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鶴書苑

    張在時把東北經營到中國最強,也是最有實力統一全國的勢力,如果沒有北伐戰爭,張在繼續幾年完全有一統中國的能力,張去世後東北各派分裂,得利最大的,明顯是日本人,他被炸死本來就是日本人乾的,閆馮算不上張的對手,尤其是馮玉祥早期雖然在直系沒少幫直系打仗,崛起成西北軍後,馮玉祥是反直的,還幫了東北軍,閆只在東北軍佔領河北時處於自身利益短暫算對手

  • 2 # 都市南鄉子

    因為,軍閥們只有在國家分裂,中央政府軟弱無力的情況下才能保住權勢和地盤。當時的張大帥是民國初年,實力最強的地方軍閥。而南京國民政府正在開始第二次北伐大業,常凱申意圖一統天下。沒有了張大帥的東北,勢必忙於內部爭鬥,無力干預南京政府的統一大業。對於盤踞山西和西北的馮玉祥,閻錫山當然是一種唇亡齒寒,兔死狐悲的心態咯!他們清楚,靠自己的力量無力抵擋蔣委員長。

  • 3 # 弘揚正能量的勇士

    可以準確說張作霖不死!東北不會讓日本那麼容易進來!別的不說了!張作霖不死歷史指定改寫!虎父犬子!張學良呵呵呵就是個飯桶!

  • 4 # 度度狼gg

    1930年1月13日,閻錫山前往鄭州參加高階軍事會議,並準備出席“國民革命軍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就職儀式,結果在路上卻得到一個驚人的內線訊息:河南省主席韓復榘已奉老蔣密令,打算在鄭州將其拿下押送南京。閻老西嚇得乘車連夜逃回太原,一邊破口大罵老蔣不講信義,一邊決定聯合馮玉祥、李宗仁等勢力武裝反蔣,放著總司令可以當,還當什麼老蔣的鳥毛副總司令?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

    歷史背景是,張作霖奉系軍閥原來在華北攫取的地盤,此時已經被閻錫山、馮玉祥所瓜分,在1928年初開始的二次北伐中,馮閻的兩個集團軍聯手擊敗了奉軍主力(黃埔系第一集團軍主要打的是張宗昌)。張作霖眼見勢不可為,才決定逃離北平回去奉天老巢,結果在回去的路上於6月4日在皇姑屯被炸身亡,雖然事件是日本人所為,但是奉張走下坡路以及意外身死,或多或少也是拜馮閻所賜。

    而且歷史上馮閻跟張作霖也是分分合合糾葛不清,時友時敵,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直軍將領馮玉祥秘密與奉軍結盟,反戈一擊造成吳佩孚大敗,然而在其後爭奪北洋政府控制權的過程中,奉軍又跟馮玉祥的國民軍撕破臉皮大打出手,從此成為敵手。至於閻錫山更是條變色龍,在張作霖勢大的1926年,閻錫山曾經倒向奉系穿起一條褲子,還曾出任奉系組織的“安國軍副總司令”。

    (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

    期間閻錫山還與奉軍聯手,共同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一度迫使其離開部隊跑到蘇聯。然而到了1927年北伐軍在江南勢如破竹之時,閻錫山審時度勢,接受廣州方面遞來的橄欖枝,又脫離奉系安國軍系統投靠國民政府,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跟馮玉祥重新成為“戰友”,聯手進軍平津,逼迫張作霖逃出北京。所以這三個北方軍閥之間的關係,那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總之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算盤。

    北伐大功告成以後,老蔣為了離間閻、馮兩大北方軍閥,故意把平津富庶之地交給了兵力稍弱的閻錫山打理,並任命其為平津衛戍總司令,晉綏軍的勢力由此深入華北。但是老蔣又不甘心諾大華北成為馮、閻的天下,開始在軍隊和財稅問題上雙管齊下,儘量削弱兩者的勢力,先是召開“全國軍隊編遣會議”,要求四大集團軍(蔣馮閻李)都要進行裁軍,骨子裡面當然是儲存黃埔系實力,其他三個盟兄弟自然不幹,矛盾逐漸尖銳。

    之後老蔣又提出平津地區的稅收要分為“國稅”和“地方稅”的重組方案(咋這麼眼熟呢),其中國稅部分上交南京政府,只有地方稅平津地方當局才可以自己留用,讓愛財如命的閻錫山大為光火。不久南京方面又委何成浚為北平行營主任兼市長,肆意插手行政和人事,閻老西的不滿達到頂點,開始跟各方勾結,準備把老蔣第二次搞下臺(之前已經下野一次了),從而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地盤,這也是老蔣陰謀扣押他的主要原因。

    因為閻老西資歷深厚長袖善舞,與各派勢力都有良好的關係,一旦形成新的反蔣聯盟,則其必被推舉為首領,所以老蔣是打算先下手為強“擒賊先擒王”的,可惜事情敗露讓閻錫山逃了。這個時候國內的政治氣候很詭異,各方勢力幾乎都不太服氣老蔣成為南京政府的話事人,所以反蔣陣營漸次形成並且勢力很大。閻錫山氣急敗壞逃回太原後,即通電要求老蔣放棄軍事獨裁,以所謂“民主”的方式解決黨爭,其實就是要求老蔣下臺。

    (張作霖)

    閻老西的公開表態立即得到了響應,1930年1月23日,馮玉祥、李宗仁等45人聯名通電提出黨統問題,主張由全體GMD黨員投票以解決黨國糾紛,同時推其閻氏為全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連汪精衛亦通電附和之,於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反蔣聯盟形成。老蔣當然不肯放棄權力,通電斥責各派勢力,並以“中央正統”的名義公開緝拿這個法辦那個,新軍閥混戰由此一觸即發。

    1930年3月14日,馮玉祥第二集團軍、閻錫山第三集團軍、李宗仁第四集團軍的57位高階將領,聯名通電促蔣下野,次日,再通電正式推舉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宣佈武裝討蔣,聯軍總計動員兵力達80萬人以上。而老蔣毫不示弱,也派出黃埔系第一集團軍和依附黃埔系的雜牌軍共約60萬人迎戰,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軍閥混戰“中原大戰”爆發。

    (北伐成功時的四大集團軍總司令)

    這場戰爭就總體態勢而言,聯軍總兵力佔優但指揮不夠統一,作為聯軍主力馮玉祥的西北軍,驍勇善戰但裝備較差糧彈兩缺;而蔣軍雖然裝備優良且指揮統一,但需要四面迎敵兵力不足,因此是各有優勢和弱點,綜合實力不相上下。所以戰爭伊始是聯軍佔優,其後蔣軍反撲形成僵持,到戰爭後期其實是蔣軍略優,但也一時無力取得全面勝利。

    因此擁兵30萬雄踞關外的張學良,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也成為雙方拼命爭取的物件,基本上是這個少帥加持哪一方,哪一方就會獲得中原大戰的最終勝利。

    (蔣閻和小張在1929年合影)

    反蔣聯盟推舉的副總司令人選中,本來也有張學良的名字,但是人家根本不承認,所以馮玉祥和閻錫山確實有點後悔了,一方面,是張學良因為乃父的教誨,對馮閻的態度很不友好;另一方面,年輕氣盛的少帥不似老謀深算的張作霖,跟老蔣走的比較近,極有可能在重利之下倒向老蔣一邊。蔣、馮、閻三方代表當時雲集瀋陽,紛紛遊說張學良站在自己的一方,而小張則待價而沽,急得馮閻團團轉。

    歷史不能假設,不過以張作霖的性格和手腕,假如他沒有過早死在皇姑屯,那麼第一他不會著急東北“易幟”,不會宣佈效忠南京國民政府,因為老張對老蔣不太感冒,之前多次拒絕了老蔣的拉攏。第二,無論他心裡怎麼厭惡馮閻,為了奉系的利益也不會輕易出兵助蔣,至少會做壁上觀,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第三,他會拖到蔣馮閻三敗俱傷時,重新殺回關內繼續實現自己入主中原的夢想,而不是做老蔣的副手。

    (蔣閻的蜜月期)

    後悔也挽了,老蔣為了爭取張學良的支援,開出了馮閻給不出來的“天價”:張學良可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原來只是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節制華北一切軍政事宜、東北軍開拔費500萬元(另追加公債1000萬元)。張學良終於動心,並且說服了不同意出兵的奉系元老們,於1930年9月18日通電入關,實施所謂的“武裝調停”,也成為壓垮馮閻聯軍的最後一根稻草,11月4日,閻、馮通電取消太原海陸空軍總司令部並雙雙下野。

    中原大戰的後果,是閻錫山再也不敢挑戰老蔣的權威,而馮玉祥從此成為了光桿司令,兩個人都失去了在民國政治舞臺上曾經的榮光,想必內心也一定非常後悔,早知如此,當初又何必對張作霖苦苦相逼?世事難料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約翰遜當選首相後,多名內閣部長立即宣佈辭職,這是拆臺,還是給下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