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貓頭1987
-
2 # 張三的歌123456
脫脫治河只是農民起義的導火索,最主要的是元末吏治腐敗,財政惡化,再加上很多自然災害。流民大量出現,嚴重威脅了元朝的統治。丞相脫脫想透過大規模治理黃河,解決大量流民生計,消除河患,避免農民起義。然而下面的官員貪汙錢糧,奴役河工,產生了矛盾,激起了民變,尤其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常遇春,徐達等有勇有謀,最終導致了元朝的滅亡。
-
3 # 虎林君
脫脫表示我不背這個鍋,我治河是為了不讓元朝滅亡啊。元朝滅亡的原因太多了,容我給你們細聊。
首先,元朝自1280年統一華夏後的一百年中,並沒有像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樣開始修養生息,而是為了鎮壓抗元勢力的起義而不斷進行戰爭,連年的戰爭導致底層民眾無法生存,既然活都活不下去了,還怕造反殺頭嗎?說定成功了還能做皇帝呢,這也就是元朝在統治中國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起義不斷的原因。
另外就是元朝高層貴族內鬥不斷,元朝中期,皇室內政動盪不安,1295-1368短短的七十餘年間,元朝就更換了10個皇帝,如此頻繁的帝王更迭,對一個統一的大國來說能不是災難?值得一提的,元朝的皇帝除了忽必烈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外,其餘都真是一個不如一個,除了會享受,治國理政什麼都不會,甚至連黃河決堤要不要治水這樣淺顯的道理也要用來在朝堂上爭辯。
另外,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也是導致元朝滅亡的直接原因,相對於這一方面來說,後世的清朝就做的比較好,元朝人為的將民眾分為四個階級,蒙古人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則為二等人。“色目人”,原金國境內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曾作為元后方根據地的雲南人就為三等的“漢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則不分種族均為“南人”或“蠻人”。這樣的人口劃分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呢?當最高層的蒙古人與最底層的南人發生衝突時,且不管二等“色目人”是何種立場,由於他們遠在西域,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三等的“漢人”呢,則很可能會左右觀望,在局勢明朗之前不會輕易靠向任一方。如此一來,衝突就成了“蒙古人”和“南人”之間的雙方對峙,在人口優勢上,“蒙古人”首先就會大輸一籌了。由於“南人”的組成中有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小地主、知識分子等(不分民族),因此當諸多階層聯合起來時,其蘊涵的力量是元朝政府始料不到的。換句話說,元末的“農民”起義實際上就是“南人起義”,其實質就是兩大人口等級的正面對抗。其實元朝一開始就犯了個錯誤,它實在不應該將人口最龐大的整個群體都定義為“四等人”,這等於是為自己培養起最具潛力的抵抗對手。
-
4 # 學之味
脫脫治河就是把好事辦成了壞事。原因是辦好事的時機不對。具體說明如下:
黃河水患歷來困擾著各朝各代的當政者。為了保證運河通航,保護山東,河北沿海地區的鹽場不被黃河沖毀,緩和黃泛區民眾的反抗,至正八年二月,元朝廷決定在黃河濟寧鄆城設立行都水監,加強河道巡察和治理,並任命治河名臣賈魯為行都水監使。
賈魯經過實地堪察,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向朝廷呈交了親手繪治而成的治河圖形,並提出兩種治河方案:其一是在黃河新河道北岸修築防堤,限制決河橫流,這樣省工省錢,工程量小,是一套保守被動方案。其二是堵塞決口,同時疏浚下游河道,疏塞並舉,引黃河東行,挽河回故道,徹底治理黃河。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但他治河方案並沒有引起元順帝的足夠重視,方案沒有得到批准。
儘管治黃方案擱置,賈魯沒有灰心,反而對黃河水患的嚴重性有了深刻的認識,更加促使他堅定了自己的治河主張。
至正九年五月,黃河再次發生決口,安山、濟南、河間一線都受到嚴重破壞,還毀壞了兩漕司鹽場,京杭大運河遭到嚴重威脅。迫於無奈,元順帝再次將治理黃河之事提上議事日程。此時,脫脫帖木兒已經復任宰相,他受命召叢集臣討論治河之策。賈魯以都漕運使的身份,參加了治河討論,並進一步強調"疏南河,塞北河,修復故道。這個大工程,不能再拖了,再拖危害不斷”。
大臣們議論了很久,結果還是各執已見,沒有統一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宰相脫脫帖木兒當機立斷,同意賈魯提出的這種方案。他對眾大臣說:“遇到難事,猶豫著事情有多難,而選擇逃避,不去做。這不是為臣的行為。現在,國家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黃河帶來的饑民、流民問題,不治黃河,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他鼓勵大家說:“自古以來,黃河水患就像一個難治的疾病一樣困擾著人們,今天我們要正視它,一定要治好黃河水患!”
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元順帝正式批准治河,任命賈魯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徵集汴梁、大名13路民15萬人,廬州(今安徽合肥)等地戍軍18翼2萬人參加治河工程。
與此同時,朝廷為了擺脫困局嚴重的財政危機,印發新鈔“至正交鈔”,導致通貨膨脹嚴重。
這兩件事,使國家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白蓮教主韓山童等抓住時機,決定利用這一時機發動起義。他們散佈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同時暗地裡鑿一獨眼石人,在其背上刻上“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幾個字,埋在即將挖掘的黃陵崗附近的河道上。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賈魯開河後不久,民工挖出獨眼石人,訊息不脛而走,大河南北,人心浮動。五月初,韓山童與劉福通等在潁州潁上(今屬安徽)發動起義,元末農民戰爭爆發。
雖然,在賈魯的有效領導和專業指導下,治河工程僅歷時190天,就全線完工。治河大功告成。但農民起義已經勢不可擋。1355年脫脫被賜自盡。1368年元順帝退出中原,退回蒙古。
-
5 # 99大兵
應該有一定的關係,元朝是北方遊牧民族,侵入中原後面對大好河山,他們不會經營,本該大戰以後,修生養息發展經濟,但整個元朝一直征戰,橫跨歐亞,消耗了大量資源,同時對內稅負重,民不聊生,貪汙腐敗,不重民生,當時的賜田制隨意剝奪漢人的天地和人給蒙古官人。最後由於水患,幾十萬難民瞬間成了源源不斷的起義軍兵源,應該說老百姓過得不好,吃不飽就會揭竿而起,什麼朝代都是一樣,難民→流民→爆民→起義軍。都是這麼發展過來的
-
6 # 老照片
元代百年而亡、蒙人退回草原的原因是十分複雜的,既有宮廷的內鬥,又有社會的動盪,但是治理黃河無疑是一個關鍵的原因。治理黃河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元政權強迫百姓修河,無疑進一步加劇了老百姓對元朝的反感,當眾多的反叛分子聚在一起的時候,無疑埋下了炸翻元朝的火藥。
(脫脫劇照)
從至正四年(1344年)開始,黃河大氾濫,下游受災慘重,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元順帝為了應對困局,重新啟用脫脫,十年(1450年)正月,脫脫授任為中書右丞相。脫脫以賈魯為工部尚書,總管黃河治理。元朝徵發十七萬兵民修築河堤,清理河道。費事八個月,黃河治理取得的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遺留了無窮的後患。
這些修河的兵民大多為窮苦子弟,早已對元朝心存不滿,而修河中的悲苦待遇更加劇了對元朝的憤恨。這些子弟又大多身強力壯,自然而然的就走向了武力反抗元朝的道路。所以說,治理黃河孕育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元起義軍。
-
7 # 1啊米豆腐1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什麼土地兼併,天災人禍,黨爭之類,而是以皇帝為首的整個上層精英道德敗壞,貪圖安逸享樂,橫徵暴斂,喪失了對危險的警惕,中央軍力成為花瓶,對國家的控制力急距下降,沒有一個王朝是例外的。脫脫時期的元朝,長期安逸富貴的生活,元軍早已不在是百年前那支縱橫天下的蒙古鐵蹄,上層還各種猜忌內鬥,治黃不過是壓垮貌似強大的元帝國最後一個稻草之一。哪怕元朝內部稍微團結一點,給脫脫一點信任,趁朱元璋陳友諒大戰之際南下鎮壓,明朝建立的可能性極低
回覆列表
一個朝代滅亡的原因有很多,脫脫的治河行為只能算是表面原因,真正原因是管理混亂,民不聊生。貪汙腐敗嚴重,以致生靈塗炭,廣大人民群眾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