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史無止境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滅秦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後為劉邦擊敗,被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四面楚歌聲中,項羽與寵姬虞姬訣別,突圍南走。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自垓下突圍後,行至陰陵迷路,為漢軍追上,再退至東城,只有二十八騎相隨。項羽遂以二十八騎大戰漢軍數千追兵,擊敗之。在烏江邊,烏江亭長備下小船,勸項羽渡江為王。項羽覺得八千江東子弟無一生還,即使自己逃生,也無顏見江東父老,於是自刎於烏江岸邊。雖然項羽兵敗自殺身亡,但自古以來人們卻稱其為亂世英雄,一代梟雄。

    項羽自刎於烏江岸邊,這本來沒有什麼異議。問題是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的論贊中,又有“(漢高祖)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之語。於是產生了疑問:是不是司馬遷為了刻意完善英雄人物,將採擷到的民間傳說與東城真實的血戰情節縫綴彌合了?

    因此有人提出,項羽真正的殉難地不在烏江,而在距烏江約三百里的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此說的佐證是,在定遠縣境內,儲存著十多處與項羽有關的遺址、遺蹟;如相傳為霸王迷路處的“霸王寨”劉邦追及項羽處的“劉公橋”,還有“嗟虞墩”等,總之,可以尋找出項羽在此與漢軍周旋的完整路線。

    治史謹嚴的司馬遷,會輕易將民間傳聞採人史籍?這不免令人起疑。於是有人究諸史籍,提出瞭如下看法:“自刎烏江”與“身死東城”實為一說。秦漢時期,烏江以亭制隸屬於東城縣。據《輿地廣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太平寰宇記》稱:“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項羽敗於垓下,東走至烏江,亭長舟待羽處也。”又:“晉太康六年始於東城縣界置烏江縣。”由於烏江亭曾屬東城縣,後來烏江縣又置於東城縣界,後世許多著名詩人,在他們的詩文中都以“東城”舊稱代名烏江。可以斷定,《史記》所說的“自刎烏江”,是對項羽死地的具體記述;“身死東城”,是對項羽死地的泛指,是“身死東城烏江”的簡稱。另外,“自刎烏江”不僅見載於史籍,且有史蹟為證。今烏江的駐馬河,原名駐馬塘,因項羽駐馬於此而得名。今西楚霸王靈祠,原為烏江亭長在項羽自刎之地埋葬項羽血衣和殘骸後所立之亭,名曰“項亭”,時以祀之。唐時擴建為祠,規模宏偉,白的從叔李陽冰為之篆額“西楚霸王靈祠”,長存至今。歷代名人在此多有詩詠,他們對項羽的評價各有所見,但對項羽自刎烏江的史實,都是一致認可的。

  • 2 # 無動力遊樂裝置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沒有哪個像項羽一樣,讓後人有著截然相反而又針鋒相對的兩種不同評價,有人說他是蓋世英雄,有人說他是草包蓋世;有人說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材可取天下,有人說他欲決雄雌於挑戰之間,乃匹夫小勇;有人評價他是生之人傑、死之鬼雄;但也有人評價他是殺主奸賊、無信之人。

    那麼,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項羽有過哪些評價呢?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為人豪氣,不拘細節,秦始皇東巡到會稽,圍觀者讚歎不已,獨項羽不屑道:“彼可取而代之。”嚇得叔叔項梁趕快捂住他的嘴說:“休得妄言,要殺頭的!”

    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陳平說過:“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不能信人,只信親屬;雖然愛才,但得城得地,從不賞賜。可見,狹隘而又自私。

    戰勝不得其賞,拔城不得其封:與上述如出一轍,這是酈食其對項羽的評價:“項王有背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

    匹夫之能,婦人之仁:對項羽最經典的評價,是韓信在漢中被劉邦起用為大將軍時的一段說詞,韓信說:“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韓信這段話翻譯過來便是:項羽發怒時嚇人,人雖威嚴,但不能任賢用能,不過匹夫之勇罷了。他待人恭敬、面目仁慈、言語溫和,有人生病,他甚至流淚,但當人家立了戰功應給獎賞時,他卻反覆磨玩著印信捨不得賞賜功臣,這不過婦人之仁罷了。項羽如今雖霸天下,但他放棄關中,自失其利。他專橫跋扈,舉兵以來,所過之處,摧殘毀滅,百姓無不怨聲載道,人心盡失。

    如果說韓信的評價有對劉邦說詞而誇張的成分,那麼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應該算最公允的了:“(項)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豈不謬哉!”

    其實,項羽也是個粗中有細、莽中有情的人,在四面楚歌之時,面對愛妾虞姬,他也曾慷慨吟出自己的千古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性格霸氣粗獷的英雄之中,項羽堪稱一個多情的異數。

    項羽是一個英雄,項羽也一個情種而非是一個政治家。這樣一個豐滿的歷史人物,後世自然會對他做出不同的評價!

  • 3 # 單純

    對於項羽的評價,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數南宋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她曾有詩作:“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在李清照看來,項羽活著的時候,是人中之龍鳳,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這是對項羽評價中非常高的。

    當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對項羽的高度讚揚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詩詞貶低項羽。當然在軍事上非常有才華的項羽在政治上卻是非常的幼稚的,為人處世全憑心情,聽不進去謀臣的勸諫,剛愎自用。

    韓信曾經在說項羽婦人之仁的時候,這樣說過,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說話和氣,屬下病了,他流著淚去送飯;但是派人去打仗,別人有了戰功該封官授爵時,他卻把印拿在手裡遲遲不給,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稜角,還捨不得給別人;這種仁愛就是所謂的婦人之仁。

    項羽是一個殘暴之人,在入關的時候竟然屠殺了20萬秦國軍隊,使秦國上下沒有人不恨他的。這樣一個殘暴之人怎麼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他的失敗是早晚註定的。

    羽是中國歷史上集大成與大敗兩者之經驗教訓於一身的典型人物,頗值得後人借鑑。項羽的勇武史所罕見,真可謂是“力拔山兮氣蓋世”。他26歲起兵,以勇不可擋、摧枯拉朽之勢統帥天下諸侯,而一舉滅秦。不但使敵軍聞風喪膽,就是聯臂作戰的各路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懾。以至在晉見他時,不由地拜伏於地,仰面坐“壁上觀”。

    此時的項羽威名達於極點。他自己也頗志得意滿,遂自封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並大封諸侯,此時距他單戈起事僅年餘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說,項羽應該成就一代帝業,使天下太平。

    然而,此後,在剿滅手下敗將劉邦的過程中,雖然一直是屢戰屢勝,但是,與韓信九里山一戰時,卻兵敗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個四面楚歌、軍前別姬、落荒敗北、烏江自刎的悲壯慘烈結局。年僅31歲的項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後不過短短的五年。致使史聖司馬遷在為他做《本紀》之後,發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感慨“何興之暴也!”對此,許多後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歷史疑問——“何亡之速耶?

    項羽是一位極富人格魅力的軍事領袖,他善於激發士氣,並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信條來鼓舞將士,這一點從他在鉅鹿之戰的統籌中就能看出來。他即興發表煽動式演講,為一隻原本向心力不足的雜牌軍注入了昂揚、團結計程車氣,眾將士擰成一股繩,在敵我實力相當懸殊的條件下,以少勝多打贏了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讓一個內心只有自我固執迂腐的人接受別人的世界和新東西?