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湖北大老方
-
2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插完秧後,一定要補苗嗎?為什麼?
水稻栽培是成本較高的行業,人工成本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特別是在水稻機插移栽期間,消耗的人工和費用更是驚人的。而且,很多的稻農在移栽後都會補苗,那麼不是又增加種植成本了嗎?您怎麼看?我個人認為,移栽後必須補苗。這是水稻產量的一個重要保證。
水稻的產量因子組成是平方米穴數、穴穗數、穗粒數、空癟率以及千粒重。其中能和補苗相關的就是平方米穴數和穴穗數了。以我們黑龍江農墾東部地區來說,插植密度較大、需要較高的平方米穴數和穴穗數來滿足對高產的需求。平方米穴數基本在30穴左右,穴穗數基本在25-27穗左右。因為有效積溫低、無霜期短,水稻的穗小,只能透過平方米穴數、穴穗數來增加產量。
正常情況下,我們使用的洋馬毯式軟盤大概30-35盤能插植1畝水田。人工移栽每天大概作業大概1畝地左右,補苗的話每人每天能補苗20-30盤左右。按每人每天補苗20盤算,就相當於移栽了2/3畝的田地,補苗的價格在260-300元/天,每畝地的產量在1100斤,怎麼算都是合理的。而且補苗不僅僅是插秧苗, 而是在缺苗斷空、株數過少以及秧苗返青較慢的穴上增加秧苗的數量,從而來增加平方米穴數和穴穗數,提高這兩個產量因子的作用。要不怎麼說,花5000補苗,能補回來1萬呢?
以我的經驗看,跟著插秧機補苗沒什麼太大的意義,重要的是在返青後,能明顯的分辨出返青和死亡的秧苗時,這個階段進行補苗才是最有效果的。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3 # 李茗說鄉村
水稻插完秧還用補苗嗎?
我家每年都要種植水稻,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父親下田插秧了。
關於題主說插完秧後,要不要補秧苗,我給出的答案是需要的。
因為插秧苗時,經常會有秧苗被插在了人行走過的腳印裡面,秧苗根沾不到泥,就會浮在水面,如果不及時去補苗的話,浮在水面的秧苗根本就不能成活。
下面我就詳細地說一下插秧後如今進行補苗吧。
插秧後第三天,要及時下田補苗秧苗插下去頭一兩天,不要下田去補苗。因為這時候和苗都未長新根,如果人下去走動,反而會把更多的秧苗帶出上水面。
等到第三天,可以手中準備一把秧苗,下田看到哪個地方有秧苗缺失了,如果水面上還漂有秧苗的話,就將就那棵秧苗栽下去,如果沒有了,就重新插一棵就可以了。
-
4 # 一襲青衫汗浸染
你問的一定是機插秧,人工栽插的不存在這個問題,機插我認為不需要補苗。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1、搞機插秧的都知道,稻種要計算出計產穗和每畝的計產穴,稻種袋子後面有備註的,根據這個來計算播種密度、盤數。
2、秧苗適時栽插,栽插時調整好行株距,試插一下能否達到預算的穴數、株數,調整取秧量,保持機插數和計產數的穴、株一致。
3、機插秧是強調群體優勢,區別傳統手插,由於秧齡小、栽插早在大田分櫱空間大,爆發力強等特點,一般按計產穴算的話,缺穴百分之五左右,不影響產量,超過這個漏插率就應該調整插秧機了。
4、補苗是費力費時,怕生長期不一致,都選擇早補,補苗的同時,破壞大田的平整度,易生草,還把已插好的苗弄的東倒西歪,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機插秧一定要計算好,栽插時要細心一點,可以免去後期更多的人力物力!
-
5 # 農夫也瘋狂
農村的70後、80後應該在童年時期,幫助過父母去水田插秧。小時候,農夫就每年都要去水田裡插秧,這個可不是輕鬆活啊。而且每年還有兩次的插秧機會:早稻和晚稻。
當時的年紀並不大,我們小孩子往往都是插三行秧,然後兩隻腳就夾著中間一行秧。而大人則一般是插5行秧苗,還有些厲害的大神則是一次性插七行秧苗,當時就把它們當大神一樣對待。
其實,在過去農民種田,全部都是純手工操作的,真的有補苗一說的。當自家的秧苗插種好了以後,還會在每一塊田的田邊放置幾個秧苗,就是用來補苗的。插秧補苗一般都是在兩三天以後,種植戶先會去田間視察一番。看看有沒有秧苗浮出來了,或者是死苗的情況。畢竟有些是小孩子插秧的,因為力度不夠,或者是可能插秧的方式不正確,所以並不能紮根。可是水田裡插秧期間的水是比較深的,這樣就很容易秧苗浮出來。或者是有一些因為死苗的原因,就需要補苗。
不過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基本都是採用機械化了,收割稻穀有收割機,而插秧則有插秧機。前些天看到村裡的大型種植戶,一家人承包了全村所有的水稻田。他基本就實現了全部機械化了,可是在插秧的時候,還是需要補苗的。因為不同的水稻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有些還是不規則的,這樣插秧機在一些邊邊角角就是去不到的。所以村裡的一些留守婦女們就有活幹了,等插秧機插秧完了以後,一些不能插秧的地方就需要人工來補苗。這樣幹活當時在我們這裡是100塊錢一天哦,並且還有一頓飯吃。等過幾天了以後,種植戶還會到水天視察一番,有些機器插的秧苗也會出現浮苗的情況,就需要人工再去補苗。其實這樣做,就是為了提高更高的產量,畢竟一粒糧食一滴汗啊!
回覆列表
水稻插完秧一定要補苗嗎?為什麼?
朋友提出的這個問題值得研究一番。
水稻種植,不要認為是一件粗活兒,隨便弄弄就可以。看似簡單,其實操作起來不是那麼簡單。要想增產增收,多打糧食,還得掌握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管理技術,才能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那麼,怎樣達到增產增收,多打糧食的目的呢?
首先,水稻畝產產量在1000~1200斤產量的前提,必須每畝栽足秧苗17500株,到20000株左右。這裡還要說到行距和株距的問題,要想達到這個足夠的株數,那栽秧行距和株距應該是“三五寸”,即行距為5寸,株距為3寸,如果不按這個規定栽秧,就會達不到這個栽秧數量,按每穗千粒重計算,就會減產,也就是說沒有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不是有人還疑惑的問,那多插些,超過20000株,增產豈不是更多嗎?錯!如果每畝栽苗超過20000株,甚至更多,不斷不會增產,反而會減產。為什麼呢?因為超過這個株數,勢必提高了株距行距密度,在水稻長禾的過程中,由於互相擁擠,導致不通風,就會大面積發生稻飛蝨的危害,以至於成了“豬窩草”,大減產不可避免,甚至顆粒無收。
怎樣科學有效的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呢?
一是必須保證畝株數,所以就回到正題上來。當大田栽苗過後,不是遇到惡劣天氣暴曬、洪澇,導致的少苗,就是由於沒有栽牢,秧苗根鬚沒有粘住泥土而死苗,因株數沒達到,從而埋下了減產的伏筆,所以補苗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是科學管理,這個環節上要做的文章很多,比如:科學灌水:水深不易發棵,難得長苗。科學施肥:底肥要充足,底肥量是水稻整個生長期的90%,底肥充足,後勁就達,不易脫肥,不易導致肥害而減產。科學滅病蟲害:一定要注意水稻“稻飛蝨”和“冥蟲”,因為這兩種蟲是危害水稻的殺手。稻飛蝨一般發生在水稻接近成熟期的時候,畝用殺蟲雙一瓶,兌水噴霧。水稻冥蟲,一般在水稻移栽後至成熟前15天左右發生5~6代,要掌握蟲口對症下藥,可用敵殺死兌水噴殺,也可以六六粉拌細沙或結合追施尿素“撒兜土”,但是“撒兜土”秧田水不能少於5釐米深,否則無效。病害主要是水稻紋枯病,用“紋枯淨”農藥兌水噴殺,用量根據危害面積,按照說明書進行。
三是科學掌握收割期,不要等到穀子百分之百黃的時候去收割,特別是機收,容易碰掉很多穀子,也是減產的原因之一。一般只要八分黃就可以收割,不僅不影響產量而且日後加工出來的米白而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