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藥事健康
-
2 # 家庭醫生線上
對於青黴素和頭孢,很多人都不陌生,這是醫院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就是不經常去醫院的人也知道。如果現在稍加留意會發現,目前臨床上使用價格便宜的青黴素少了,使用價格昂貴的頭孢多了,大有頭孢取代青黴素的趨勢,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一、青黴素製劑不穩定,並且容易被細菌β-內醯胺酶水解,如果要使用,是需要現配現用,因此這主要適用於住院患者,平常門診上使用得不多。不像頭孢可以注射也可以口服,在使用上較為方便。
二、由於注射青黴素容易產生過敏,且過敏反應發生率較高,後果嚴重。
三、青黴素類抗生素品種少於頭孢菌素類,且青黴素多為注射劑型,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在門診上多見,
四、青黴素價低利薄,廠家沒有利潤,很多廠家不願生產,這也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以上這些因素促使頭孢類藥物應用更廣泛,過多使用頭孢藥物,其實也容易造成抗菌藥濫用。
青黴素雖然現在使用較少,但是並沒有完全被頭孢取代,還有不少醫生、病人希望繼續使用青黴素。
-
3 # 藥師方健
1929年青黴素橫空出世,至今已有90年,可以說這是一個世紀經典藥物,不知挽救了多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在青黴素臨床使用過程中,科學家研發出了頭孢類抗生素,和青黴素同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頭孢類抗生素問世後給人一種逐漸取代青黴素的感覺,因為在臨床感染的藥物治療上,頭孢菌素的用量的確比青黴素類大很多,在藥物使用排名上,頭孢菌素類更是遠超青黴素類。
為什麼臨床醫師喜歡選用頭孢菌素抗感染治療呢?
1.青黴素缺點
青黴素容易過敏,每一種青黴素使用前均需要皮試;使用不方便,口服品種少,市面上常見也就是阿莫西林或者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即使口服藥物使用前也最好皮試,其他大多需要注射給藥。半衰期非常短,且需要皮試,不作為圍手術期預防用藥。最為突出的問題是:隨著臨床上青黴素廣泛使用,細菌對青黴素耐藥現象越來越嚴重了。
2.頭孢菌素類優點:
1)相對青黴素不易過敏,對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無過敏史者用藥前無需進行皮試。但對青黴素類抗菌藥有過敏既往使者慎用,必要時用所選頭孢菌素原液做皮試,但頭孢菌素皮試試驗臨床參考意義不大,皮試結果無論陽性還是陰性,一旦用藥時,仍需密切觀察,同時備好急救物品和藥品,確保患者生命安全;有青黴素過敏性休克或即刻反應者,不宜再選用頭孢菌素類。
2)使用方便,可供選擇的口服品種多,重症時靜脈給藥,一旦病情減輕,可以改口服進行序貫治療;或者病情輕,可以口服的患者可以直接選擇頭孢口服劑型。
3)半衰期相對青毒素長,可作用圍手術期預防用藥。根據指南,圍手術期預防用藥中,像有循證醫學證據的頭孢唑啉半衰期是1.5-2小時,頭孢呋辛半衰期是1.2-1.6小時,頭孢曲松半衰期更長達8小時,如無特殊情況(比如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成人出血量超過1500ml等),這些頭孢類抗菌藥物的有效時間可覆蓋整個手術過程。
從安全、經濟、方便的給藥途徑來看,臨床醫師和患者當然更多的會選擇頭孢類抗菌藥物而非青黴素,從而導致藥物使用排名上,頭孢菌素類更是遠超青黴素類。
青黴素有獨特優勢,有頭孢類藥物不能替代的功效
青黴素獨特優勢有:
1)對腸球菌、李斯特菌有效,頭孢菌素對腸球菌、李斯特菌天然耐藥。
2)對不耐藥的鏈球菌非常敏感,即使對鏈球菌中介,加大劑量仍敏感,但頭孢菌素如對鏈球菌不敏感,加大劑量也於事無補。
3)對不耐藥的金葡菌,苯唑西林效果最好。但對耐苯唑西林的金葡菌,頭孢菌素也沒效,只能用萬古黴素,利奈唑胺等。
4)對梅毒螺旋體有效,且效果好,作為梅毒首選治療。青黴素過敏患者,可選紅黴素或多西環素,但妊娠患者不宜用多西環素。
綜上所述,從1929年英國學者弗萊明發現青黴素至今,青黴素仍造福於人類。不同感染,不同的病原體,不同的感染部位,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抗生素,而不是以偏概全的說頭孢菌素可以取代青黴素。但青黴素的皮試試驗,尤其是其耐藥性的問題恐怕才是它應用面變窄的真正原因。因此如何有針對性、合理選擇抗菌藥物仍是目前全球亟待解決的難題。
回覆列表
提到這個問題,我就從抗生素的發現開始講吧。從1929年英國學者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到1942年青黴素的大規模應用。抗生素的出現幫人類解決了很多問題,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隨著抗生素的出現,世界是也面臨著抗生素的濫用問題。WHO將2011年世界衛生日主題定為“遏制細菌耐藥: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Combating Drug Resistance: No Action Today, No Cure Tomorrow),期望提高全球對防範細菌耐藥的認識,應對耐藥菌對人類健康帶來的威脅。可以看到現今細菌耐藥情況日益嚴峻,對於某些耐藥菌已經出現了無藥可救的狀況[1]。而青黴素的應用越來越少,是細菌耐藥性增加導致的嗎?只能說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
問題中提到的頭孢和青黴素不是一種藥,二者都是β-內醯胺類抗生素,作用機理相同,都是透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使細菌胞壁缺損,菌體膨脹裂解,達到滅菌活性。研究證實,細菌細胞壁粘肽合成酶即是位於細菌胞漿膜上的特殊蛋白,稱青黴素結合蛋白(PBPs),此是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作用靶點。各種細菌細胞膜上的PBPs數目、分子量不同,而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不同部位的感染致病菌不同,所以對抗生素的選擇也不同,例如化膿性扁桃體炎,主要是陽性球菌感染,所以常選用青黴素類抗生素治療。
青黴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青黴素又被稱為青黴素G、青黴素鈉、盤尼西林、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鉀。它們可由發酵液提取或半合成製造而得[2]。大家口中的青黴素,主要是指天然青黴素—-青黴素G。
青黴素類抗生素是β- 內醯胺類中一大類抗生素的總稱。青黴素由於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但它不能耐受耐藥菌株(如耐藥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 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
青黴素類抗生素分類[3]:
1. 天然青黴素: 青黴素G 類,如青黴素G鈉、青黴素G 鉀等。
2. 耐酸青黴素類包括青黴素V。
3. 耐酶青黴素類常用的有氯唑西林、苯唑西林、氟氯西林與雙氯西林。
4. 廣譜青黴素類包括阿莫西林、匹氨西林及氨苄西林。
5. 抗綠膿桿菌廣譜青黴素類包括磺苄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等。
6. 主要作用於革蘭陰性菌的青黴素類包括替莫西林和美西林。
所以從上面可以看出,很多青黴素類藥物如阿莫西林,現在也在廣泛應用,但對應的疾病不同,選擇的藥物也不同,並不是說頭孢會取代青黴素。但耐藥性的增加,需要皮試可能也是青黴素類藥物應用面變窄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杜鵑, 謝峻等. 《抗生素耐藥:全球監測報告2014》解讀與反思. 華南國防醫學雜誌, 2014 (8): 814-817.
[2] 薛聞俊, 王穎. 小議青黴素的發展歷程與臨床應用. 黑龍江科技資訊, 2008 (7): 181-181.
[3] 錢之玉. 藥理學[M] 3 版.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