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如是說

    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係,曹丕不可能也沒必要讓位曹植。

    一.孫策讓權於孫權

    漢獻帝建安五年,孫策在丹徒打獵時遇刺身亡,年僅二十六,臨終前對張昭交代“善相吾弟,甚毋北渡”,並且對弟弟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於天下權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將自己與父親創下的基業交給了孫權。

    孫策的顧慮太多了,才會做這樣的選擇。當時的江東政權不穩,外有強敵環伺,兒子孫紹年紀尚幼,亂世之中,國家需要一位長君鎮撫,主少國疑國將不國。

    二.司馬師讓位於司馬昭

    司馬師去世的時候48歲,自己沒有親生兒子,沒有合法的繼承人,唯一的養子也是司馬昭的兒子。與此同時,司馬昭領兵在外,已是手握天下兵權的衛將軍,皇帝讓其鎮守許昌,但是司馬昭以亡兄為由,領兵回到京師,階梯兄長司馬師的所有許可權,京師的精銳和駐外的精銳都在司馬家的佔控制之中,這也為日後司馬家一統中原奠定基礎。司馬師為了保證司馬家的政權,全面掌控京師的局勢,也只能傳位於司馬昭。

    三.曹丕為什麼不傳位於曹植

    原因一:曹操在世的時候兩人就有過競爭,關係比較惡劣,較之前的孫氏兄弟和司馬氏兄弟而言,關係太差了。而且曹丕將曹植髮配到偏遠地方就是不想讓他影響到國家的安定。

    原因二:曹丕的兒子曹睿並不是一個差勁的皇帝,在位期間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戰役,雖然沒有太大的收穫,但是也沒有多大的過失,魏國在他手中沒有衰敗。與他相比,曹植其實並有多少的真材實料,雖說文化成績高,但是治國方面如果厲害的話,曹操就把皇位傳給他了。

    原因三:曹氏沒落主要是到了曹芳時代,曹家沒有可用之人,曹操的嫡系此時也損耗殆盡,威望不比當年,憑藉一個曹爽獨木難支,很難了。

  • 2 # 伊耆角木

    完全不是一回事,孫策和司馬師都沒做皇帝,孫策的兒子太小難以掌握局勢,司馬師那是沒兒子,況且這兩位跟弟弟關係都不錯,曹丕做了皇帝,不但兒子不小了,況且還跟曹植鬥得個你死我活,怎麼可能讓權給曹植?

    首先,說孫策和司馬師“讓權”不準確。他們生前也是大權獨攬,孫權和司馬昭最多隻能算是輔助他們,而之所以可以由親弟弟輔助他們,只是這二人死後由弟弟接掌權力。其中,孫策是有明確記載傳位孫權的,而司馬師去世比較突然,司馬昭是靠自己的實力為司馬家保住了權勢。

    孫策去世時,孫權年僅19,不過好歹從15歲開始就跟著哥哥隨軍征討,還做過縣長處理政務,有一定的經驗。而且孫權作為孫策最年長的弟弟,自然也能獲得父親孫堅的那群老部下的支援,而孫策親自決定傳位孫權,也讓孫策從江淮一帶招募的部下能夠聽從孫權的命令。但是孫策的兒子卻做不到,因為年紀太小。雖然史書沒有記載孫策兒子的生卒年月,但是,漢末三國時期,除了那些年少就做皇帝的,其他男子一般沒有太早就結婚生子的。一般男子結婚生子都在二十歲以後。我們映像中那些十二三歲就結婚生子的,其實多在南北朝以後。孫策死時自己才26歲,所以判斷他兒子年紀基本也就是五六歲的樣子。要知道,孫策還不是統一天下的皇帝,不可能讓一個小朋友接位領導整個東吳的。在亂世之中,如果一個小孩子做了江東之主,最後一定會大權旁落,與其這樣,不如直接給弟弟孫權。這是孫策傳位的邏輯。

    司馬師情況又不一樣,他沒有兒子,將弟弟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為子。後來父親司馬懿去世,司馬師以大將軍身份在曹魏大權獨攬。結果在出徵回師途中病死。司馬昭當時隨哥哥一起在許昌,並不能在國都洛陽主持大局。由於當時魏帝曹髦意欲乘司馬師之死剝奪司馬家的權力。司馬昭違背其旨意,毅然帶兵回到洛陽。司馬昭一到,眾臣迅速重新倒向司馬家。司馬昭從而接掌哥哥司馬師的大將軍官職,並統攬一切朝中軍政事務。所以說,司馬昭不是司馬師讓權的,而是靠自己的實力從朝廷手中為司馬家奪回權力的。這個必須要在軍中朝中具有足夠威望的人才能完成。司馬師這個名義上的兒子司馬攸是肯定做不到的,因為那年他才九歲。何況司馬攸又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就算讓九歲小孩兒司馬攸做大將軍,最後掌權的還是司馬昭,一個樣。所以,司馬攸只能繼承司馬師的爵位“舞陽侯”,而不能繼承他的官位,更沒辦法繼承他的勢力,這後兩者只有司馬昭辦得到,也只有司馬昭繼承了,整個司馬家族才有希望。

    解釋清楚前兩個,最後曹丕曹植的問題也就顯而易見了。因為曹丕的嫡長子身份,而曹操偏愛曹植,所以曹丕和曹植在曹操在世時為了世子之位鬥得你死我活。曹操雖然還沒稱帝,但是以魏王、丞相身份把持大權,誰做了魏王世子,誰就能名正言順接掌曹操的勢力。權力面前無兄弟,所以曹丕最終-成功後當然對這個弟弟多加防範,難道還能讓權給他?而曹丕去世時,早已稱帝,皇位不同於官位,不需要控制住局勢,只要有傳位的旨意就行,理所當然是兒子繼承。所以,雖然兒子曹叡當時只有十三歲,但曹丕只要給他安排幾個輔臣,也就自然可以穩住大局了。何須給弟弟,而且是曾經你死我活的弟弟曹植呢?

  • 3 # 南方鵬

    這三個例子是三種不同的情況,不能簡單等同,孫策在粗平江東三郡時,遇刺身死,臨終把大位交給二弟孫權,是不得以為之的辦法。其時,孫策的兒子孫紹年幼,幾歲的孩子在那種亂世下想要帶領手下群雄,難如登天,必須有長君壓陣才行。就算有長君孫權壓陣,孫策其實也是不放心的,在《吳歷》中記載了孫策交代張昭輔助孫權的一席話,大意是孫權要是爛泥扶不上牆,張昭可以取而代之,如果沒有辦法,拱手讓出江東也是可以的,可見他死前擔憂的深重。那個時候,袁曹大戰漸見結果,任一家勝出,以後必對江東孫家不利,這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孫策才讓位於孫權。

    司馬師的事更是特例,司馬師沒有兒子,專生女兒。眼見年紀增大,漸知無望,與其弟司馬昭商議後,過繼了司馬昭第二個兒子司馬攸為嫡子,以承繼香火。在司馬師48歲因平淮南二叛被文鴦闖營,驚嚇之下眼眶迸出病死在許昌時,臨終交代弟弟司馬昭總領大軍。一來他也面臨孫策時的困境,但他的大患不在外而在內,朝中老臣各自蓄勢,雖表面以司馬家為首,內裡還是暗流。魏帝曹髦更是雄心勃勃,有志奪回大權。

    在此情景下,讓久經政事軍事的弟弟司馬昭接盤更好,何況其子也是司馬昭的兒子,不必為傳給兒子還是弟弟糾結,反正最終都是司馬昭一門。司馬昭在司馬師死後,還接了曹髦一記大招,魏帝命司馬昭鎮守許昌,令尚書傅嘏率六軍回京師,意欲奪回軍權,司馬昭用傅嘏及鍾會的計謀,自己率軍回京,才使得司馬家執掌大權的局面不致失控。 以上二個例子,都是不得已為之,並非讓權之人有大德主動讓賢。

    曹丕曹植的事更加複雜,二人分別是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和第三子,在曹操有意無意的促成下,形成二人爭位的局面,後人常以賈詡以袁紹劉表身後諸子之亂勸說曹操一事為憑,以為曹丕上位僅靠嫡長身份,事實可能是,曹操因他的出身,與世家大族、清流名士格格不入,融不到一塊,便以二子分立兩派,以曹丕為主吸收豪族世家依附,以曹植吸收曹操起用的寒門寒族出身的依附,使兩者達到平衡,方便推行各項措施。

    最後立曹丕為儲,只是因為曹操基本完成世家豪族的收編,寒族代表人物尚未出現壓盤的重臣,為身後政局穩定,才決定傳給曹丕,與世家豪族共天下,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出臺證明了這一點,儲位既是曹操全盤謀略一環,自然容不得曹丕相讓,兩子相爭正是他樂意見到的。從曹丕的私德看,是絕不可能讓儲位給弟弟曹植的。

    曹丕當上皇帝后,還對自家手足耿耿於懷,防親人甚於防賊,除了運用以疏宗掌國政外,虛封諸弟為王,又限制他們的權力權利,讓受封者痛苦不已,欲辭而不可得。對曹植則多次徙封,利用小事小題大做進行打擊限制。這樣的心胸手腕,哪一點像是能讓位給弟弟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鵑的骨朵不開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