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4738516596
-
2 # az2777
楚漢分封是過渡時期必要的過渡手段。
大家都知道分封最終會走向集權,於是想當然認為分封一無是處,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不可能一下子就替代舊事物,槍械出現之初弓箭也沒有馬上退出戰爭舞臺,對於制度也是如此。
秦朝覆滅原因有很多,你要說有沒有集權的因素,我可以說是有的。集權最大的弊端在於把國家安危過多地繫於一人一家族,皇族都在都城內容易被外低一窩端,如果秦有分封,就算失去全國各地統治權,未見的不能偏安一隅。
項羽之所以分封是因為他不能不分,因為諸侯自有地盤、稅收、兵源,根本不受項羽統轄,分封只能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微調,項羽主持分封了好處在微調中最大程度保證自身利益,包括把最大份額的土地留給自己(天下40郡項羽佔9郡),諸侯儘量碎片化(有7國整個成18國),另外平均每國只有1.8個郡,西楚王國可以說有壓倒性優勢。但項羽最後還是因為高估自己低估別人,加上政治上落人口實,最好還是失敗了,這主要是項羽自身缺陷造成的,跟分封沒什麼關係。
而劉邦的分封卻成功奪得了天下,你還能說分封沒用嗎?楚漢爭霸期間,局勢相當於回到戰國末年,幾個弱國能對付一個強國,一個強國消滅一個弱國會遭到別的強國干涉,如何連橫合縱成為勝敗關鍵,強漢趁強楚徵齊無力干涉漢國之時吞併了三秦,一舉奪得了和西楚一樣甚至更多的資本,繼而利用為懷王報仇的名義,佔據道德制高點,號召諸侯反項,在消滅西楚的過程中,一批諸侯國也被消滅,漢國佔據天下一半的土地,最後以諸侯尊劉邦為皇帝告終。
劉邦的分封有力的拉攏了一批騎牆派,壯大了自身的實力,這是勝利的大前提。主要敵人消滅後,異姓諸侯成為了新的敵人,劉邦一一消滅了他們,重新封劉姓諸侯王,穩定了大漢的天下。
為什麼消滅異姓諸侯要大封同姓諸侯呢?理由如下:
一、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高皇帝平民出身,家族成員不多,劉邦死的時候8個兒子都未成年,如果都住在京城,很容易被一窩端了。分封其實是分散風險。
二、過去並沒有統治如此大的帝國的經驗,秦朝不就失敗了嗎?所以分封其實是減少治理難度,放手讓諸侯統治邊遠的地方,中央可以更好地統治核心區域。
三、平衡外戚功臣集團,確保漢朝不改姓。三者相互制衡,劉姓諸侯肯定維護劉家天下,外戚和功臣只要有一部分擁護大漢,那麼擁護大漢的就比反對的多,江山得以穩定。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雖然劉邦去世後外戚得勢一時,但並不能完全吃下另外兩個,呂雉死後那是反彈了,漢家天下越來越穩固,頂層設計功不可沒。
至於後面的七國之亂,確實是分封的副作用,但這制度治好了大漢二世而亡的生命,有點副作用是還不能接受。你大病一場可能會死,一種藥吃了會短期內頭暈目眩但能救你的命,你吃還是不吃?答案不言而喻。
而且為了最大程度減輕副作用,劉邦的分封還是很有講究的,分封全部都在原六國的地盤上,直轄的郡在原秦國的土地,兩者對分封和郡縣接受度不一樣,而且直轄領土接近全國的一半,這就是著名的郡國並行制。如此確保了中央對諸侯的絕對優勢,漢武帝最後能順利削藩並不是偶然。
現狀一直在改變,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適的制度。
劉邦絕妙地完成了他可能完成的任務,無怪乎毛主席說他是封建皇帝裡最厲害的一個!
-
3 # 君山話史
秦國統一天下後,爭議比較大的一件事,是要採取分封制呢,還是採取郡縣制呢?
丞相王綰與廷尉李斯在這個問題上見解不同。
王綰認為:“燕、齊、楚等地距離較遠,倘若不設定封王,難以統治,應該立諸皇子為王,坐鎮遠疆。”
李斯則批駁說:“周王朝成立時,文王、武王大肆分封子弟,隨著時間的推移,封王們的後代血緣越加疏遠,互相攻擊,如同仇敵,諸侯混戰,天子沒辦法禁止。如今賴陛下神明,一統海內,四海之地皆為郡縣,至於諸皇子以及功臣,只要從國家賦稅中拿出一部分賞賜就足夠了。如此一來,天下就沒有人對朝廷有異心,這是安邦寧國之術,不應該再分封諸侯。”
在這一點上,秦始皇傾向李斯的看法,認為:“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於是同意李斯,仍保留郡縣制,廢除分封制。
改分封諸侯製為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無疑是制度之一大創新。
不過,這種制度也不能稱得上盡善盡美,不久後便暴露出巨大的問題。當地方叛亂興起時,地方官吏對朝廷的忠心,顯然比不上自家子弟。作為一種新的制度,郡縣制避免了諸侯分封帶來的相互殺伐以及中央政權的旁落,但是這畢竟是嶄新的制度,對可能到來的危險,非朝廷所能預見。
後來漢取代秦,索性採取分封與郡縣的混和制度,這種制度仍然有問題,導致後來七國之亂,地方諸侯與中央的戰爭。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把封國最大程度弱小化,諸侯不復成為朝廷的威脅,不過仍未能徹底解決問題。由於封國太弱,又致使王莽篡漢時,朝廷沒有藩王作為外援,最終覆滅。其實,這裡所涉及的問題,已經不是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是否合理,而在於君主專制的國家有一道邁不過去的坎,無論採取哪種制度,都是沒法做到盡善盡美的。
回覆列表
歷史的潮流肯定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才是當時的主要方向,奴隸社會的分封制其實已經是過時了的。郡縣制才能更大的加強中央權力。這個才是歷史的潮流。當然也不能就說秦朝是因為郡縣制滅亡的,或者說項羽的分封制或者是漢初的分封制就是歷史的倒退。
秦朝的滅亡其實和郡縣制沒有多大的關係,主要的原因還是暴政,秦朝全華人口不過兩千萬,但是上百萬的人被徵調民夫,基本上每家每戶的年輕人都去服徭役了。這樣高強度的徭役,老百姓肯定是會造反的。加上秦朝本來統一天下就不久,國家根本沒有穩定下來。六國的舊勢力都在暗中虎視眈眈。秦朝沒有得到民心,也沒有得到六國舊部的支援。僅僅靠的只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嚴苛的法律來約束的,老百姓造反也只是遲早的事,只要秦始皇不在了,接下來的皇帝如果沒有秦始皇的魄力的話肯定就是滅亡的。
而且歷史發展到現在其實已經不適合分封制了,項羽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我們看到在春秋之前的分封制還能堅持幾百年,但是到了戰國之後的分封制能夠堅持幾十年就不錯了。項羽幾年就倒臺了,漢朝的分封制即使是劉氏子孫都起來早飯了,發生七國之亂,一直到了明朝,清朝這些藩王只要有實力了就會起來造反。所以歷史的潮流肯定不是分封制。
春秋之前社會生產力低下,權利都是集中在統治階層的,就說周朝,周朝主要的還是青銅器,但是青銅冶煉的技術都走在周天子的手裡,別說老百姓了就是一般的諸侯都沒有。怎麼起來造反。而且周朝的禮樂制度也是非常完善的。但是到了戰國之後,社會生產力大的提高,私有財產增加。人們的私慾增加了。有了私慾就有了反叛。鐵器的出現,加上牛耕等等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加上老百姓都能冶鐵了,所以統治者很難控制住老百姓了,那麼這個時候就更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必須加強中央集權。才能控制住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慾望。
但是項羽和漢朝前期加上秦朝都只是一個過渡時間,這個時候分封制才剛剛退出歷史的舞臺,如果一味的才用分封制或者是郡縣制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劉邦就採取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局面。這就和現在的一國兩制是差不多的,根據馬克思的理論,社會的發展形勢應該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然後才是社會主義社會。但是中國一下子從封建主義跳到了社會主義,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就相當於秦朝和項羽統治時期是一個過度的,現在就是漢初採取兩種制度並存。
所以劉邦能夠成功。而項羽只能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