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取名頭都大了

    其實對於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來說很少有一個特定的民族會一直保留,從東胡 匈奴 鮮卑 柔然 突厥 契丹 蒙古,而真正保留下來的沒幾個,就像我們漢民族來說,現在的漢族在血緣上肯定不是剛開始的漢族,民族的融合必然的,而且在蒙古時期要進行長期的戰爭,勇猛的契丹族也是蒙古對外征戰的重要兵源,伴隨著蒙古的長期征戰契丹族也分散在蒙古的征戰途中並逐步同化了,所以契丹也成為一個歷史的名詞了。

  • 2 # 史地客棧

    契丹源於南北朝時期的柔然部,而柔然又是源於鮮卑族一部,是鮮卑中一支部分帶有白種基因的部落,柔然至南北朝後期分化出契丹,最初的契丹人白種血統佔優勢,至隋唐時期,契丹貴族一改其他民族的封閉,開始吸收接納大量南北朝時期在中原遺留下來的混血兒以及北遷的漢人。

    由於隋唐時期屬於一個民族整合時期,對於之前(主要是五胡亂華)幾百年發生的過度民族融合進行消化和沉澱,故這個時期的民族概念和民族觀念空前淡化,胡漢之間的界限較為混沌,契丹人適時向那些民族歸屬比較模糊的群體丟擲繡球,立即獲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至五代十國時期,契丹集聚的人氣已經相當豐滿,但苦於沒有管理國家的經驗,不得不打破諸多民族界限,更進一步引進人才。此舉使契丹收穫頗豐,不到一百年時間,他們建立的遼國就發展成為跨中原與漠北的大國,一度威脅初建的北宋。

    但是,大量“招賢納士”的結果也使得族內的權利分配和血統比例被改變,至遼國鼎盛時期,國家高階管理者中存在相當比例的其他民族人士,契丹族的血統也由白種佔優轉變為黃種佔優,後來契丹高層中自滿情緒高漲,遼國日漸空虛,終於被興起的女真和南宋聯合所滅。

    金國和宋國滅遼後,遼末的傑出契丹名族首領耶律大石率領遼人殘部西遷至西域建立西遼。耶律大石死後六十多年(公元1208年),西遼領袖菊兒汗收留了被成吉思汗打敗的乃蠻部部人曲出律,得罪了蒙古政權,為後來西遼滅亡留下禍根。而曲出律竟然趁菊兒汗打獵的機會率領手下發動政變突襲菊兒汗,將菊兒汗囚禁,自己攫取了西遼的最高權力。但是曲出律在統治期間抑制伊斯蘭教招致當地民眾不滿,最終被後來的成吉思汗大軍所滅亡。所以,契丹人的一部分融入了今天中亞和新疆一帶的民眾中去,被當地的民族所同化。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契丹人(漠北契丹)在西遼滅亡後流落伊朗建立新的政權,他們被完全伊斯蘭化,完全喪失了契丹傳統。

    中原方面,女真滅遼後女真將原來契丹民族中的一部分編入女真政制下的猛安(千人長)和謀克(百人長),實際上依然實行契丹人治理契丹人的策略。但是金世宗在位時把猛安和謀克打散,最終導致契丹人逐漸的融入中原地區的民族當中,但是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在金朝滅亡時在北方建立後遼和北遼政權(兩遼政權幫助蒙古人剿滅大金),甚至乾脆直接向蒙古臣服。成吉思汗統治時期的契丹人耶律楚材是其最直接的代表。這部分契丹人其中一部隨蒙古南征雲南,留在了雲南,他們登記漢族的族籍,但是自稱“本人”,並且藏有表面祖先是耶律阿保機的家譜和草原風格繪畫。經過人類學家DNA鑑定,這些“本人”就是契丹人後裔,他們主要是雲南保山地區“雲南寶山地區阿、莽、蔣姓”。

    最後一部分是現今居住在東北的達斡爾族。達斡爾族在清朝就被人懷疑是契丹後裔,其風俗,如舉火燒天、東向拜日等,都和當年的契丹十分相似。考古學家對其也進行了DNA鑑定,認定其是契丹後裔。

  • 3 # 黑水布衣

    契丹的老祖宗是東胡,這個東胡曾和匈奴人爭霸過,是契丹、烏桓、鮮卑共同的祖先。契丹曾依附於唐朝和回鶻,唐帝國沒落時,耶律阿保機橫空出世,橫掃漠北,建立契丹國,知道現在契丹這個詞仍然是斯拉夫語系的中國的發音。

    後來,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這個一直壓著大宋帝國的王朝持續了200多年,被他的小弟女真人推翻(後人也建立的西遼和北遼),100多年後蒙古人南下,契丹人再次降級,留在中原的契丹人多數融入了女真、蒙古、漢族、維吾爾、哈薩克、土族以及北韓族。14世紀後,契丹消失在歷史中。

    不過據考證,在金國滅遼的過程中,有一支契丹在雅克薩定居,後來俄華人南下,這支契丹流落在今黑龍江地區,形成了今天的達斡爾族。

    還有經過現代科學驗證,雲南也留存一支契丹後裔,自稱“本人”,他們和達斡爾族在血緣上也有著相似的父系起源、

    最後看看契丹的脈絡圖吧:從東胡開始的哦

  • 4 # 西府趙王爺

    蕭峰:什麼?我大契丹亡了?

    自秦漢以來,中國的歷史發展就幾經波折,雖然那些歷史朝代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但是它們卻永遠存在於我們的文化血脈之中。中國是一個民族大包容的共和國家,在我們的國家的民族結構中,漢族群體作為主導,在平等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多民族共存。中國因為幅員遼闊,自古代時就已經存在多民族共存的格局,而且這些民族中還有個別幾個曾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放異彩,契丹族就是其中獨具特色的一個。

    看過金庸先生小說的人都知道,《天龍八部》裡的歷史背景就是建立在宋朝和遼朝共存的局面之下,北宋可以說是所有中原王朝中(指漢族王朝)實力比較弱的存在,而當年的大遼國卻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強國,大遼的契丹一族也因為國力的強盛,甚至在世界範圍內都有一席之地,即使是到了今天,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還會稱呼華人為契丹人,從這裡我們足以看出契丹一族深遠影響力。

    契丹本是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整個民族在形成之初以“八部”存在,歷史上稱這股勢力為“契丹八部”,八個部落齊頭並進,草原民族的特色也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到了公元九百一十六年,契丹族誕生了一個偉大的領袖:耶律阿保機,在他的帶領之下,契丹八部終歸一體,耶律一族正式建立大一統的契丹國,一個輝煌的朝代就此拉開帷幕。 初始的契丹族還歸附過唐朝,這也沒什麼可意外的,盛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契丹族也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

    到了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一發不可收拾,位於中原的石敬瑭為了謀求權利,對遼太宗丟擲了橄欖枝,而籌碼就是我們電視劇中經常會聽到的一個地區:幽雲十六州,這片區域是北方遊牧勢力南下的門戶,也是中原王朝抵抗北方民族的關鍵屏障,所以割讓給遼國以後,中原漢族王朝就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面,而遼國自建國以後,也第一次的有了主導中原的能力,其國威來到一個歷史頂峰時期。

    遼國的歷史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兩百多年,您不可要以為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中國的歷史走向歷來都有一定的規律,中原地區文化經濟發達,即使是某些少數名族用暴力征服了漢庭政權,時間長了以後因為過多的學習中原先進文化,其本身也會名存實亡。遼國在建國以後就已經明確知道這個問題,在他們控制的範圍之內,統治者創造性的使用了“一國兩制”的方針。

    漢族和契丹族在遼國是分別保持著自己的習慣的,比如說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遼國宮廷設計就獨具一格,宮殿保持磚瓦建築,在其外圍是供官員居住的帳篷,契丹也正是因為有意識的避免被中原文明過度同化,才最終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歷史。

    但是他們也和所有的朝代一樣,終究逃不過盛極必衰的歷史規律,遼國後期政治腐敗,國內也是民不聊生,後期終被元朝所滅,深究其覆滅原因,其本質也跟歷朝歷代大同小異,令人好奇的是,在遼國滅亡以後,眾多的的契丹民眾為何消逝不見?

    歷史上並沒有留下直接的證據表明他們去了何處,根據學者猜測,後期的契丹人可能被其他民族同化,或者是在金蒙戰爭爆發以後選擇了投靠蒙古,後因局勢變化而散落世界各地。 正如所有的王朝一樣,契丹王朝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的興盛是歷史的契機,它的衰敗也是歷史的規律。

    但是契丹民族的存在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進一步融合,成就了我們今天的文化多元態勢,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也永遠刻上了契丹的印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老闆給的任務重,骨頭硬,無好處,幹來幹去自己背鍋,你會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