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添飯叔
-
2 # 老徐新書
1992年唐浩明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出版之前,曾國藩無論事功還是名氣,歷史影響力皆不及左宗棠。即是說,從1872年曾國藩去世,到1992年小說問世,120年裡,知道左宗棠的華人比知道曾國藩的華人要多。1992年小說爆熱,27年來從者如雲,曾國藩成為全國第一熱門研究物件,名氣甩出左宗棠幾條街。
繼2013年出版暢銷傳記小說《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之後,2016年4月,湘籍作家徐志頻又推出人物研究類通俗讀本《左宗棠的正面與背面》。此書選取左宗棠畢生9個關鍵面:“選擇、交友、修身、創新、識才、用人、家風、曾左比較、國際左”,每一面都用當下眼光解剖,予人啟迪;正面事蹟,背後心跡,一樁樁勘破,對左氏的認識深度大有推進。僅以筆者最感興趣的第八章《左宗棠與曾國藩比較》為例,便可領略其見解之毒辣。
一
在徐志頻先生的筆下,左宗棠與曾國藩有相同、相通、相互合作的一面,但作者更多聚焦於兩人矛盾與分歧的一面,據史實深入觸探曾左矛盾的關鍵處,結論是,曾左矛盾源起科考經歷的分歧,左宗棠潛心實學與儒學,曾國藩醉心理學,分歧由此拉開。
理學立志,曾國藩著眼治民。他說:“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立志做光宗耀祖的“完人”,曾國藩修身首先拿自己無情開刀。步進弱冠之年,他取號“滌生”,即是“自我革命”。他在日記中稱:“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理學“自淨其心”,維護天理,確實能將一些社會矛盾化解於未萌。但理學修身目的是為了治國。理學治國的根本害處,在藉助權力強制他人“自淨其意”。誠如佛教於民無害,因為每個人信與不信,完全自願。假定朝廷規定民眾必須信佛,佛教同樣會貽害無窮。將理學上升為國家意志,對國民性改造沒能成功,個人在壓抑中反而走向異化。
左宗棠以“涵養需用敬”“浩然之氣”修心,則沒有理學的桎梏,人性得多,也自由得多。
曾國藩理學修身,其根本困境是,他也有個血肉之軀。同治皇帝駕崩那年,他冒著大逆不道的風險,娶民女趙曼(一說陳海燕)做小老婆,即是例證。1869年三月初三,58歲的曾國藩還在寫信與家人商議,準備花300兩銀子買個小妾。曾紀澤回信委婉批評父親,此舉太輕率了,後議才作罷。多數時候,曾國藩憑超強毅力,按捺住正常“人慾”,正襟危坐,眯起三角眼,冷眼向洋看花花世界。本性壓抑,內心由此高深莫測。
理學修身過程艱苦,犧牲巨大,曾國藩並非沒有懷疑,也不是沒有過反抗。
1866年冬天,曾國藩剿捻失敗,連遭言官彈劾,辭去欽差大臣職務,心灰意懶。剛好當年鼓動他出山創辦團練的郭嵩燾被罷了廣東巡撫。兩人書信往來,同命相憐,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理學帶來的“道德之名”,像一道緊箍咒,牢牢地箍住了曾國藩。他終究不敢越雷池來表達他的真實人性、慾望,而道德虛構出來的那個端坐在神壇上的連他自己都不認識的曾國藩,讓他終於人格分裂。他只有不停地寫日記、家書,隔空表白,來化解壓抑。由此,他成了後世人眼中的“聖人”,真實生活中的“偽君子”。
這世上真有“聖人”嗎?恐怕是曾國藩的幻覺。
被後世奉作聖人的孔子,早已警醒“聖人”名號的空洞與虛假,他自嘲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先秦儒學尊重人性、尊重個性,左宗棠雖然倔強、偏激,但沒有壓抑,因此整體比曾國藩要Sunny得多,也灑脫得多。讀曾國藩總感到壓抑、掙扎,讀左宗棠卻酣暢、痛快,原因在此。
左宗棠目標既不在“道德之名”,也無意“文章之名”,而一心追求“一藝一伎之名”。憑真話就可以生存,就不需要構造假話自累;憑能力辦事可以取勝,就不需要作假自汙;憑事功可以傳世,更不需要自塑“聖人”。左宗棠落落大方地選擇做一個“有缺點的真君子”。
二
曾國藩被後世看作“聖人”,理由是他立德立功立言,為師為將為相。
按照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來看,這個評價並無不對。但以現代眼光看,理學家立德、為師事實空洞。立功為將,則又非曾國藩本意追求。
曾國藩彌補辦事能力不足的辦法是搖身變化。
歐陽兆熊在《水窗春囈》中分析,曾國藩一生有過三變:早年在京城時信奉理學,治理湘勇、鎮壓太平天國時信奉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後則轉向道家。
三次變化全是環境逼出來的。人生立世,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人會想著搖身苦變。理學無能教人辦事,真要辦事,只能臨陣磨槍,曾國藩只好抓過以殘酷著稱的法家。但法家過於酷烈,救命稻草抓錯了,不但遭朋友指詬,還得罪官場。他被逼再次搖身一變,遁入道家,這下才徹底安全。
左宗棠信奉儒學加實學,本色立世,沒有出現這種窘況。儒學作為價值取向,可以看作政治學,實學作為辦事能力,可以看作技術學。既有方向,又有方法,何必畫蛇添足,搖身苦變?
同樣以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看左宗棠,左宗棠的德,見於以“王道”立官品,以中庸人性化標準管理百官,以儒學規子弟、正人心。左宗棠的言,見於八百萬字的奏摺、書信、詩文,其中不乏深刻與前瞻的思想,以及優美辭章,只是今天還沒有挖掘出來。支撐起左宗棠一生的根本,是“霸道”立功,他成了自唐太宗以來1200年裡對中國領土主權貢獻最大的人之一。
評價歷史人物,王船山有句名言:“有豪傑而不聖賢者矣,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人物中,有些人稱得上是豪傑,但不一定是聖賢,但凡是稱得上聖賢的人,一定是豪傑。後世有學者據此判定,曾國藩是“聖賢”,左宗棠是“豪傑”。
事實果真如此嗎?且看左宗棠自己怎麼說。早在1860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二,左宗棠就對郭嵩燾說:“文辭雅贍,才人也,倜儻權奇,豪傑人也,然皆不任為將。”豪傑連擔任將領左宗棠都不用,可見即使他提拔起來的廣東巡撫蔣益澧,都不僅限於豪傑,何況自己?左宗棠從沒想過要做豪傑,硬將他按在豪傑的位置,未免生硬。
東西方文化源頭,對超越常人能力的人,一概稱為神人。西方奧林匹斯神系,尊奉的就是這類人。
中國本土文化,一開始不重道德,而重事功。中國神話中有精衛填海,有夸父逐日,有嘗百草的醫師神農,有治水有方的工程師大禹,他們同以事功傳後。
“神人”指知識淵博、技能超群、事功蓋世的人。政教領域尊“神人”,容易造成災難,科技領域尊“神人”,卻可以成為引領民族向上的一種力量。
今天來看,“聖人”與“神人”的區別,可以看作曾國藩與左宗棠的根本不同。
-
3 # 手機使用者唯心
曾更適合滿清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需要,而曾的所作所為完全為了維護滿清朝庭,從儒家孔孟到到曾國藩,朝庭完全在為天下官員樹立為官為朝庭分憂的擔當的模範。而左宗棠很多時候所作與朝庭不甚合拍,或者說左不太會當官做老爺,在抗俄英帝國主義收復新疆,打擊分裂勢力,主張抗法保衛安南,以及建設海軍等諸多方面,他更多的時候,行為和見解更多的是為國而不是為朝庭。特別要說的是,左公的出現,給處於時於一八四零年以後,受盡帝國主義欺壓的華人一點希望和光芒。華人眼睛是雪亮的,那些真正為國為民的人,他們是不會忘記的。
-
4 # 書畫創作研究九思
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綜合考慮,自然是曾國藩勝利。在儒學(理學)傳承方面,曾國藩是左宗棠無法超越的。所以,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呀!文臣的頂峰。
-
5 # 老穆1865
跟被吹捧的名氣大小有關。
因為華人從孔子就強調要做人,及做人的技巧,正所謂外圓內方者為達人。曾國藩在近代備受推崇,無不是證明會做人的重要,人際關係的重要。而左宗棠,人稱“左驢子”,由此可見他的為人處事並非八面玲瓏,也因此肯定會得罪或者觸碰到一些人的利益。都是文人,不看輕你看輕誰?李鴻章就是代表。
而曾國藩八面玲瓏的處事手段,在文人眼裡,那就是內聖外王的標杆啊,一通吹捧架到神壇上。名氣一大,各種演繹也就鋪天蓋地。
回覆列表
曾文正在古時中國的聖人標準:立功,立言,立德中的表現都強過左公。左公一生主要戰功是卓著,所以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還是曾文正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