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云溪河888

    匠心之道,少有人走的路|瓊琳閣面莊:蘇式湯麵的靈魂是湯

    |在蘇松看來,湯無疑是最重要的,面是基礎,澆頭則是加分項。“如果一家麵館的面是要靠澆頭才能吃完,在我看來就是失敗,哪怕是一碗什麼澆頭都不放的陽春麵,也能讓顧客一口氣吃完,這才算成功。”

    採訪|臧政齊

    攝影|顧暢

    場地、部分圖片提供|蘇州瓊琳閣面莊

    蘇州人對蘇式湯麵的熱愛是由衷的,因此才會有老面客早晨四五點就出門,專程趕到面莊去吃一碗“頭湯麵”。

    所謂的頭湯麵,指的是面莊剛營業時用清水煮出來的前幾碗麵條。因為蘇式湯麵都是鹼水和麵,頭湯麵沒有鹼味,吃口清醇,更筋道爽滑,是老面客的“最愛”。

    如同吃頭湯麵一樣虔誠,講究的老面客吃麵常常伴有固定的儀式感:一碗麵端上來,看看湯是否清亮、麵條形狀是否被捲成鯽魚背形狀、火腿絲和青蒜或香蔥是否撒勻,看完之後,先聞味道,然後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面,接著品品澆頭,幾個動作下來,心裡已經有了評分。麵條吃到一半,才可以把澆頭放入面裡一起吃。麵條吃完,湯喝乾淨,腦門微微冒汗,這才心滿意足。

    在蘇州老面客的心裡有一個麵館排行榜,蘇州城不大,麵館卻有2000家,百年老字號也多,競爭相當激烈。但無論是口碑還是產值排名,瓊琳閣面莊都能在2000家麵館中排進前五位,而其位於蘇州書院巷的老店更是常常高居榜首。

    瓊琳閣面莊的老闆蘇松是蘇州本地人,烹飪科班出身,畢業於蘇州商業技術學校烹飪專業,曾在蘇幫菜館做紅案廚師多年,後學習蘇式湯麵,專注研究傳統制面、吊湯等技藝,於2006年在書院巷開出首家瓊琳閣。

    湯是靈魂,絕不偷工減料

    在瓊琳閣面莊門口寫著這樣的對聯:“七葷八素定乾坤,清新淡雅不失鮮。”這是蘇松對湯的理解。“七葷八素”指的是吊湯的原料豐富,“清新淡雅”則是湯的色澤與味道。

    蘇松很自豪地說,“蘇州這麼多面館,從來沒有哪一家店會用金華火腿吊湯”,這也是瓊琳閣面莊的特色之一。以書院巷老店為例,每天晚上11點左右,專門負責吊湯的師傅才來上晚班,他要將一整條金華火腿用熱水洗去表層油脂,將10斤鱔魚骨、5只草雞、10個草魚頭、40斤帶肉筒骨沖洗乾淨,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投料。先在一鍋清水中放入筒骨,水開後打去浮沫,轉小火煮2.5小時;放入雞,水開後打去浮沫,轉小火煮1小時;放入火腿,水開後打去浮沫轉小火煮1小時;放入鱔魚骨,水開後打去浮沫煮半小時,關火。

    整個過程持續5個小時,其間師傅要在每次投放原料後不停地打沫,每次要10分鐘左右,其餘時間一定要小火咕嘟冒小泡。只有充分打去浮沫並保持小火煮湯才能得到一鍋清湯,食物的味道被完全激發出來,層次分明,湯清見底。蘇松強調,吊湯用的水要一次性加足,後期絕不能加水,除去打沫和蒸發的水分,最後能得到3/4桶的底湯,大概可以製作650碗麵。

    吊湯用的木頭盆塘

    瓊琳閣面莊書院巷的生意最好,需要熬製2桶這樣的湯,每天賣1300碗麵,其他幾家門店一般一天需要1桶湯,賣650碗麵。從早晨6點開門,一般到中午湯賣完,瓊琳閣面莊就停止營業了。據說生意最好的一天,中午11點15分,就一滴湯也不剩了。

    瓊琳閣面莊的湯分為兩種,冬天吃紅湯,夏天吃白湯。這兩種湯是在底湯的基礎上分別添加了燜肉的紅汁與白汁,按照一定比例對出來的。燜肉是每家蘇式麵館的傳統澆頭,有白燜肉和紅燜肉之分。

    瓊琳閣面莊的燜肉尤其講究,工藝複雜且對製法要求極嚴,需提前一天製作。選用40斤上好的五花肉,洗淨,改刀成方肉;肉下面擺放筒骨墊底,放好調料,蓋嚴鍋蓋,在縫隙處用毛巾塞緊,燜制5個小時,中途絕對不能掀蓋。制好後取肉切片,倒出燜肉汁,加了醬油的紅燜肉汁與底湯勾兌,即成紅湯;沒加醬油的白燜肉汁與底湯勾兌,即成白湯。紅湯與白湯的味道全憑燜肉汁的鹹度來決定,因為底湯的鹹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至於勾兌的比例則是每家麵館的商業機密。

    澆頭是特色,製作不敢省人工

    蘇州人吃麵常見的澆頭有很多,除了上文提到的紅、白燜肉,還有蘇式爆魚、爆鱔、炒鱔糊、現炒蝦仁等,顧客可以按照需要挑選澆頭,豐儉由人。蘇松在開面館之前曾經做過多年蘇幫菜,他將很多蘇幫菜裡的菜餚大膽創新,引進到麵館裡做澆頭。比如將蘇幫菜裡的醇香酒燜肉改進為醇香肉排,是店裡除了燜肉外最受歡迎的澆頭。其製法是用蘇州特有的醇香酒與冰糖、醬油來醃製豬排,之後再油炸、燜制,最後收汁。醇香酒比普通的黃酒味濃,類似原漿,但是有甜味,用它製作的肉排色澤深紅,醬味濃郁,肥瘦相間,非常好吃。

    瓊琳閣面莊的醇香肉排紅湯麵

    在知乎網站上曾有過“蘇式麵湯裡的湯、面和澆頭誰最重要”的討論,在蘇松看來,湯無疑是最重要的,面是基礎,澆頭則是加分項。他常常看到有食客將辣椒油、醋和澆頭一股腦放入面裡攪拌,這樣的吃法讓他痛心。“大師傅辛苦一晚熬出來的湯就這樣浪費掉了,如果一家麵館的面是要靠澆頭才能吃完,在我看來就是失敗,哪怕是一碗什麼澆頭都不放的陽春麵,也能讓顧客一口氣吃完,這才算成功。”

    作為基礎的面也很重要,蘇松專門請工廠按照他的要求製作麵粉,10斤麵粉中要加入兩斤半的全蛋液,加上色拉油、鹽一起和麵,再經機器壓製,每天製作新鮮的麵條。煮麵的師傅要經過3個月的培訓才能上崗。水開後下面,一滾後加水,二滾即撈出,用筷子撥動麵條捲成牛角梳形;將卷好的麵條放入面撈裡在空中連摜幾下甩幹水分,放入盛好熱湯的麵碗裡:雪白的麵條擺放整齊,中間聳起,視若鯽魚之背。這樣的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去盡麵條裡的水分,使湯保持清澈,吃到最後湯都不渾。瓊琳閣的麵條一般在10分鐘以內都能保持爽滑筋道,不過蘇松建議麵條一定要儘快食用,超過10分鐘,麵條就會發漲、不好吃了。

    各式澆頭與薑絲

    在蘇州的麵館裡,瓊琳閣面莊賣的面並不便宜,一碗冬天客人常點的紅湯麵要5元錢,加上一個12元的醇香肉排澆頭、1元錢一碟的薑絲,這樣最基本的一份面要18元錢;如果要2個澆頭,就要花30元錢左右,而大部分麵館的價位都在10元錢左右。但蘇松的定價是充分考慮了成本的,他算了一筆賬,每家店每天必須要賣出去500碗麵才能盈利,一桶底湯光食材成本就要2000元錢,還不算人工、水電燃氣和房租等。“如果我控制一下成本,比如將火腿只用半隻、雞少用1只、筒骨少用幾斤,一個月能省下一萬塊錢,90%的顧客也吃不出湯的變化,但我們絕對不會這麼做,這是在自毀招牌。”

    從瓊琳閣開始營業的第一天起,蘇松就告訴員工,“既然開店,我們就要做到最好,百年老店談不上,最起碼也要往下傳承兩代、三代”。他的理想是恢復30年以前蘇式湯麵的味道,那個時候不靠調料,就是依靠原料本身的味道吊出原汁原味的湯。瓊琳閣在店門口掛出了這樣的承諾:“本店禁用任何新增劑、香料香精、味精。”除了無新增,瓊琳閣在選料上也非常嚴格,火腿是金華的生春陽,草雞是兩年左右的河南草雞,豬肉也是生態草豬,精選原料,用料十足,工序不敢有一絲馬虎,這應該就是蘇松所堅持的“工匠精神”。

    瓊琳閣面莊門口的對聯:“七葷八素定乾坤,清新淡雅不失鮮。”

    瓊琳閣面莊在蘇州開了10年,已經擁有了良好的口碑與不俗的市場佔有率,但蘇松知道自己的短板,那就是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化。目前,瓊琳閣面莊還主要依靠大師傅的經驗來吊湯,要實現標準化就要建立中心廚房,而麵館是微利企業,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撐他建立中央廚房。但他有十足的信心,將來不做加盟,而是以每年開一家新店的速度不斷前進,逐漸克服技術難點,建立自己的中央廚房,有了統一的製作標準,才能將蘇式湯麵傳承下去,企業也能後繼有人。

  • 2 # 云溪河888

    匠心之道,少有人走的路|瓊琳閣面莊:蘇式湯麵的靈魂是湯

    |在蘇松看來,湯無疑是最重要的,面是基礎,澆頭則是加分項。“如果一家麵館的面是要靠澆頭才能吃完,在我看來就是失敗,哪怕是一碗什麼澆頭都不放的陽春麵,也能讓顧客一口氣吃完,這才算成功。”

    採訪|臧政齊

    攝影|顧暢

    場地、部分圖片提供|蘇州瓊琳閣面莊

    蘇州人對蘇式湯麵的熱愛是由衷的,因此才會有老面客早晨四五點就出門,專程趕到面莊去吃一碗“頭湯麵”。

    所謂的頭湯麵,指的是面莊剛營業時用清水煮出來的前幾碗麵條。因為蘇式湯麵都是鹼水和麵,頭湯麵沒有鹼味,吃口清醇,更筋道爽滑,是老面客的“最愛”。

    如同吃頭湯麵一樣虔誠,講究的老面客吃麵常常伴有固定的儀式感:一碗麵端上來,看看湯是否清亮、麵條形狀是否被捲成鯽魚背形狀、火腿絲和青蒜或香蔥是否撒勻,看完之後,先聞味道,然後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面,接著品品澆頭,幾個動作下來,心裡已經有了評分。麵條吃到一半,才可以把澆頭放入面裡一起吃。麵條吃完,湯喝乾淨,腦門微微冒汗,這才心滿意足。

    在蘇州老面客的心裡有一個麵館排行榜,蘇州城不大,麵館卻有2000家,百年老字號也多,競爭相當激烈。但無論是口碑還是產值排名,瓊琳閣面莊都能在2000家麵館中排進前五位,而其位於蘇州書院巷的老店更是常常高居榜首。

    瓊琳閣面莊的老闆蘇松是蘇州本地人,烹飪科班出身,畢業於蘇州商業技術學校烹飪專業,曾在蘇幫菜館做紅案廚師多年,後學習蘇式湯麵,專注研究傳統制面、吊湯等技藝,於2006年在書院巷開出首家瓊琳閣。

    湯是靈魂,絕不偷工減料

    在瓊琳閣面莊門口寫著這樣的對聯:“七葷八素定乾坤,清新淡雅不失鮮。”這是蘇松對湯的理解。“七葷八素”指的是吊湯的原料豐富,“清新淡雅”則是湯的色澤與味道。

    蘇松很自豪地說,“蘇州這麼多面館,從來沒有哪一家店會用金華火腿吊湯”,這也是瓊琳閣面莊的特色之一。以書院巷老店為例,每天晚上11點左右,專門負責吊湯的師傅才來上晚班,他要將一整條金華火腿用熱水洗去表層油脂,將10斤鱔魚骨、5只草雞、10個草魚頭、40斤帶肉筒骨沖洗乾淨,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投料。先在一鍋清水中放入筒骨,水開後打去浮沫,轉小火煮2.5小時;放入雞,水開後打去浮沫,轉小火煮1小時;放入火腿,水開後打去浮沫轉小火煮1小時;放入鱔魚骨,水開後打去浮沫煮半小時,關火。

    整個過程持續5個小時,其間師傅要在每次投放原料後不停地打沫,每次要10分鐘左右,其餘時間一定要小火咕嘟冒小泡。只有充分打去浮沫並保持小火煮湯才能得到一鍋清湯,食物的味道被完全激發出來,層次分明,湯清見底。蘇松強調,吊湯用的水要一次性加足,後期絕不能加水,除去打沫和蒸發的水分,最後能得到3/4桶的底湯,大概可以製作650碗麵。

    吊湯用的木頭盆塘

    瓊琳閣面莊書院巷的生意最好,需要熬製2桶這樣的湯,每天賣1300碗麵,其他幾家門店一般一天需要1桶湯,賣650碗麵。從早晨6點開門,一般到中午湯賣完,瓊琳閣面莊就停止營業了。據說生意最好的一天,中午11點15分,就一滴湯也不剩了。

    瓊琳閣面莊的湯分為兩種,冬天吃紅湯,夏天吃白湯。這兩種湯是在底湯的基礎上分別添加了燜肉的紅汁與白汁,按照一定比例對出來的。燜肉是每家蘇式麵館的傳統澆頭,有白燜肉和紅燜肉之分。

    瓊琳閣面莊的燜肉尤其講究,工藝複雜且對製法要求極嚴,需提前一天製作。選用40斤上好的五花肉,洗淨,改刀成方肉;肉下面擺放筒骨墊底,放好調料,蓋嚴鍋蓋,在縫隙處用毛巾塞緊,燜制5個小時,中途絕對不能掀蓋。制好後取肉切片,倒出燜肉汁,加了醬油的紅燜肉汁與底湯勾兌,即成紅湯;沒加醬油的白燜肉汁與底湯勾兌,即成白湯。紅湯與白湯的味道全憑燜肉汁的鹹度來決定,因為底湯的鹹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至於勾兌的比例則是每家麵館的商業機密。

    澆頭是特色,製作不敢省人工

    蘇州人吃麵常見的澆頭有很多,除了上文提到的紅、白燜肉,還有蘇式爆魚、爆鱔、炒鱔糊、現炒蝦仁等,顧客可以按照需要挑選澆頭,豐儉由人。蘇松在開面館之前曾經做過多年蘇幫菜,他將很多蘇幫菜裡的菜餚大膽創新,引進到麵館裡做澆頭。比如將蘇幫菜裡的醇香酒燜肉改進為醇香肉排,是店裡除了燜肉外最受歡迎的澆頭。其製法是用蘇州特有的醇香酒與冰糖、醬油來醃製豬排,之後再油炸、燜制,最後收汁。醇香酒比普通的黃酒味濃,類似原漿,但是有甜味,用它製作的肉排色澤深紅,醬味濃郁,肥瘦相間,非常好吃。

    瓊琳閣面莊的醇香肉排紅湯麵

    在知乎網站上曾有過“蘇式麵湯裡的湯、面和澆頭誰最重要”的討論,在蘇松看來,湯無疑是最重要的,面是基礎,澆頭則是加分項。他常常看到有食客將辣椒油、醋和澆頭一股腦放入面裡攪拌,這樣的吃法讓他痛心。“大師傅辛苦一晚熬出來的湯就這樣浪費掉了,如果一家麵館的面是要靠澆頭才能吃完,在我看來就是失敗,哪怕是一碗什麼澆頭都不放的陽春麵,也能讓顧客一口氣吃完,這才算成功。”

    作為基礎的面也很重要,蘇松專門請工廠按照他的要求製作麵粉,10斤麵粉中要加入兩斤半的全蛋液,加上色拉油、鹽一起和麵,再經機器壓製,每天製作新鮮的麵條。煮麵的師傅要經過3個月的培訓才能上崗。水開後下面,一滾後加水,二滾即撈出,用筷子撥動麵條捲成牛角梳形;將卷好的麵條放入面撈裡在空中連摜幾下甩幹水分,放入盛好熱湯的麵碗裡:雪白的麵條擺放整齊,中間聳起,視若鯽魚之背。這樣的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去盡麵條裡的水分,使湯保持清澈,吃到最後湯都不渾。瓊琳閣的麵條一般在10分鐘以內都能保持爽滑筋道,不過蘇松建議麵條一定要儘快食用,超過10分鐘,麵條就會發漲、不好吃了。

    各式澆頭與薑絲

    在蘇州的麵館裡,瓊琳閣面莊賣的面並不便宜,一碗冬天客人常點的紅湯麵要5元錢,加上一個12元的醇香肉排澆頭、1元錢一碟的薑絲,這樣最基本的一份面要18元錢;如果要2個澆頭,就要花30元錢左右,而大部分麵館的價位都在10元錢左右。但蘇松的定價是充分考慮了成本的,他算了一筆賬,每家店每天必須要賣出去500碗麵才能盈利,一桶底湯光食材成本就要2000元錢,還不算人工、水電燃氣和房租等。“如果我控制一下成本,比如將火腿只用半隻、雞少用1只、筒骨少用幾斤,一個月能省下一萬塊錢,90%的顧客也吃不出湯的變化,但我們絕對不會這麼做,這是在自毀招牌。”

    從瓊琳閣開始營業的第一天起,蘇松就告訴員工,“既然開店,我們就要做到最好,百年老店談不上,最起碼也要往下傳承兩代、三代”。他的理想是恢復30年以前蘇式湯麵的味道,那個時候不靠調料,就是依靠原料本身的味道吊出原汁原味的湯。瓊琳閣在店門口掛出了這樣的承諾:“本店禁用任何新增劑、香料香精、味精。”除了無新增,瓊琳閣在選料上也非常嚴格,火腿是金華的生春陽,草雞是兩年左右的河南草雞,豬肉也是生態草豬,精選原料,用料十足,工序不敢有一絲馬虎,這應該就是蘇松所堅持的“工匠精神”。

    瓊琳閣面莊門口的對聯:“七葷八素定乾坤,清新淡雅不失鮮。”

    瓊琳閣面莊在蘇州開了10年,已經擁有了良好的口碑與不俗的市場佔有率,但蘇松知道自己的短板,那就是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化。目前,瓊琳閣面莊還主要依靠大師傅的經驗來吊湯,要實現標準化就要建立中心廚房,而麵館是微利企業,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支撐他建立中央廚房。但他有十足的信心,將來不做加盟,而是以每年開一家新店的速度不斷前進,逐漸克服技術難點,建立自己的中央廚房,有了統一的製作標準,才能將蘇式湯麵傳承下去,企業也能後繼有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最好的愛情電影是什麼?你學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