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糾正一下這個標題:多爾袞本來都是王爺,稱攝政王!多爾袞是對權力帝位有著極大的野心,也是胸懷大志勇往直前的創業之主,福臨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他生前沒有想廢掉幼主,不能說他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但是他畢竟沒有走出這一步,這不能說他太優柔寡斷,也不能說他勢不如人,卻只能說這是他權衡利弊審時度勢後所作的明智抉擇,這也與他的一貫行事作風相吻合。無可否認,多爾袞是個內心極其複雜矛盾的人,他的生命裡有著太多的抉擇,非但關係到他和兄弟們的榮辱和身家性命,也關係到滿族整個民族的命運。他對權力帝位有著極大的野心,但也是胸懷大志勇往直前的創業之主,福臨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入關後也是他親自派車駕迎幼帝,福臨在北京的稱帝他是總導演,福臨的登基詔書是他領著滿漢群臣逐字逐句反覆推敲而成的。他生前並沒有想廢掉幼主,雖然不能說他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但是他畢竟沒有走出這一步,這不能說他太優柔寡斷,也不能說他勢不如人,卻只能說這是他權衡利弊審時度勢後所作的明智抉擇,這也與他的一貫行事作風相吻合。
客觀環境是順治雖說是個空架子皇帝,但他畢竟是皇權的象徵,而孝莊雖然不掌權,可她還是起到了牽制作用,不管是否用情也好,她背後還有蒙古力量的支援,然而總體來說,實力不足以與多爾袞抗衡,所以多爾袞要稱帝是完全可以作到的,但是要作到滿族內部不受一點衝擊和影響,完成不流血的政變卻很難說。
多爾袞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但決不是為達目的不顧一切的人,他絕對不是吳三桂袁世凱之流為了作皇帝不顧一切,也不象清朝中葉的林爽文意圖割據臺灣稱王,一邊吃著紅薯身上穿著破衣爛衫而南面獨坐受群臣朝拜,他有更高的野心和理想,他要把他的民族帶入新的天地和世代開創萬世基業。歷史學者們公然他不稱帝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始終顧及到滿洲整體的利益和清朝的統治,他不願意為了名位造成最高統治層的分裂,也不願意破壞滿族的團結,因而可能延緩甚至嚴重租礙清軍統一全國的程序或是對剛剛建立起來的政局有所動搖。多爾袞的這種行為是歷史上統治者中很罕見的,但也說明了滿族是個很有向心力的民族。
多爾袞有稱帝的心,但更有由他一手統一中原奠定大清江山的雄心壯志(他是個講究實際的人,光是有個周公的美名是不足以讓他放棄稱帝慾望的)。入關之初,他握有絕對兵權,稱帝可謂易如反掌,前明降臣勸進的也很多,他沒有稱帝就是為了上述原因。當時雖然清軍佔領了北京,但是僅僅據有京畿四周的一小部分,南面有南明宏光政權,西面李自成佔有半壁江山,四川有張獻忠,敵對勢力加起來有二,三百萬的軍隊,而清軍傾全國之力也不到十三萬,其中滿洲八旗也就五萬餘人,所以這時的清朝統治是極其不穩的,誰得天下都有可能。多爾袞只有大力集中權力維持最高決策層的正常執行並團結滿族所有力量才有可能完成統一中原這一艱鉅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他選擇的戰略方針是先對付大順軍,對南明則不戰不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也正是由於李自成,張獻忠搶著當皇帝,搶地盤,而南明各個政權
也為了爭奪正統而內鬥的不可開交,才讓多爾袞的清軍各個擊破以風捲殘雲之勢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試想如果農民軍和南明能擯除個人私慾,聯合抗清,清軍再精銳也不可能統一全國。這正是作了皇帝的失了江山,而不做皇帝的得了江山。所以明末清初之際,多爾袞絕對是關鍵人物,他的識大體顧大局的政治素養,與滿族社會他人包括他的同母兄弟的昧於各人私慾,還有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以及南明諸王將士,不可同日而語,而以後的代代清帝都應該好好感謝這位叔祖。多爾袞到死沒有看到九洲干戈息止的太平天下,也沒有做成皇帝,但他實際上是愛新覺羅家族真正君臨天下的第一人,他絕對是滿族的民族英雄,比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毫不遜色的一代豪傑。
多爾袞是不想因為自己當了皇帝破壞整個滿族的團結!
從多爾袞的行事作風來看,他是很講求實際,對虛名非但是看不上而且很嘲諷的態度,所以他真要當皇帝,不會顧及篡位的罵名。
現在的史學家們一致共認多爾袞實在當的起“睿親王”這個“睿”字,從他可以當皇帝而選擇不當,很多人是真心佩服他懂得審時度勢,畢竟皇帝這個頭銜實在是太誘人了,袁世凱哪怕是當83天皇帝也要硬來,吳三桂兵敗如山倒還要過把皇帝的癮,臺灣的林爽方穿破布啃地瓜也還坐在土敦上稱萬歲,可見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梟雄,狗熊要當皇帝。
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硬要稱帝也可以,但是他的兵力並不足以抗衡豪格集團,稱帝就意味著滿洲內部的自相殘殺,就算以力服敵,一場內訌必將使得滿族元氣大傷,這樣就算當了皇帝也沒多大的意思。再說多爾袞其人政治目光敏銳,志向高遠,早就立志要建立超過父兄的基業,這就需要整合滿族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樣經過內訌的滿族並不能給予多爾袞進軍中原足夠的支援讓他一展報負,更何況讓父兄兩代人辛苦創下的基業毀於一旦也不是他所願意看到。他推舉福臨繼位,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的確是平衡滿族八旗幾派勢力最好的一個方案,並且巧妙的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贏得了兩宮皇太后為代表的兩黃旗的支援,實在是當時錯綜複雜情況下對他最有利的。
入關以後,多爾袞又再次拒絕了明朝降臣的勸進,反而在較短的時間將小皇帝接進紫禁城。他需要透過順治登基,定都北京等一系列的政治運作來迅速確定以清代明這個事實,非但是對漢人的正式宣告,也堅定了滿族內部入主中原的信心。如果他當時自行在北京稱帝,滿族內部的分裂也將不可避免,這在當時複雜的形勢下整個滿族很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這並不是多爾袞願意看到的。
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了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了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選人之列。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彷彿不經意之間,便堵死了多爾袞的路。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離開了會場。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家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了會場。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立即獲得多數人透過。 綜述:其一、皇太極剛死時力量不足以爭奪帝位,有親王派、帝子派、蒙古諸部力量的制約。其二、入住紫禁城城時天下紛爭,統一大業未成,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勢力制約。為維護滿族內部團結統一沒有分裂而不敢奪取帝位。其三、沒有時間準備。入主北京後直到多爾袞死去都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戰亂不斷。多爾袞命不佳年,才僅僅三十九歲就去見皇太極了。
綜上所訴,皇太極死的時候多爾袞稱帝只能是內部開戰機會五五開,最好篡位的機會就是入主北京那次了但為了不讓內部動盪而讓中原南部勢力有喘息機會也放棄了,後來感覺是因為由於多爾袞沒有兒子加上多爾袞已經是實際上的掌權者了所以對“皇帝”這個名譽也沒之前那麼渴望了,加上不到四十就賓天了,也算是給歷史畫上了個完美的人生句號!
首先,我要糾正一下這個標題:多爾袞本來都是王爺,稱攝政王!多爾袞是對權力帝位有著極大的野心,也是胸懷大志勇往直前的創業之主,福臨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他生前沒有想廢掉幼主,不能說他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但是他畢竟沒有走出這一步,這不能說他太優柔寡斷,也不能說他勢不如人,卻只能說這是他權衡利弊審時度勢後所作的明智抉擇,這也與他的一貫行事作風相吻合。無可否認,多爾袞是個內心極其複雜矛盾的人,他的生命裡有著太多的抉擇,非但關係到他和兄弟們的榮辱和身家性命,也關係到滿族整個民族的命運。他對權力帝位有著極大的野心,但也是胸懷大志勇往直前的創業之主,福臨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入關後也是他親自派車駕迎幼帝,福臨在北京的稱帝他是總導演,福臨的登基詔書是他領著滿漢群臣逐字逐句反覆推敲而成的。他生前並沒有想廢掉幼主,雖然不能說他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但是他畢竟沒有走出這一步,這不能說他太優柔寡斷,也不能說他勢不如人,卻只能說這是他權衡利弊審時度勢後所作的明智抉擇,這也與他的一貫行事作風相吻合。
客觀環境是順治雖說是個空架子皇帝,但他畢竟是皇權的象徵,而孝莊雖然不掌權,可她還是起到了牽制作用,不管是否用情也好,她背後還有蒙古力量的支援,然而總體來說,實力不足以與多爾袞抗衡,所以多爾袞要稱帝是完全可以作到的,但是要作到滿族內部不受一點衝擊和影響,完成不流血的政變卻很難說。
多爾袞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但決不是為達目的不顧一切的人,他絕對不是吳三桂袁世凱之流為了作皇帝不顧一切,也不象清朝中葉的林爽文意圖割據臺灣稱王,一邊吃著紅薯身上穿著破衣爛衫而南面獨坐受群臣朝拜,他有更高的野心和理想,他要把他的民族帶入新的天地和世代開創萬世基業。歷史學者們公然他不稱帝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始終顧及到滿洲整體的利益和清朝的統治,他不願意為了名位造成最高統治層的分裂,也不願意破壞滿族的團結,因而可能延緩甚至嚴重租礙清軍統一全國的程序或是對剛剛建立起來的政局有所動搖。多爾袞的這種行為是歷史上統治者中很罕見的,但也說明了滿族是個很有向心力的民族。
多爾袞有稱帝的心,但更有由他一手統一中原奠定大清江山的雄心壯志(他是個講究實際的人,光是有個周公的美名是不足以讓他放棄稱帝慾望的)。入關之初,他握有絕對兵權,稱帝可謂易如反掌,前明降臣勸進的也很多,他沒有稱帝就是為了上述原因。當時雖然清軍佔領了北京,但是僅僅據有京畿四周的一小部分,南面有南明宏光政權,西面李自成佔有半壁江山,四川有張獻忠,敵對勢力加起來有二,三百萬的軍隊,而清軍傾全國之力也不到十三萬,其中滿洲八旗也就五萬餘人,所以這時的清朝統治是極其不穩的,誰得天下都有可能。多爾袞只有大力集中權力維持最高決策層的正常執行並團結滿族所有力量才有可能完成統一中原這一艱鉅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他選擇的戰略方針是先對付大順軍,對南明則不戰不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也正是由於李自成,張獻忠搶著當皇帝,搶地盤,而南明各個政權
也為了爭奪正統而內鬥的不可開交,才讓多爾袞的清軍各個擊破以風捲殘雲之勢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試想如果農民軍和南明能擯除個人私慾,聯合抗清,清軍再精銳也不可能統一全國。這正是作了皇帝的失了江山,而不做皇帝的得了江山。所以明末清初之際,多爾袞絕對是關鍵人物,他的識大體顧大局的政治素養,與滿族社會他人包括他的同母兄弟的昧於各人私慾,還有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以及南明諸王將士,不可同日而語,而以後的代代清帝都應該好好感謝這位叔祖。多爾袞到死沒有看到九洲干戈息止的太平天下,也沒有做成皇帝,但他實際上是愛新覺羅家族真正君臨天下的第一人,他絕對是滿族的民族英雄,比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毫不遜色的一代豪傑。
多爾袞是不想因為自己當了皇帝破壞整個滿族的團結!
從多爾袞的行事作風來看,他是很講求實際,對虛名非但是看不上而且很嘲諷的態度,所以他真要當皇帝,不會顧及篡位的罵名。
現在的史學家們一致共認多爾袞實在當的起“睿親王”這個“睿”字,從他可以當皇帝而選擇不當,很多人是真心佩服他懂得審時度勢,畢竟皇帝這個頭銜實在是太誘人了,袁世凱哪怕是當83天皇帝也要硬來,吳三桂兵敗如山倒還要過把皇帝的癮,臺灣的林爽方穿破布啃地瓜也還坐在土敦上稱萬歲,可見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梟雄,狗熊要當皇帝。
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硬要稱帝也可以,但是他的兵力並不足以抗衡豪格集團,稱帝就意味著滿洲內部的自相殘殺,就算以力服敵,一場內訌必將使得滿族元氣大傷,這樣就算當了皇帝也沒多大的意思。再說多爾袞其人政治目光敏銳,志向高遠,早就立志要建立超過父兄的基業,這就需要整合滿族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樣經過內訌的滿族並不能給予多爾袞進軍中原足夠的支援讓他一展報負,更何況讓父兄兩代人辛苦創下的基業毀於一旦也不是他所願意看到。他推舉福臨繼位,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的確是平衡滿族八旗幾派勢力最好的一個方案,並且巧妙的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贏得了兩宮皇太后為代表的兩黃旗的支援,實在是當時錯綜複雜情況下對他最有利的。
入關以後,多爾袞又再次拒絕了明朝降臣的勸進,反而在較短的時間將小皇帝接進紫禁城。他需要透過順治登基,定都北京等一系列的政治運作來迅速確定以清代明這個事實,非但是對漢人的正式宣告,也堅定了滿族內部入主中原的信心。如果他當時自行在北京稱帝,滿族內部的分裂也將不可避免,這在當時複雜的形勢下整個滿族很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這並不是多爾袞願意看到的。
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了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了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選人之列。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彷彿不經意之間,便堵死了多爾袞的路。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離開了會場。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家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了會場。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立即獲得多數人透過。 綜述:其一、皇太極剛死時力量不足以爭奪帝位,有親王派、帝子派、蒙古諸部力量的制約。其二、入住紫禁城城時天下紛爭,統一大業未成,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勢力制約。為維護滿族內部團結統一沒有分裂而不敢奪取帝位。其三、沒有時間準備。入主北京後直到多爾袞死去都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戰亂不斷。多爾袞命不佳年,才僅僅三十九歲就去見皇太極了。
綜上所訴,皇太極死的時候多爾袞稱帝只能是內部開戰機會五五開,最好篡位的機會就是入主北京那次了但為了不讓內部動盪而讓中原南部勢力有喘息機會也放棄了,後來感覺是因為由於多爾袞沒有兒子加上多爾袞已經是實際上的掌權者了所以對“皇帝”這個名譽也沒之前那麼渴望了,加上不到四十就賓天了,也算是給歷史畫上了個完美的人生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