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湮滅的足跡

    先回答問題,首先答案是否定的。絕不會同意!

    先說下事情背景

    在《三國演義》有名的赤壁之戰中,很大的功勞歸功於諸葛亮,他舌戰群儒說服了東吳聯合抗曹,史書記載:“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當時東吳就有對諸葛亮感興趣的大臣張昭,向孫權推薦諸葛亮,希望可以納為已用。結果可想而知 被諸葛亮拒絕了。

    《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的回答是:"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意思是孫權在他看來確實是個優秀的主公,自己雖然也能得到禮遇,但卻不能得到足夠的信任和權力。

    就當時形式而言,諸葛亮當時已經歸順劉備了,而孫權手下也有其它謀臣,如果諸葛亮再轉而歸順了孫權,或許看在諸葛亮有才能的份上孫權會對諸葛亮禮遇有加,但他們之間也僅僅是謀臣與主公的關係,孫權絕對不會給予諸葛亮足夠的信任和權力。諸葛亮這種說法很合理。

    但即便孫權答應諸葛亮,諸葛亮也絕對不會跟隨孫權。我們看下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就知道原因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諸葛亮不是一般的謀士,“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有大才者。這種人要麼不出山,一旦出山就會謹慎選擇主公,認定了明公就絕對不會改變。

    劉備枉自委屈 三顧茅廬才感動諸葛亮 取得他的信任。劉備與諸葛亮更是如同魚與水的關係 兩個人心心相惜 相互信任 且非一般的謀士與主公的關係 這一點孫權絕對做不到。

    而從諸葛亮後面的表現來看,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劉備臨死之際將兒子劉禪全全託付給諸葛亮,並告知 “如若孺子無能可取而代之”更是對諸葛亮最大的信任。

    而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多次北伐中原最後在北伐中操勞而逝。可見諸葛亮是個非常正直、忠義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選擇劉備。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方勢力紛紛崛起。而曹操在當時是勢力最大的一方,他挾天子以令諸侯 統一北方。劉備地盤雖然不如曹操但他禮賢下士 愛護百姓 以仁義著稱 又有皇室血脈 當時有很多人願意跟隨他,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失了仁義。劉備在道德上佔盡了優勢。諸葛亮是個非常清高 正直的人,而且在古代道德至上的風氣下,如果非要選一個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對他而言是最佳的選擇。

    有人說諸葛亮選擇劉備是權衡利弊,曹操和孫權當時手下已是人才濟濟,諸葛亮選擇劉備才能展現自己最大的才能、 才能得以重用。但想一想諸葛亮的才能在當時可以說是無人能及,不管他去曹操還是孫權那裡都會得到重用為何選擇一個勢力最弱 隨時都能被打倒 甚至丟了性命的劉備一方呢?他之所以選擇劉備,並不是為了利益。

    所以不管孫權給與諸葛亮什麼樣的待遇,諸葛亮都絕對不會歸順孫權的!

  • 2 # 山海君的山海經

    孫權留不下諸葛亮的。

    因為這背後有一個諸葛家族的千古奇謀。

    作為諸葛家族的三個兄弟,也是最聰明的兄弟三人,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被家族安排到了吳、蜀、魏三個國家,他們個個都很了不起。諸葛亮加入蜀漢,官拜丞相。被後世成為“諸葛之龍”,又有臥龍之稱號。哥哥諸葛瑾選擇了投奔東吳孫權,諸葛瑾在東吳官拜大將軍,被稱作“諸葛之虎”。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魏國徵東大將軍,被稱作“諸葛之犬”。

    好豆子不可能放在一個碗裡。這是大家族的政治投資,所以當諸葛瑾已經在東吳這個碗裡的時候,諸葛亮是不可能留下輔佐孫權的。

    那麼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混的如何呢?

    總結來說,要不是個男的,跟孫權好到就差結婚了。

    我們來看下他二人這段千(肉)古(麻)佳(情)話(書):

    孫權:子瑜(諸葛瑾)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

    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

    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君不負我,我不負君”,這一般都是痴情男女彼此宣誓的誓言。孫權這個碧眼兒,含著熱淚對著諸葛瑾說,你說這是不是一段千古君臣典範。

    再來看看孫權給諸葛瑾的地位: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豫州牧,熟悉不?曹操之前給過劉備一個虛職,就是領豫州牧,所以劉備也被稱作劉豫州。而孫權把這個職位又給了諸葛瑾。

    另外,諸葛瑾的爵位不比他弟弟差,宛陵侯。公侯伯子男第二等。

    諸葛亮是在死後,追諡的忠武侯,這一點,其實劉家父子對諸葛亮不如孫權對諸葛瑾。

    另外,“山海君”還要多講一下曹魏那邊,因為既然講了諸葛家族的這個人事安排,就乾脆講到底吧。諸葛亮那個族弟諸葛誕,後來的路沒有走好,因為他效忠的是曹氏家族,但是最終掌權奪得天下的是司馬家族,於是,諸葛誕在後期謀劃了政變,也就是“壽春三叛”(也叫淮南三叛)的最後一叛,結果是被司馬昭幹掉了,夷三族。

    但是到這裡,別以為諸葛家族在魏的勢力就到此為止了,諸葛家族還在曹魏勢力裡埋了另一個棋子,就是諸葛緒,諸葛緒跟司馬家穿一條褲子,甚至在最後的滅蜀戰爭中,諸葛緒與鍾會、鄧艾三股大軍攻打由姜維、諸葛瞻(諸葛亮兒子)率領的蜀軍。最後蜀國被滅,諸葛瞻等諸葛亮後人全部戰死。

    而諸葛緒家族獲得大功,後來諸葛緒的孫女嫁給了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做了寵妃。

    所以,三國時期,諸葛亮等人再牛,其實也有後面整個琅琊陽都氏族的操控,諸葛亮在下棋,後面還有人在下更大的一盤棋,

    總體來說,諸葛亮留不留在東吳,也不由他。

  • 3 # 雨夜構想

    諸葛亮是不會輔佐孫權的。

    不管孫權能不能達到諸葛亮的要求,他都不會輔佐孫權。

    有一句古話叫做,“良臣擇主而侍”。還有一句話叫,“忠臣不事二主”。

    就憑這兩句話諸葛亮就不會輔佐孫權。諸葛亮是什麼人,演義中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誠的典範,儒家精神的領軍人物。他是不會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就改變自己的初衷的。

    不管劉備的三顧茅廬是不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我們都認為是諸葛亮在極其慎重的選擇自己的主公。諸葛亮作為智慧超群之人,要選擇輔佐之人必定要極其慎重。因為他知道一旦自己選定,就是矢志不渝,忠心不二的結果。

    對於劉備,諸葛亮進行了多方考察。才最後決定出山輔佐。當諸葛亮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同時也決定了他這一生只做一個人的謀臣。這就是劉備。

    以諸葛亮的為人他是不會背叛他的主公的。既然跟定了劉備那就一輩子跟著他,並且全心全意的為他出謀劃策。這就是諸葛亮的原則和他的人品。他代表了中國古代最崇高的人性品格,從一而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用自己的行動完美的詮釋了這種品德。我們崇拜諸葛亮不僅僅是他的智慧和勤勉更多的是他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

    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沒有放棄初衷。仍然為自己的承諾不懈努力著。不僅是對劉備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承諾。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勉力維持著積弱已久蜀漢政權。頑強的實施著自己和劉備制定的戰略規劃。雖然他自己也預料到了這個戰略規劃已經不可能實現。依然義無反顧的堅決實行。

    這些都是為了當年的一個承諾。一個言必信行必果的偉大政治家的承諾。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輔佐孫權。

    對與這個回答您怎麼看呢?

  • 4 # 文學歷史領域創作者

    假如孫權真的能夠答應諸葛亮的條件,給予諸葛亮足夠的信任與權力,那諸葛亮會不會考慮留在江東呢?孫權雖然也是一方諸侯,但受限於格局與眼光,以及當時東吳的情況,即便他再有心放權給諸葛亮,他也沒辦法這麼做,因此諸葛亮不會投東吳。

  • 5 # 清晨如風195

    諸葛亮是不會輔佐於孫權,劉邦三顧茅廬與諸葛亮,隆中對中介紹諸葛亮本苟活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然劉備能不顧身份放下身段去請諸葛亮,諸葛亮感激涕零願為劉備所用。

    古人重情重義,諸葛亮已經選擇劉備為主,即使孫權再有優勢諸葛亮也不會效命與他,否則諸葛亮開始就選擇曹操為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一個男人應該先有事業,還是先有家庭?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