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寶海綿
-
2 # 鄭國柱
傅山和顧炎武都是明末清初的人,傅山為何沒有顧炎武出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華人不傅山其人其事,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大本事。而顧炎武的很著名的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知道他是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這裡主要介紹一下傅山,使更多的人瞭解傅山——明清之際“一峰青”。文字略長,相信您看完後會對傅山有高山仰止的感覺。
顧炎武塑像
一、反清復明著意拼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學者兼醫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濁翁、石道人等54個別名,漢族,山西陽曲(今太原)人。明諸生。明亡為道士,隱居不仕。他於哲學、醫學、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無所不通,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
傅山出身於官宦書香門第,一生經歷兩朝六帝,即明朝的神宗、光宗、熹宗、崇禎和清朝的順治、康熙。甲申(1644)之變是傅山一生的轉折點。他既不滿明末的政治腐敗,又仇恨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視之為“賊”。清兵入關後,他主張堅持抗擊,以反清復明為己任。
為此,他脫掉儒服,穿上道袍,自號“朱衣道人”,以朱明王朝的遺民自居,拒不做大清順民,拒不與滿清統治者合作。他打著道士旗號,以治病賣藥為名,在三晉大地奔走呼號,意在聯絡仁人志士,組織反清鬥爭。他在《龍門山徑中》一詩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貧道初方外,興亡著意拼。入山直是淺,孤徑獨能盤。卻憶神仙術,如無君父關。留侯自黃老,終始未忘韓。
傅山像
這說明,他道袍加身,不為神仙方術,而是要為國家民族的興亡而拼搏,他知道這條道路艱難曲折,但決心沿著崎嶇的路走下去,就像秦漢之際的張良那樣,雖然奉黃老之術,卻始終不忘故國。
這一時期,大順軍的殘部多在各地繼續進行反清武裝鬥爭,傅山對起義軍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轉變,轉而擁護和參與其鬥爭。他宣傳抗清大義,組織、訓練反清武裝,聲援山東榆園軍的反清活動。
後來。傅山在太原被捕入獄。他受盡嚴刑拷打,拒不招供。在獄中“抗詞不屈,絕粒九日,幾死。”因知情人皆死,查無對證,加之有關降清漢官敬慕其氣節,有意保護,最後無罪釋放。
他在《始衰示眉仁》一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心情:如果壯志未酬而死於獄中,未勉遺恨;活著出來,又愧對神州及赴義的戰友。這種死亦恨,不死亦愧的心情,使傅山的後半生一直糾結,他在這種痛苦中煎熬。
二、內閣中書淚涔涔
順治十二年(1655)秋傅山出獄後,順治十六年(1659),鄭成功、張煌言率領17萬水陸大軍圍困南京,攻克蕪湖。傅山得知後,急忙趕赴南京,他趕到之時,鄭、張大軍告敗後退。他大失所望,返歸故里,從此不再從事反清武裝鬥爭。
傅山停止從事反清武裝鬥爭後,把主要精力轉移到文化方面,專心從事對傳統文化思想的研究,進行詩文、書畫的創作,從意識形態上探尋明朝滅亡的原因,並繼續鼓吹反清思想。他在太原南郊的松莊讀書、著述和創作,教授子侄,接待來訪的志士、學者。
傅山畫作
當時著名的學者如顧炎武、閻若璩、申涵光、李因篤、戴本孝、閻爾梅、潘耒等都曾拜訪傅山,他們交流思想,抨擊時弊,唱和詩文,切磋學問。他也外出訪友、遊覽和行醫。
傅山的許多著作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顧炎武曾於康熙二年春造訪傅山,兩位遺民相晤,感慨萬分。顧炎武寫下了《贈傅處士山》詩:“為問明王夢,何時到傅巖?臨風吹短笛,劚雪荷長鏟。老去肱頻折,愁深口自緘。相逢江上客,有淚溼青衫。”
傅山和《如韻與亭林》:“好音無一字,文采會賁巖。正選高松坐,全忘小草鏟。天涯之子對,真氣不我緘。秘讀朝陵記,臣躬汗浹衫。”
後來,傅山又有《晤言寧人先生還村途中嘆息有作》:“河山文物卷胡笳,落落黃塵載五車。方外不嫻新世界,眼中偏認舊年家。乍驚白羽丹陽策,徐頷雕胡玉樹花。詩詠十朋江萬里,閣我傖筆似枯槎。”
顧炎武和了《又酬傅處士山次韻》二首,兩人相互敬佩和勉勵。顧炎武在《廣師篇》中表達了對傅山的推重備至:“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爾岐;蕭然物外,自得天機,我不如傅青主。”兩人成為知交。
顧炎武書法
傅山青年時期就有異端傾向,入清後“益放言自恣矣”,他把批判的矛頭直指程朱理學,指責理學家的奴性,稱之為“奴儒”。他痛罵康熙皇帝“以堯舜之冠,加於狗頭之上,即可為堯舜乎?”他深入研究《老子》、《莊子》、《墨子》、《荀子》等子學著作,大膽地提出了百家之學,首開近代子學研究的蹊徑。
康熙初年,為了緩和民族矛盾,籠絡漢族知識分子,除正常的科舉外,又開博學宏詞科,舉薦和起用民間知名學者。康熙十八年(1679),給事中李宗孔和兵科給事中劉沛先舉薦傅山。他痛苦悲憤不已,以老病固辭,他的《病極待死》詩反映他當時的心情:“生既須篤摯,死亦要精神。性種帶至明,陰陽隨曲伸。誓以此願力,而不壞此身。”
宰相馮溥勸他入朝謝恩,他以有病拒絕。馮溥強其入謝,他被人抬入皇宮,傅山望見大清門,淚涔涔下,僕於地,痛苦無可名狀。第二天回返,馮溥以下官員皆出城送。傅山感嘆說:“今而後其脫然無累哉”,他如釋重負,是年傅山72歲。回鄉後,有人稱他“舍人”,則不答應,自稱為民,自甘淡泊,僻居遠村。
三、中國文化一巨人
傅山晚年,清貧如洗。他與愛子傅眉,相依為命,相互照應,切磋學問,有如師友。孰料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月,傅眉病逝,四個月後,傅山也離開人世。遵其遺言,後人“以朱衣黃冠殮”之,“遠近會葬者千百人”。
傅山書法
傅山一生好學,學富五車,時人譽之為“學海”。他廣覽群書,知識淵博,才華橫溢,幾乎在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有獵涉和建樹。他集哲人、詩人、畫家、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醫藥學家於一身,堪稱一代文化巨人。
傅山在《青羊庵三首》中曾說:“芟蒼鑿翠一庵經,不為瞿曇作客星。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傅山堪稱明清之際橫空出世的“一峰青”,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數峰並峙,在中國歷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
傅山著述、創作宏富。除文學藝術作品外,共有26種,如《十三經字區》、《周易偶釋》、《性史》、《周禮音辨條》、《春秋人名韻》、《左傳人名韻》、《兩漢人名韻》、《春秋地名韻》、《左傳地名韻》、《老子注》、《莊子注》、《管子注》、《荀子注》、《列子注》、《墨子注》、《鬼谷子注》、《公孫龍子注》、《淮南子注》、《易解注》、《戰國策批註》、《左錦》、《明紀編年》、《鄉關見聞錄》等。但散佚較多。留存至今的著作,主要有:綜合性詩文集《霜紅龕集》;醫藥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小兒科》等,尤以《傅青主女科》最著名。
-
3 # 美好手記
也許是偽命題吧?不知道出題者有沒有一個調查資料?在書畫圈,傅山的知名度可不小呢。我覺得,知道顧炎武的人,也會知道傅山;不知道顧炎武的人,也不會知道傅山。
-
4 # 太公垂鉤
就我來說,聽過傅山的名,但不知道他有什麼著作言論;顧炎武是入了教科書的,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出多少愛華人士的心聲,他的思想言論符合主流儒家思想,自然非常出名。
回覆列表
顧炎武最出名的是他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可是寫議論文必備的素材之一。
最關鍵的是,他還是個上了歷史教科書的男人。
而傅山,他一沒符合傳播學的代表作,二沒上歷史教科書,也沒成為作文素材,當然火不起來了。
但真正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傅山的書法和他的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