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很簡單,好比小狗和大狗對陣,小狗如果不投降,就呲牙咧嘴,汪汪的震天響。

    實際上,蜀漢的綜合國力弱小,必須搞先軍政治,從而有把資源控制在政府手裡,用於對抗外敵。否則,國內的利益集團就會發展、複雜、分化,蜀國內部就會有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最後的結果就是不戰自敗。

  • 2 # 愛上歷史愛上你

    必須北伐!原因如下:

    1、大義所在。蜀漢劉備政權自認為正統,那曹操就是國賊,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為維護正統地位,北伐與否沒有的選擇。

    2、國力對比因素。蜀漢政權人口和兵力都遠落後於曹魏,大概是1比4的比例,北方地區是當時的統治中心,各種資源是蜀漢比不了的,時間拖得越久,國力差距也就越大。

    3、融合各派系利益。蜀漢是外來統治者,高層也是山頭林立。戰爭是最好的融合劑,不僅能透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還能讓新人立功上位,融入本地血液,使蜀漢政權持續站穩腳跟。

    4、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把戰火燃燒在國境線之外,可以減少損失,進攻方永遠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

  • 3 # 破乞

    有一句名言:軍事是政治的延續,當時的蜀漢只有透過北伐這個動作,來維持蜀漢的正統地位! 1.劉備一死,蜀漢政權又迅速陷入了困境,而面對這些困境的不是別人,正是蜀漢丞相諸葛亮。 首先 ,是外交環境。劉備死前剛跟江東政權打了場“夷陵之戰”,大敗而歸,孫劉聯盟破裂。但更重要的威脅,仍然是北方力量強大的曹魏政權。當年,劉備在還沒死的情況下,強行稱帝。這種做法,雖然我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他的“正統”地位,但是在政治格局中卻損失很大,因為失去了和中原地區的聯絡,尤其是和漢獻帝之間的聯絡,徹底淪為一個地方政權。 其次,求號碼內部更麻煩,劉備去世前後,益州地區已經先後有四個郡發生叛亂,而且第二次叛亂還持續了兩年時間。因為蜀漢政權從劉備創業初到現在的二十幾年間,不斷有不同利益和背景的人或勢力加入,導致整個政權內部層級關係非常複雜。之前,劉備還有“漢室宗親”的政治地位,和“復興漢室”的價值願景,可以整合這些人的想法和行動。但是,當劉備逐漸喪失這些政治優勢之後,這種複雜的政治層級就變成了各懷鬼胎的一盤散沙。 之後為了緩解“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狀態。 外交上,諸葛亮用作義正言辭的方式寫了一封公開信來罵曹操,信裡一再強調蜀漢的使命是“復興漢室”,而你們曹魏就是篡漢的國賊,很快我們就會出兵討伐你們。同時諸葛亮又派使臣頻繁的出使孫吳,和孫吳重新簽訂盟約。把對外事情解決了之後,諸葛亮才起兵到南方去平叛。 蜀漢根本的危機還是在內部。實力上,諸葛亮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堅持蜀漢正統地位,和“復興漢室”的使命,但是這兩個條件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當然的了,而是必須不斷付出具體動作去強調,而這個具體動作就是北伐,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面對曹魏政權,蜀漢在政治上處在劣勢和守勢,這一部分缺陷只能透過軍事攻勢來彌補,也就是北伐。同時透過北伐這個動作,就是給東吳傳達一個意思:蜀漢是心心念念‘復興漢室’,不會對孫吳打主意,東吳也就放心了。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透過北伐這個動作把蜀漢內部的政局調動和平穩下來。這裡有兩層目的:第一,是透過強調“復興漢室”的使命,整合所有人的價值觀;第二,透過讓國家處在長期對外戰爭狀態,對內進行壓制。

  • 4 # 肖屾小聲讀文史

    從漢建興六年一直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曾五次北伐,只不過最後的戰果比較有限。題主提出,為什麼諸葛亮在兵力少得可憐的時候,還要選擇北伐。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就是在回答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和原因。

    當我們穿過歷史的長河,站在今天再去看過去時,總會辯證來分析,某個時刻歷史事件的正面與反面。就像現在,很多人的都在討論諸葛亮當年北伐決策的正確與否。但是,在我看來,分析歷史問題就是在已知的情況下去討論原因,不要假設,因為歷史沒法假設。回到這個問題上,關於諸葛亮選擇北伐的原因,我認為,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這三個層面也可以歸結為諸葛亮北伐的最高目標、中層目標和最低目標。

    長遠規劃:興復漢室、促進統一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最高目標和終極願望,他在隆中對中已經提到了,就是“成就霸業”“興復漢室”。劉備在隆中和諸葛亮見面時,也在談話中提到了自己的計劃想法。劉備說到“志猶未已”,而他的志也是針對當時漢室頹廢現象,他希望自己可以興復漢室。因此,在當時劉備和諸葛亮都認為,漢室是可以復興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種下的“興復漢室”的種子對於他後來在蜀漢秉政時期北伐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在後來,劉備大敗於孫權不久就病逝了。諸葛亮在上書劉嬋《出師表》時寫到了“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也指出了劉備是有著結束割據的創業目標的。包括後來諸葛亮寫到的“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都深刻表現除了他對興復漢室的願望。雖然有一些學者也在討論,此時的漢室和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漢室是否一樣。但不可否認的是,結束割據是諸葛亮的崇高理想和願望,而要實現這個偉大目標,北伐是必須的。

    中觀規劃:軍事政治戰略的調整

    讓我們再把視線拉回到《隆中對》,其實透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在《隆中對》前後的戰略觀點是不同的。簡單來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蜀漢興復漢室的規劃是透過奪取荊、益來積蓄力量,同時再進一步向洛陽、潼關來奪取中原。但是我們知道後來發生了夷陵之戰,在這一戰爭中劉備不但沒有實現為關羽報仇的願望,還大敗於孫權。夷陵之戰的失敗,也讓諸葛亮認識到蜀漢軍事戰略上的問題。此前,蜀漢非常看重荊州,但是荊州對於孫吳來說的重要性被忽視了。雖然說,興復漢室需要解決孫吳、曹魏但是是有先後順序的,在當時需要處理好和孫吳的關係。因此接下來諸葛亮對軍事戰略做了調整,放棄與孫吳爭奪荊把進後一步的戰略重點放在隴右。

    另外,對於諸葛亮北伐來說,雖然不一定能夠一舉消滅曹魏,但是可以使蜀漢在雍涼甚至整個涼州獲得一定的控制區,從而形成有利於以後的戰略隔絕。作為一個有著戰略眼光和長足部署的人來說,諸葛亮不會只把眼睛盯在當下,更會考慮未來。另外,諸葛亮的北伐在當時對於其敵方曹魏來說,也產生了軍事上的威懾和騷擾。這也是有著軍事目的的,可以對魏國施加軍事壓力,其次是對魏國保持政治壓力。

    近期目標:時不我待、凝聚內部

    在劉備在世時,蜀漢內部其實就存在著派系劃分的問題,劉備去世後這一問題也並非消失,這也是諸葛亮提到的“奸佞小人”的問題。透過北伐可以起到凝聚內部共識的作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諸葛亮作為蜀國的大軍師,他對蜀國的人才部署和人才儲備是非常清楚的。他深刻地認識到,蔣琬、費禕等人的能力遠不及自己。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蜀國的立國者後代能夠擔當大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綜上所述,雖然說諸葛亮北伐,讓蜀軍在幾年的時間中都很疲乏,損失也不不小,很多人把這些歸結到諸葛亮頭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北伐對曹魏是產生了一定的威懾作用,射殺魏國名將張郃、擊敗雍州刺史郭淮等,司馬懿帶領的魏軍的避戰也說明的這一問題。經過諸葛亮的北伐,蜀國內部也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整頓。回過頭來,我們再看諸葛亮的北伐,他之所以堅定地北伐,不是因為他知道北伐會成功,而是在時不我待的情況下,他知道,現在勝算不大,以後勝算會更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珍惜友誼的句子擦肩而過緣分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