運送還是糧秣補給,都更為方面。尤其是在古代交通條件不發達的條件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糧草大規模、長距離的運輸,主要都依靠水路。所以,在上游的一方顯然要比在下游的一方更有主動權,也就更有優勢。

    而在下游的一方如果要主動進攻上游,就意味著在運輸上要比上游的一方消耗更多的人力和物資,而且速度是比較慢的,也就更不容易了。所以,下游的一方往往處於比較被動的狀態,如果上游的一方對下游的一方發動突然襲擊,下游的一方往往是來不及組織有效抵抗的。

    比如說春秋時期吳國對楚國,東漢末期東吳對劉表和劉備、關羽,東晉對上游的桓氏勢力,都是抱著這種非常警惕的態度,就是覺得自己處在對方的威脅之下,上游就是一把懸在自己頭頂上的利劍,隨時都有可能掉下來。尤其是吳楚爭霸的時候,雖然吳國一度攻佔了楚國都城,但結果仍然是楚國滅了吳國,這對後來者是很好的前車之鑑。

    再來說第二個問題,保有荊州是不是必須要佔領襄樊?

    襄樊在漢朝的時候屬於荊州監察區,也就是襄陽郡,一直由劉表佔領。赤壁之戰前,劉表病死,曹操南征,劉琮投降,赤壁之戰中曹操戰敗北撤,荊州大部都被劉備和孫權攻佔,但襄樊卻一直留在曹操一方。

    襄樊對荊州的意義在於,如果荊州一方想要進攻北方,那麼是必須要透過襄樊才能進入南陽盆地的。也就是說,從荊州出發,一路都是在朝著方城埡口,都是山河交錯的丘陵地帶,但是過了襄陽之後,就豁然開朗了,進入了南陽盆地,是比較彭坦的地帶了。從南陽到宛城的大道非常平坦,沒有什麼阻隔。

    另外一個有利條件是,因為襄陽和樊城夾著漢水,隔江相望,所以如果能夠攻佔襄樊,以襄樊作為北伐的前進基地,就不僅是打開了南陽盆地的大門,而且還可以沿漢水逆水上溯,運送糧草,保證大軍後勤供應。這就是為什麼從公安、江陵往北,還有今天的荊門,但關羽卻不去佔領,非要去佔領更遠的襄樊的原因。

    所以說,對荊州而言,佔領襄樊是在和北方爭奪戰爭主動權的問題,因為佔領襄樊才能主動發動大規模的北伐,直接威脅中原。如果荊州一方只是想割據一方,無意於進攻中原,就不必勞師動眾去佔領襄樊了。

    然後是第三個問題,保據江東是不是必須要佔領襄樊?

    有了前面兩個問題的鋪墊,這個問題其實已經不言自明瞭,如果只是想在荊州割據一方,滿足於當一個軍閥割據勢力,都沒必要去佔領襄樊,就更不用說以江東為根據地的東吳了。除非東吳像劉備的蜀漢一樣,矢志北伐,恢復中原,統一全國,否則完全不用在襄樊方向採取過多的主動軍事行動。

    所以,東吳一直對荊州垂涎三尺,志在必得,目的和劉備是完全不同的。東吳佔領荊州,只是為了保證江東地區的安全,並不是要以荊州為根據地,主動北伐。雖然東吳也進行過幾次大舉北伐的行動,但都是以淮南為主要突破方向,荊州方向只是牽制和策應,並不是主要戰場。相反,曹魏一方反而多次以襄樊為基地,主動出兵進攻東吳佔據的荊州。

    劉備無論是搶佔荊州,還是進攻漢中,還是關羽北伐襄陽,始終都是以北伐為目的的,這些佔領了的地方都是他北伐的根據地。所以劉備在站穩腳跟之後,馬上就開始對曹魏一方變為進攻姿態,無論是在漢中,還是在襄陽,劉備都是急於搶佔主動權,為北伐做準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歲左右的女人是應該按照自己的規劃為自己活,還是要按照父母給自己的規劃為父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